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8)
- 2023(12504)
- 2022(10679)
- 2021(9958)
- 2020(8769)
- 2019(20088)
- 2018(19804)
- 2017(38325)
- 2016(20904)
- 2015(23798)
- 2014(23891)
- 2013(23621)
- 2012(21869)
- 2011(19749)
- 2010(19449)
- 2009(18037)
- 2008(17739)
- 2007(15775)
- 2006(13398)
- 2005(11869)
- 学科
- 济(91551)
- 经济(91438)
- 管理(57969)
- 业(55934)
- 企(44248)
- 企业(44248)
- 方法(43372)
- 数学(38832)
- 数学方法(38344)
- 农(25236)
- 财(22446)
- 地方(22345)
- 中国(21230)
- 学(18473)
- 业经(18325)
- 农业(16890)
- 制(16484)
- 贸(16073)
- 贸易(16069)
- 易(15559)
- 环境(13396)
- 务(13383)
- 和(13365)
- 财务(13335)
- 财务管理(13300)
- 融(12979)
- 金融(12976)
- 企业财务(12595)
- 银(12499)
- 银行(12465)
- 机构
- 学院(299543)
- 大学(299266)
- 济(124318)
- 经济(121748)
- 管理(116202)
- 理学(100840)
- 研究(100714)
- 理学院(99680)
- 管理学(97875)
- 管理学院(97314)
- 中国(74363)
- 科学(63282)
- 京(61769)
- 财(55517)
- 农(53105)
- 所(51371)
- 中心(47574)
- 业大(47028)
- 研究所(47009)
- 江(44705)
- 财经(44534)
- 农业(42058)
- 经(40321)
- 范(39300)
- 师范(38875)
- 经济学(38597)
- 北京(38064)
- 院(36467)
- 州(35826)
- 经济学院(35020)
- 基金
- 项目(207446)
- 科学(162982)
- 基金(150334)
- 研究(148754)
- 家(131741)
- 国家(130715)
- 科学基金(111923)
- 社会(94376)
- 社会科(89357)
- 社会科学(89330)
- 省(83474)
- 基金项目(80072)
- 自然(73324)
- 自然科(71577)
- 自然科学(71556)
- 自然科学基金(70259)
- 划(69091)
- 教育(68439)
- 资助(61818)
- 编号(59817)
- 成果(47588)
- 重点(47278)
- 部(45841)
- 发(45406)
- 创(42911)
- 课题(41256)
- 科研(40319)
- 创新(40277)
- 国家社会(38949)
- 教育部(38920)
共检索到429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新宏 顾建国 张冬平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运用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3个指标,对全国各省(市、区)烤烟生产、河南烤烟与主要竞争作物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产烟省(市、区)相比,河南烤烟生产仍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及云南、贵州、福建、陕西、湖南和重庆,河南烤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小于规模比较优势;与主要竞争作物相比,河南烤烟生产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及小麦、花生、芝麻和棉花,河南烤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也小于规模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南发展烤烟生产的政策建议,即搞好基本烟田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学强 贾志宽 李轶冰
为了了解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原理为依据,建立了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体系,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即生产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花生、烟叶、果用瓜在河南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芝麻、棉花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玉米和蔬菜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水稻、谷子、高粱、大豆、薯类、油菜籽、糖料则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建议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小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压缩没有比较优势的水稻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关键词:
农作物 比较优势 河南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在对城市密度进行定量评分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SPSS软件,分析2002-2012年河南省城市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河南省高、中、低密度城市由省域中部向外围圈层式分布,城市综合密度、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经济密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十年间,城市综合密度逐年升高,省域中部及边缘城市密度等级基本稳定,夹层城市密度等级略变,综合密度热点城市波动变化,冷点城市增加,城市密度可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参考指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贤君 邓小华 陈玉君
利用2000至2006年湖南省115个县(区、市)农业生产统计资料,以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湖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状况,并通过GIS软件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湖南省玉米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玉米生产具有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的县(区、市)分别有40、96、54个.具有玉米生产优势的县(区、市)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南岭山脉及湘东北丘陵山区.
关键词:
玉米 比较优势 空间分布 湖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晶晶 苗长虹 叶信岳
随着郑汴一体化、郑洛工业走廊等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扩大趋势。运用核心—边缘结构多尺度演化分析框架和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多层次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县、市和区尺度,研究了1999—2014年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由多核心—边缘嵌套结构逐步演化为单核心—边缘结构。2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尺度越小经济差异越大;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之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不同。3河南省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较为敏感;分权化、市场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河南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乡差异的存在亦不可忽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东勋 李欣欣
笔者根据2001年~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各行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RCL较低,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投资的增加,人均资本升高,会进一步提升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经济增长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瑞明 赵荣钦 焦士兴 李小建 肖连刚 谢志祥 杨青林 王帅 张慧芳
【目的】探索不同乡镇和灌溉模式的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揭示农业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组合特征差异,为农业灌溉模式优化、水资源与能源节约以及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气象数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研等多源数据,对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灌溉模式(雨养为主的灌溉模式,PI模式;地表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SWI模式;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的灌溉模式,WDI模式;地下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GI模式)下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1)2018年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均值为15.05 kg·t~(-1),并呈现出由西向东波动下降和从北向南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碳排放强度高(>20.64 kg·t~(-1))的乡镇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碳排放强度低(<13.76 kg·t~(-1))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2)4种灌溉模式中,冬小麦单位产量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的是PI模式(22.22 kg·t~(-1)),最低的是SWI模式(11.05 kg·t~(-1))。(3)平均海拔与有效降水量对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分别达到49%和39%,是影响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同一驱动因素在不同灌溉模式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能源消耗对WDI模式下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力最强,土地投入强度在GI模式下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此外,不同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后具有双因子增强效应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结论】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灌溉模式差异,PI模式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WDI模式的碳排放量最高。平均海拔与降水是主导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则是不同灌溉模式下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军波 喻超 戈大专 陈建华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因素的多尺度探索,对揭示乡村贫困成因规律、提升减贫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和多维贫困数据,从户-村-县三级尺度研究了河南省及其平原、丘陵、山地3种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因素的尺度差异及机理比较。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农户致贫因素存在显著的尺度差异特征,农户尺度总体上解释了82.0%的农户致贫方差变异,村和县尺度分别为10.6%和7.4%。平原、丘陵、山地地区农户尺度的致贫方差变异占比分别为85.4%、89.7%和74.7%,村域尺度分别为14.6%、10.3%和25.3%,表明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均聚集在农户尺度,村级尺度对农户致贫也有一定的作用,而县级尺度因素影响相对较小。②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户致贫因素显著不同。未成年抚养负担、种植业收入占比高和转移性收入依赖是贫困农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其中平原地区的直接致贫因素是较高医疗支出及未成年人抚养负担,而种植业收入依赖是丘陵和山地地区的关键致贫因素。③县域地形地貌条件及涉农投资是农户致贫的宏观背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依赖及较重的家庭负担是农户致贫的个体因素,村平均高程及人均耕地规模加剧了个体因素的致贫作用。区域减贫政策制定不但要强调县域尺度的区域差异性,更须重视农户及村域尺度的微观特征,发挥农户脱贫主体地位,完善农户需求导向的减贫政策体系,提升减贫政策实施成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闫洪洋 刘春奎 闫洪喜 孔旭 闫克玉 王国良
对河南主产烟区37个烤烟样品的14项主要化学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烤烟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钾、氯、硫、有机钾、石油醚提取物总量、总灰分含量和氮碱比适宜,蛋白质含量和糖碱比略高,钾氯比稍低;②河南烤烟化学指标中糖碱比的变异系数(50.15%)最大,钾含量的变异系数(12.31%)最小;③烤烟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蛋白质、总灰分、糖碱比在不同部位间差异显著;④烤烟钾、氯、有机钾含量、氮碱比和钾氯比在不同产区间差异显著;⑤烤烟总氮、烟碱、石油醚提取物总量、蛋白质、总灰分含量、糖碱比和氮碱比在不同颜色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
河南烟区 烤烟 化学成分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田贵生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先从其经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构建中部6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伏叶 赵铭钦 任伟 王唯唯 马慧婷 孙翠红
以2011—2013年河南7个烟区26个样点的烤烟C3F烟样为材料,研究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区域分布。结果表明:洛阳烟区烤烟的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较低(芳樟醇和巨豆三烯酮3除外),棕色化产物含量也较低(2–乙酰基吡咯、5–甲基糠醛除外);许昌烟区烤烟的其他苯丙氨酸类物质含量较高(苯甲醇除外);南阳和三门峡烟区烤烟的茄酮含量显著低于驻马店烟区的,显著高于漯河烟区;各烟区烤烟新植二烯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性致香物质总得分呈现南高北低、西低东高的规律。
关键词:
烤烟 中性致香物质 分布 河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轩欢欢 乔家君 王伟
基于多尺度分析框架,运用空间分析、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7年河南省农区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农区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不同空间尺度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程度不同。②河南省县域农区经济增长冷热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高度一致。③人文环境因素对农区经济的影响处于变动之中,市场化、金融制度和农业技术是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动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凤 马玉玲 乔家君
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研究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农村地区空心化格局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首先,确立省级和县级两个不同层级中心城市(郑州和兰考)作为参照系。其次,建立农村空心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影响效应,采用实地调研的数据来确定村庄的空心化程度。结果表明:省级中心城市对周边腹地农村空心化影响为正,县级中心城市对周边腹地农村空心化影响为负。并且,两个尺度下交通干线附近农村空心化程度都普遍较高。最后,运用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对研究结果加以解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刘梦丽 乔墩墩
人口与空间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5年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三个层面对2005、2010、2014年两者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市域级、县级尺度耦合协调状况整体相似,但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特征逐渐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关联均以正相关为主,但冷热点的分布区域及分布范围有所不同,市域级冷热点多呈零散分区分布,县级尺度则多为集中连片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不协调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发展状态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外在制度因素与内在基础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