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21)
2023(8624)
2022(7618)
2021(6999)
2020(5947)
2019(13961)
2018(13690)
2017(26920)
2016(14059)
2015(15452)
2014(14976)
2013(14694)
2012(13037)
2011(11344)
2010(10750)
2009(9482)
2008(8768)
2007(6807)
2006(5419)
2005(4216)
作者
(35370)
(29816)
(29713)
(27974)
(18654)
(14235)
(13579)
(11853)
(11338)
(10283)
(10236)
(9935)
(9230)
(9061)
(9042)
(8815)
(8796)
(8642)
(8514)
(8424)
(7057)
(7048)
(6972)
(6782)
(6667)
(6605)
(6296)
(6236)
(6023)
(5985)
学科
(55109)
经济(55051)
(43077)
管理(42975)
(33921)
企业(33921)
方法(31721)
数学(28998)
数学方法(28608)
(15607)
(13806)
中国(12609)
业经(11607)
(10554)
财务(10515)
财务管理(10494)
企业财务(10006)
(9999)
贸易(9995)
(9745)
地方(9562)
技术(9425)
农业(9283)
(9256)
环境(8787)
(8150)
(8057)
(7727)
理论(7703)
工作(7616)
机构
大学(183618)
学院(182514)
管理(82241)
(77809)
经济(76363)
理学(73125)
理学院(72489)
管理学(71331)
管理学院(70989)
研究(51268)
中国(38954)
(35950)
(33518)
科学(30262)
财经(28177)
业大(26625)
中心(26495)
(25994)
(25001)
(24326)
经济学(23917)
(22188)
经济管理(22019)
经济学院(21875)
(21873)
师范(21650)
财经大学(21486)
商学(21274)
北京(21121)
商学院(21094)
基金
项目(139677)
科学(113328)
基金(105389)
研究(101835)
(90842)
国家(90149)
科学基金(80662)
社会(68195)
社会科(64890)
社会科学(64870)
基金项目(57010)
(53878)
自然(52617)
自然科(51513)
自然科学(51503)
自然科学基金(50607)
教育(46935)
(45137)
资助(41727)
编号(40663)
(31763)
重点(30795)
成果(30212)
(29963)
(29097)
国家社会(29032)
教育部(28055)
创新(28043)
人文(27977)
科研(27485)
期刊
(70648)
经济(70648)
研究(44525)
中国(28790)
管理(27801)
(26223)
学报(24051)
科学(23853)
(19771)
大学(19729)
学学(18570)
技术(17946)
教育(14059)
农业(13845)
财经(13288)
(13016)
金融(13016)
业经(12109)
图书(11886)
经济研究(11682)
(11418)
统计(9706)
技术经济(9682)
问题(9506)
(9189)
理论(9086)
资源(8624)
实践(8439)
(8439)
商业(8422)
共检索到241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季珏  高晓路  徐匆匆  许士翔  汤飞  
科学评估避难场所的服务效率是提高城市应急水平的前提。传统对避难场所服务效率的评估多偏重于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缺少对避难者的空间布局和避难行为等避难需求的考虑,这会使评估结果造成偏差,从而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本文构建了多主体模拟模型,模拟避难者灾后对避难场所的选择、奔跑、安置等关键疏散行为过程,量化评估该地区避难场所服务效率。本文对比了两种量化评估指标在同一案例评估的差异性,一种是传统方法中空间可达性(服务半径覆盖率),一种是利用疏散行为模拟计算出的避难成功率;北京市海淀区的实证研究显示两项指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季珏  高晓路  徐匆匆  许士翔  汤飞  
科学评估避难场所的服务效率是提高城市应急水平的前提。传统对避难场所服务效率的评估多偏重于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缺少对避难者的空间布局和避难行为等避难需求的考虑,这会使评估结果造成偏差,从而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本文构建了多主体模拟模型,模拟避难者灾后对避难场所的选择、奔跑、安置等关键疏散行为过程,量化评估该地区避难场所服务效率。本文对比了两种量化评估指标在同一案例评估的差异性,一种是传统方法中空间可达性(服务半径覆盖率),一种是利用疏散行为模拟计算出的避难成功率;北京市海淀区的实证研究显示两项指标在同一案例区有巨大差异。这一分析结果显示,传统评估仅利用服务半径覆盖率这一指标来分析避难场所布局现状及规划的合理性存在不足。通过避难疏散行为的模拟发现,以下指标的使用有望辅助提高评估的真实性:(1)避难场所的利用效率。由于设施的利用效率不均衡,会导致避难场所超容或闲置的情况。在充分考虑避难场所的有效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的基础上,设计"人均避难面积"等反应利用效率的指标就显得十分必要。(2)避难标识系统的连通性。避难模拟的实验显示避难标识系统可能对避难者逃生疏散具有分流和引导作用,据此,避难场所与周边居民区的标识系统的连通性也是评价其服务效率的关键指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少丽  顾小平  裴友法  刘涛  乔鹏  陆玉麒  
以徐州市为例,运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以构建的4个指标为判别依据,分析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结果表明:徐州市避震疏散场所的整体可达性较好,组团间的可达性差异不明显,各分区可达性的空间分异较大;避震疏散场所的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分布结合较好,空间分布相对公平,但各组团提供服务的公平性程度较不均衡,且有较多分区存在人口配置缺口。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徐州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空间分布与服务状况,为徐州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剑锋  展慧  陈良超  窦站  
该文以城市内某大学校园为例,研究了考虑地震灾害的城市人员密集区域应急疏散路线规划问题.首先,根据文献与现场调研确定了校园内可利用的避难场所;其次,根据不同地震加速度条件下建筑物外围墙体坠落对疏散路线通行宽度的影响,提出了“疏散虚拟墙体”概念;然后,利用Pathfinder软件(试用版)进行不同地震加速度、不同人群分布等条件下的人员逃生疏散仿真模拟,并结合人员应对行为及人群疏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口成拱现象,对人员疏散方案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人员逃生疏散仿真结果对比,确定了人员疏散方案,为改善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李成悦  
避震疏散场所的选址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的避震疏散场所选址方法由于缺乏科学性,无法实现对场所数量和空间位置的准确判断。以平顶山市为例,基于网络模型中的LA模型,并通过设定需求和设施供给点以及结合城市道路网络,合理确定了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规模、数量和空间布局。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汪建  赵来军  王珂  马挺  倪嘉磊  
借鉴日本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上海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分析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质和地理、地表速度、断水率等工程技术因素,同时还考虑了人群忍受断水能力、人群避难选择等人因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因素对于总体需求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人因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综合考虑人因作用,计算结果与单纯建筑学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在避难的高峰时刻建筑物损害造成的避难需求低于总体需求的60%。该模型的结果揭示了避难人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莹  
文章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我国城市为降低地震破坏和损失而进行的避震疏散规划的原则、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和相应的措施。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毛鹏  吴堰武  孙小宇  乔元昊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各类公共场所的人群聚集活动也越来越多,突发事件下应急疏散安全风险问题愈发严峻。为了更好地评估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的安全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本文运用文献检索和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影响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安全风险的因素,采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法构建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南京新街口地下中心广场应急疏散安全风险进行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的研究为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有助于保障城市公共场所活动的健康秩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安全视角对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东  唐楠  徐姗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应急避难服务的效果。本文以均匀度指标为基础,构建了服务重叠率等评价指标,并以西安为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较为集中,服务重叠率高,应急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相关结论可为调整与优化西安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合理选择新建应急避难场位址提供依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刚  付江月  何美玲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将面临选择启用哪些应急避难场所供居民避难的决策。与其它设施选址不同,处于有限理性状态下的居民可选择是否去避难以及去哪个避难所避难。为使未被服务的居民数量最小化,考虑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至关重要。为此,考虑居民避难距离及避难所吸引力等因素,基于竞争选址理论构建避难所对居民的效用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刻画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建立基于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选址模型,并与基于效用最优选择行为和基于系统最优原则的选址模型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为了高效地求解模型,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两种启发式算法。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揭示了居民理性程度、选址个数及财政预算均对选址结果有重要影响。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霍良安  黄培清  程云龙  
鉴于展会人员流动的可控性高、密度大等特点,重点研究展会应急疏散优化问题,引入了疏散效率的概念,提出了基于疏散效率的展会应急道路网络优化模型。从展会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应急疏散效率和待疏散人群的路径选择行为,以路网用户均衡作为下层模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使应急疏散负效用最小化为上层目标的应急路网双层规划模型,决定是否增设相应的应急通道,如何分配路网中待疏散人群的流量,优化应急疏散网络,将待疏散人群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减少应急事件造成的损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戢晓峰  梁斐雯  陈方  
过饱和旅游流导致了旅游交通的延误增加和服务水平的显著恶化,同时降低旅游流的疏散效率并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在解析过饱和旅游流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及交通行为影响度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过饱和旅游流应急疏散效率的评估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旅游者的疏散交通行为特性及疏散群体行为特性,将导致过饱和旅游流的应急疏散效率呈现明显差异,利用尖点突变模型能够有效评估过饱和旅游流应急疏散效率,同时揭示了通过合理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和增加疏散交通设施供给,能够有效提高过饱和旅游流的应急疏散效率。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伟  李承旭  马亚萍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划分对提高灾民疏散效率和保障灾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考虑路网可达性、避难场所建设成本和承载容量等多因素,耦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位置分配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范围模型,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责任区划分方案,并以昆明市中心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存在最优值,根据政府建设成本最小及避难需求分配区域利用率最高,确立了研究区域最佳应急避难城所为9个;政府需要对篆塘公园进行容量扩建,并将五华广场和胜利广场一同启用,才能使整个研究区域的避难服务效果达到最佳;其对应的避难场所责任区可划定为8个.该研究结果可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