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86)
2023(14717)
2022(12172)
2021(11069)
2020(9745)
2019(22327)
2018(22052)
2017(43196)
2016(23124)
2015(25696)
2014(25560)
2013(25214)
2012(22988)
2011(20278)
2010(20149)
2009(18845)
2008(18769)
2007(16915)
2006(14363)
2005(12883)
作者
(64695)
(54459)
(54410)
(51646)
(34684)
(25985)
(24763)
(21333)
(20532)
(19275)
(18336)
(18264)
(17273)
(16938)
(16788)
(16757)
(16427)
(16159)
(15760)
(15563)
(13371)
(13215)
(13106)
(12500)
(12300)
(12164)
(12154)
(11952)
(10887)
(10815)
学科
(104288)
经济(104177)
(92331)
(80980)
企业(80980)
管理(79063)
方法(51709)
数学(42909)
数学方法(42443)
(32489)
(32245)
业经(30495)
中国(24023)
(23267)
财务(23224)
财务管理(23187)
农业(23015)
企业财务(21974)
技术(19276)
(18576)
(18362)
贸易(18354)
(17771)
地方(17689)
(17426)
理论(16750)
(16001)
(15723)
(15664)
环境(13977)
机构
学院(331965)
大学(326925)
(143703)
经济(141184)
管理(136959)
理学(118760)
理学院(117659)
管理学(115854)
管理学院(115231)
研究(101162)
中国(79712)
(66940)
(65938)
科学(60718)
(55952)
财经(53186)
(49750)
(49640)
中心(48970)
业大(48852)
(48361)
研究所(45028)
经济学(44352)
农业(44032)
北京(41025)
经济学院(40505)
财经大学(39319)
(38684)
(37796)
商学(37742)
基金
项目(222929)
科学(178050)
基金(165040)
研究(161895)
(142651)
国家(141430)
科学基金(124269)
社会(105643)
社会科(100418)
社会科学(100390)
(87803)
基金项目(87564)
自然(80840)
自然科(79107)
自然科学(79085)
自然科学基金(77747)
教育(73967)
(72231)
资助(67436)
编号(64872)
成果(50306)
(49705)
重点(49440)
(49008)
(47569)
创新(45124)
(44759)
国家社会(44420)
科研(43433)
教育部(43129)
期刊
(153973)
经济(153973)
研究(90657)
中国(57070)
(55242)
管理(53152)
(50800)
学报(46743)
科学(45014)
大学(36366)
农业(34729)
学学(34693)
技术(31640)
(28038)
金融(28038)
业经(27849)
财经(26477)
教育(25234)
经济研究(25096)
(22842)
(20994)
问题(20663)
技术经济(19578)
统计(18054)
商业(17031)
(16791)
财会(16767)
(16049)
现代(15674)
理论(15232)
共检索到477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娟  
文章采用门槛效应模型的放大,选取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流通产业增长对就业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业增长对就业存在着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途径都能对就业增加产生一定的放大效应。在流通业规模一定的范围内,其规模的提高,对就业增加的直接刺激作用和间接影响作用都是有所放大的,但二者均存在"天花板"效应,即当流通业规模分别超过一定阈值后,其对就业的放大效应将发生扭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领娣  杨明晔  张磊  
能源禀赋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为切入点对能源禀赋影响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阐释,在此基础上,以我国1997-2010年省际数据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角度看,能源禀赋均抑制就业增长;能源禀赋对就业增长的负向作用主要通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3个中介变量产生;3个传导变量的作用程度由于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禀赋状况及发展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此,从发展多元化产业、加强制造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及注重技术进步4个方面提出了化解"资源诅咒"、增加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永生  周俊胜  
本文利用2012~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商贸流通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地区就业人数增长0.761个单位,具有显著的就业吸纳能力。与此同时,流通业就业人数增长的回归系数与地区就业人数增长的回归系数非常接近,可知商贸流通业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通业本身的就业增长,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增长影响不大;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单位,能带动限额以上流通业产业活动单位数增长0.867个单位,说明流通业发展能通过带动产业活动单位数的增加来吸纳就业。此外,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助于就业增长,但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总之,流通业发展已然成为实现就业增长的重要产业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莉  丁世勋  
商贸流通业发展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能够带动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交流,会对不同区域产生异质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利用克鲁格曼的经典C-P模型测度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效率,并以此代替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指标。进一步利用2012-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三大经济区域的流通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对流通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我国的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式下降,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上也呈现了一致的分布特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应该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的重要性序列提供经济支援,保障我国消费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均衡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胜兰  申晨  林沛娜  
环境规制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作用。同时,环境规制间接促使企业改善环境质量、树立"环境责任"的良好形象,赢得声誉价值。本文基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使用1997-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关系,但东部和中部地区则分别呈现倒"U"和"U"型关系,西部地区在立法层面虽具"U"型特征,却因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环境规制在执行过程中失效。此外,规制工具还可通过限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与资源的消耗间接促进经济绩效的提升。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关兵  
大量的研究表明,出口贸易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出口溢出效应、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促进了生产率的发展。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动态实证研究表明,出口"量"的增长不能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作为衡量一国吸收能力的指标,是发挥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关键因素;我国鼓励出口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的实施,使得出口—生产率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色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杨小玲  杨建荣  
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对一国就业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1997—2009年中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外贸易及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成浩  耿强  
在数理模型的辅助下,本文从要素投入的视角,重新解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成机理。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随着环境资源存量的变化,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人群的比例会逐渐提高,并最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故而带动人力资本污染弹性下降到负值域。在人力资本投入越过一个特定"门槛"后,环境曲线便呈现出倒U型的趋势。实证检验表明,经济增长从物质资本驱动型向人力资本驱动型的转变,正是在降低产出的污染弹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关键基础,同样也是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探寻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动因对现阶段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的视角,我们提出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假说,并采用中国2000—2012年省际地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要素替代增长效应显著,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提高使技术进步越来越偏向资本,进而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恶化了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对步入高等收入国家产生阻力。上述结论在进行了变量内生性问题和滞后效应、异常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应进一步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等途径构建有效的驱动组合,尽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关键基础,同样也是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探寻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动因对现阶段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的视角,我们提出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假说,并采用中国2000—2012年省际地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要素替代增长效应显著,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提高使技术进步越来越偏向资本,进而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恶化了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对步入高等收入国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秀梅  孙海波  王丽敏  
运用2003~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技术差距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低技术差距区间内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中等技术差距区间内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高技术差距区间内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作用。因此,在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特殊情况,采取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龙翠红  吴福象  洪银兴  
本文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治—经济理论模型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并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提出了初始收入不平等与后续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不确定关系的假说。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使用中国21个省区的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收入分配不平等进行了结构分解,测度了农村不平等、城市不平等以及城乡之间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村不平等在解释人均产出增长时比城市不平等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农村不平等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城市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城乡之间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单新萍  卢洪友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利用1999-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对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分区域看,提高税收分权度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消极作用。其原因并不是税收分权本身对经济增长有消极作用,而是不合理的税收分权制度安排,抵消了分权带来的激励效果。因此,要提高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激励效果,就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间的税权关系,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理顺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关系,明晰各级政府的税权范围;理顺税费关系,规范制度外收入渠道,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雪君  黄忠华  吴次芳  
本文采用1998—2005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我国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影响;(2)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影响;(3)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是土地财政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并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本文的政策建议是:(1)正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提高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率;(3)规范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强  王洪川  胡鞍钢  
本研究基于中国199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由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组成的多元分析框架,检验了中国东西部的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作者根据新古典主义的生产函数,选择资本和劳动力变量来处理因遗漏变量造成的回归误差。研究发现,东西部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既存在差异,又总体趋同:在充分考虑了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后,从全国看,东西部均存在从经济增长到电力消费的短期因果关系;长期因果关系上,东西部存在差异,东部存在从电力消费到经济增长的长期因果,西部存在二者间的双向长期因果;长期来看,资本、劳动力和电力消费之间在影响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彼此替代的作用。本文的发现表明,适度放缓经济增长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