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62)
- 2023(14803)
- 2022(12334)
- 2021(11445)
- 2020(9777)
- 2019(22293)
- 2018(22014)
- 2017(42628)
- 2016(22549)
- 2015(25045)
- 2014(24183)
- 2013(23563)
- 2012(20949)
- 2011(18481)
- 2010(18401)
- 2009(17004)
- 2008(16619)
- 2007(14685)
- 2006(12641)
- 2005(11089)
- 学科
- 济(97487)
- 经济(97386)
- 业(94799)
- 企(85948)
- 企业(85948)
- 管理(81298)
- 方法(46421)
- 数学(37597)
- 数学方法(36932)
- 业经(31576)
- 农(30278)
- 财(29715)
- 中国(23557)
- 务(22616)
- 财务(22547)
- 财务管理(22519)
- 技术(22110)
- 农业(21974)
- 企业财务(21335)
- 理论(19242)
- 制(17933)
- 和(17101)
- 地方(16644)
- 划(16643)
- 策(16262)
- 贸(15085)
- 贸易(15073)
- 易(14641)
- 技术管理(14237)
- 环境(14000)
- 机构
- 学院(312237)
- 大学(305333)
- 管理(133979)
- 济(131847)
- 经济(129409)
- 理学(116242)
- 理学院(115207)
- 管理学(113263)
- 管理学院(112672)
- 研究(91779)
- 中国(73223)
- 京(62768)
- 财(59871)
- 科学(54038)
- 财经(48039)
- 农(46359)
- 江(46138)
- 中心(43963)
- 经(43786)
- 业大(43617)
- 所(43071)
- 经济学(39306)
- 研究所(38889)
- 北京(38600)
- 州(36455)
- 商学(36349)
- 范(36214)
- 农业(36036)
- 商学院(36027)
- 经济管理(35922)
- 基金
- 项目(212276)
- 科学(171536)
- 研究(157667)
- 基金(156461)
- 家(134136)
- 国家(132975)
- 科学基金(118896)
- 社会(102550)
- 社会科(97522)
- 社会科学(97495)
- 省(85061)
- 基金项目(82851)
- 自然(76987)
- 自然科(75383)
- 自然科学(75368)
- 自然科学基金(74070)
- 教育(73050)
- 划(69475)
- 编号(63391)
- 资助(63270)
- 创(49780)
- 成果(48112)
- 重点(47066)
- 部(46783)
- 发(45791)
- 创新(45642)
- 国家社会(42686)
- 课题(42602)
- 业(42569)
- 教育部(41016)
- 期刊
- 济(142758)
- 经济(142758)
- 研究(85225)
- 中国(58666)
- 管理(55674)
- 财(50181)
- 农(42169)
- 科学(40514)
- 学报(38001)
- 技术(34197)
- 大学(31309)
- 教育(30531)
- 学学(29794)
- 农业(29392)
- 业经(26161)
- 融(25134)
- 金融(25134)
- 财经(23461)
- 经济研究(22410)
- 经(20318)
- 技术经济(19450)
- 业(18782)
- 问题(18134)
- 统计(16736)
- 策(16542)
- 财会(16055)
- 科技(15569)
- 现代(15427)
- 商业(15408)
- 决策(13966)
共检索到449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兴宽 向刚 章胜平
文章阐述了企业持续创新需要比单纯技术创新更强大和更持久的创新动力,而通过分析得出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而非外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居于直觉模糊集的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云南省三个大中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峰 李德成 赵湘莲
企业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先进的技术,并把这种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或是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赚取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坚强 刘先建 刘力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岚
文章首先对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对其构成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级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选取了集群创新的网络特性作为出发点,突出了核心企业在创新的主导作用,重点关注了动态性和非物质性指标。
关键词:
企业集群 创新能力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辛枫冬
在构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专家估计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有一定的适用性,它清楚地反映了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同时,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能够从深层次认识企业的服务创新水平,发现自身不足,并且对于正确制定企业服务创新政策和战略目标、改进创新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文亮 冯军政 郭爱民
动态复杂市场环境下,持续创新是任何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笔者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理论评述和相关理论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测度。这对企业识别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挖掘瓶颈因素进而实现持续创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永林 高洪深 林晓言
本文研究了多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建立了评价体系,确定了权重计算方法,对模糊性指标隶属度的处理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岳彩轩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自主创新的成败与否,对企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地位具有重大影响。然而风险的存在,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企业自主创新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自主创新 风险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陶靖 李前兵
本文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构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结合具体企业进行实证研究,评价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在运用本文提出的模糊综合分析法具体评判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该模型体现出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包耀东 张悟移
根据基于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分析的物流服务创新改进模型,甄选不同创新因素,应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5个公因子,即战略意识创新、业务创新、服务营销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方法进行了评价研究。以南通林森物流企业集团为例,运用模糊综合方法对该企业物流服务创新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该企业物流服务创新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物流服务创新 因子分析 模糊综合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汪克亮 杨力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成评价样本集。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
关键词:
技术创新能力 小波神经网络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志杰
文章结合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及企业确定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易晓文
近年来,全国民营企业特别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都不强。因此,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BP神经网络理论,对温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技术创新能力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雪春 徐鑫 张伟
创新柔性对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健康稳定发展非常重要,如何提升企业创新柔性受到学界关注。现有文献侧重研究单个因素对创新柔性的净效应,鲜有分析多因素对创新柔性的协同效应。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网络能力和知识共创两个层面的5个变量对企业创新柔性的联动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网络愿景、网络构建、网络管理、联合型知识共创和嵌入型知识共创均不是构成企业高、非高创新柔性的必要条件,且单个前因条件对创新柔性的解释力较弱,说明影响企业创新柔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存在3条提升企业创新柔性的路径,即资源获取型、发展—管理型和单一型;导致企业非高创新柔性的路径有两条,且与高创新柔性路径影响因素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不仅能丰富创新柔性相关理论,还可为企业提升创新柔性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天正 关皓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而科技创新则是帮助中国走过改革"阵痛区"的关键。对于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的方法,试图从政治关联和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发,探寻引致企业高创新投入的必要条件组合。通过分析发现7组引致企业高创新投入的必要条件组合,并归纳为"政治力量驱动型""营商环境支持型"和"内部力量自发型"三种创新动因类型,三种类型分别强调了政治关联、营商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在相应类型企业的高创新投入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呈现了与股权性质、股权结构等因素所共同组成的引致企业高强度创新的必要条件组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