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43)
2023(12149)
2022(10262)
2021(9317)
2020(7612)
2019(17298)
2018(16760)
2017(33165)
2016(17096)
2015(19098)
2014(18371)
2013(18005)
2012(16022)
2011(13905)
2010(13432)
2009(12118)
2008(11078)
2007(9313)
2006(7592)
2005(6268)
作者
(43806)
(36871)
(36494)
(34795)
(23195)
(17415)
(16715)
(14490)
(13950)
(12730)
(12281)
(12233)
(11474)
(11175)
(11104)
(11059)
(10945)
(10534)
(10528)
(10410)
(8737)
(8698)
(8694)
(8393)
(8377)
(8138)
(7790)
(7671)
(7218)
(7163)
学科
(78875)
经济(78814)
(50187)
管理(50146)
(41157)
企业(41157)
方法(38419)
数学(34480)
数学方法(34028)
(20239)
(18695)
中国(17741)
(17517)
贸易(17512)
业经(17261)
(17182)
地方(15606)
农业(13549)
产业(12613)
(12584)
技术(12109)
(12104)
(11305)
财务(11264)
财务管理(11234)
环境(10996)
(10629)
企业财务(10576)
理论(10106)
(10072)
机构
学院(232215)
大学(228851)
(104392)
经济(102803)
管理(96740)
理学(85478)
理学院(84742)
管理学(83395)
管理学院(82967)
研究(69989)
中国(51902)
(45114)
(44643)
科学(39725)
财经(37031)
(33898)
中心(33665)
经济学(33582)
业大(31978)
(31798)
(31174)
经济学院(30765)
(30575)
研究所(28543)
财经大学(27826)
(27804)
师范(27557)
北京(26918)
经济管理(26583)
(26494)
基金
项目(168699)
科学(136568)
基金(126010)
研究(125338)
(108065)
国家(107230)
科学基金(95192)
社会(84461)
社会科(80535)
社会科学(80521)
基金项目(66111)
(65787)
自然(59766)
自然科(58480)
自然科学(58471)
教育(57445)
自然科学基金(57427)
(54385)
资助(51024)
编号(49474)
(37919)
重点(37630)
(37524)
成果(37027)
国家社会(36330)
(36279)
创新(33854)
教育部(33603)
人文(33551)
课题(32898)
期刊
(102473)
经济(102473)
研究(62383)
中国(35924)
管理(35083)
(34598)
科学(29342)
学报(29301)
(26697)
大学(24173)
学学(23142)
技术(23029)
教育(19328)
农业(18845)
业经(18176)
经济研究(18171)
财经(17561)
(16533)
金融(16533)
(15254)
问题(14248)
统计(13978)
技术经济(12700)
(12645)
(12632)
决策(11397)
商业(11383)
科技(10237)
国际(10146)
理论(10064)
共检索到317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晓华  骆哲翀  
基于省际-产业层面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方法,文章测度了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差异及变迁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各省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国内垂直专业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其次是省内垂直专业化和国际垂直专业化;从分省来看,中部各省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西部各省份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国际垂直专业化参与国际分工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京津冀及东南沿海各省份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则从传统的以国际垂直专业化为主向以国内垂直专业化为主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蒋琴儿  
运用GRAS方法构建1995—2016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虽快,但仍高于创造GDP环境成本,行业分布极不均衡且有扩大趋势;碳排放强度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出口结构变动影响较弱。因此,应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作为国家低碳价值链构建的重要监测指标,加强石化等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研发,抑制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金融等低排放高附加值行业出口比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研究目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总出口的价值来源、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和社会经济账户(SEA),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国外增加值率较高,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东亚、欧盟和北美地区,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外增加值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增加值出口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从增加值出口实现方式来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出口分别以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为主要方式,而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行业、服务业则主要通过参与国内价值链生产分工来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传统贸易数据严重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规模;相比于传统贸易失衡,中国与欧美、东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和逆差均大幅降低。研究创新:依据增加值"来源地"和"吸收地"原则测算了中国增加值贸易及其失衡规模。研究价值:克服了传统贸易数据由于"重复核算"所呈现的贸易假象,厘清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丽娟  赵佳颖  
本文利用增加值统计与要素收入分解方法对基于GVCs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电子与光学产业为例,中美贸易并不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技术和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1995—2011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一直低于"1"的平衡状态,中美相对要素实际收入的下降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在双边贸易利益分配中美方获益相对较大; 1998—2005年,伴随两国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下降,初始比较优势的强化使得美国的相对贸易利益增加; 2006—2009年,随着技术差距扩大幅度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减小,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上升,两国贸易利益分配趋向平衡;中国在高技能劳动的利用上具备潜在比较优势,但相对于要素禀赋的优化,技术的滞后调整削弱了中国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的获利能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黎峰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基于增加值的角度,按照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可以分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和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标(EO指数),可对出口国家行业层面、双边贸易、多边贸易层面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度量和比较。通过主要出口国家的EO指数核算,本文发现以电子及光电设备等产业为代表,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正形成明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与其他制造部门相比,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优化度较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日本、美国大多数部门的EO指数相对较高,而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第一出口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为此,中国大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雯  李强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以关境为统计基础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无法回答"谁为谁生产"的问题,而且夸大了我国的贸易情况。为此,本文基于OECD和WTO组织开发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利用1995—2011年国际投入产出表,分别对我国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增加值进出口规模和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进行了测算,并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的关境统计方法不仅在总量上高估了我国的出口规模,还严重扭曲了我国各行业的出口规模。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毅  
基于WIOD数据库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增加值出口总量,分析其被吸收的途径、国别(地区)流向和部门分布。结果发现,出口统计数据夸大了总出口;增加值出口的增长集中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增加值出口主要被直接进口国所吸收,被第三国间接吸收份额小;增加值出口主要流向发达经济体,但流向新兴经济体的比重随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而上升。从部门结果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的利润不高,资源型行业的出口获利较多但会导致资源和环境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卫瑞  张文城  张少军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采用MRIO模型测算1995~2009年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变动趋势,并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9种因素对中国增加值出口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2009年外需引致的中国增加值出口由1425亿美元增加到10396亿美元,增幅高达629.36%,增加值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创造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外国最终需求的来源地结构变动、中国前向国际产业关联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规模变动是影响中国增加值出口变化的3个最主要因素,分别使中国增加值出口增长278.81%、262.02%和122.28%;中国国内生产部门增加值系数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变动不利于中国增加值出口增长或影响很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清晨  郑乐凯  
目前,制造企业产业链正逐渐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本文使用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将出口品中的外国要素剔除后测算各国各产业的真实出口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糅合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出口经济复杂度指数,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出口经济复杂度对经济增长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经济复杂度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该结论依然稳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对外贸易方式亟待升级,对外贸易模式应逐渐从过分追求贸易的"量"向"质"转变,提高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增强服务出口能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联动协调发展,提升本国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郎郸妮  刘宏曼  
文章以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简称TiVA)数据为基础,测度了38个国家的农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按照行业来源分解出口增加值以进一步考察生产性服务对出口增加值的贡献,最后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存在"参与率高、分工地位低"的事实;服务业是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的重要来源,与其他农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率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的贡献不足,制造业和农业的增加值占比相对较大;在生产性服务中,研发(R&D)对于农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贡献最大,交通运输及仓储次之;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发(R&D)对创新能力较高、留住人才能力较高国家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黎峰  
基于增加值的视角,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出口产品可划分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及比较收益劣势产品。通过构造衡量出口产品结构的EO指数,可以对出口产品结构的横向与纵向进行比较。在理论及实证分析基础上,文章发现出口产品结构、国际分工地位对贸易收益水平的正向影响显著,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有利于改善贸易收益水平。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对贸易收益水平负向影响显著,国内生产配套率尤其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国内生产配套率提升有利于改善贸易收益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定胜  刘洪愧  杨志远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两种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从中间产品进出口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相对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率(包括其构成部分)更高且其增量更大,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2)在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来源中,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在不断降低,相反,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型国家的份额在不断增加;(3)中国出口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出口中来自中国的增加值两者之间的比率在下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该比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4)基于增加值计算的新显示比较优势指...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魏军波  黎峰  
首先,基于增加值的视角提出出口产品质量的内涵,基于要素的国民属性对属地出口产品质量及属权产品质量进行界定,进而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提出增加值视角下的出口产品质量度量方法。通过以中国工业部门为案例的实证,发现以属地原则衡量的出口产品质量出现了明显高估。通过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的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结构、国内生产配套水平及出口规模,且以上因素对属权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此,应更加重视外贸增长的结构及质量,更加重视国内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更加重视发展国内本土配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媛  
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特别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获得了快速发展。随着中间品贸易的盛行,传统贸易统计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为了更加真实地比较"金砖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运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对各国的出口贸易进行重新测度,结果表明:从总体出口规模看,相较于关境出口规模,各国增加值出口规模均有所缩小,其中俄罗斯的贸易统计背离度最低,两种统计方式的出口数值差别最小;从行业出口规模看,各国多数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要小于关境出口规模,但是部分行业的增加出口规模却高于关境出口规模,具有较高的国内增加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