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85)
- 2023(17452)
- 2022(14843)
- 2021(13701)
- 2020(11460)
- 2019(26650)
- 2018(26393)
- 2017(50802)
- 2016(27585)
- 2015(30861)
- 2014(30883)
- 2013(30250)
- 2012(28162)
- 2011(25643)
- 2010(25936)
- 2009(23791)
- 2008(23481)
- 2007(21069)
- 2006(18394)
- 2005(16581)
- 学科
- 济(122936)
- 经济(122825)
- 管理(77391)
- 业(75614)
- 企(61356)
- 企业(61356)
- 方法(52742)
- 数学(46602)
- 数学方法(45852)
- 中国(34782)
- 农(32490)
- 地方(31135)
- 财(27833)
- 业经(26349)
- 学(23658)
- 农业(21875)
- 制(21246)
- 贸(20951)
- 贸易(20936)
- 易(20205)
- 理论(18712)
- 环境(18556)
- 银(18304)
- 银行(18265)
- 和(17789)
- 融(17777)
- 金融(17774)
- 技术(17768)
- 行(17522)
- 务(17478)
- 机构
- 学院(394552)
- 大学(390822)
- 济(161142)
- 经济(157594)
- 管理(151838)
- 研究(134278)
- 理学(130736)
- 理学院(129167)
- 管理学(126571)
- 管理学院(125835)
- 中国(100489)
- 京(83726)
- 科学(83518)
- 财(71456)
- 所(67892)
- 农(65549)
- 中心(62071)
- 研究所(61708)
- 江(60317)
- 业大(58242)
- 财经(57035)
- 范(53510)
- 师范(52939)
- 北京(52638)
- 经(51595)
- 农业(51347)
- 院(49144)
- 经济学(48934)
- 州(48341)
- 经济学院(44085)
- 基金
- 项目(264421)
- 科学(208945)
- 基金(191007)
- 研究(190994)
- 家(166780)
- 国家(165418)
- 科学基金(142618)
- 社会(120636)
- 社会科(114509)
- 社会科学(114473)
- 省(105301)
- 基金项目(101000)
- 自然(93427)
- 自然科(91299)
- 自然科学(91279)
- 自然科学基金(89605)
- 教育(89093)
- 划(88634)
- 资助(78769)
- 编号(77849)
- 成果(62238)
- 发(60867)
- 重点(60348)
- 部(57542)
- 创(55067)
- 课题(54738)
- 创新(51482)
- 科研(50692)
- 国家社会(49402)
- 教育部(49084)
- 期刊
- 济(178094)
- 经济(178094)
- 研究(112213)
- 中国(78133)
- 学报(59324)
- 农(59166)
- 科学(56937)
- 管理(56416)
- 财(55066)
- 大学(45029)
- 教育(43943)
- 学学(42438)
- 农业(40295)
- 技术(37718)
- 融(34865)
- 金融(34865)
- 业经(30640)
- 经济研究(28531)
- 财经(27672)
- 问题(24688)
- 经(23838)
- 业(22013)
- 统计(20978)
- 技术经济(20254)
- 策(19343)
- 资源(18878)
- 商业(18787)
- 图书(18480)
- 版(18064)
- 现代(17857)
共检索到583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占录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660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效率分析,在总结和分析了传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极是大型化,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人口100万—400万);另一极是小型化,保持或发展成为小型城市(人口10万左右)。城市的大型化,并不是意味着越大越好,当发展成巨大城市后,研究显示城市用地开始出现低效蔓延,各项指标都处于劣势。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可以为中国实施"以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众多小城市为补充的区域城市体系非均衡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用地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于兰军
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入手,剖析两者的关系及主要差异,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战略在空间上表现为政策区概念,面向封闭的均质区域,区内具有普适性,其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过程,不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不具有排他性;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则表现为开放性特征,以"点、线、网络"等结构化语言为基本要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发展的规律性,且同一尺度的不同城镇群体在空间上一般不应交叉。当前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表述中存在过于依赖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叠过多的问题,并对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发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战略 城镇空间结构 山东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军
从发生学角度应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了青岛城市地域拓展和空间结构调整的历史过程,探讨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城市空间结构耦合模型和空间结构演进机制模型;对青岛拥湾发展战略进行评析,分析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及地铁建设对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提出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方略及政策措施:胶州湾岸线和黄海岸线要进行生产、生活功能的合理分工;建设黄岛、胶州和城阳新城,构建具有生态镶嵌结构的网络城市;推进产业地域分工,实现产业空间整合;推进城市土地置换,嵌入式发展"斑块经济";对历史街区进行"拼贴式"改造,促进城市功能转型;整合推进城市外部空间拓展与郊区城镇化;调整行政区划,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金斌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正面临空间发展战略分化和选择的窗口期。本文在考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异质性现状的基础上,引入DeYoung(2000)和DeYoung and Hunter(2003)的银行战略空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空间发展战略和分化方向,并对其空间发展战略选择及能力体系建设、行业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空间战略 跨地域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高人元 张雁
本文从空间效率角度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我们首先给出了空间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区域协调发展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发,应用贸易引力模型与1997年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分析了表征各地区空间效率大小的指标——真实市场潜能。本文发现,中国区域的真实市场潜能按从高到低顺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第二层次为京津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第三层次是中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居于第四层次。同时,从真实市场潜能构成来看,所有地区的真实市场潜能主要是由本地区内部需求引致的,而其他地区需求与国外需求引致的真实市场潜能较弱;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较快发展产生的...
关键词:
空间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 市场真实潜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培源 叶丽云
空间相互作用力和空间分布轴线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利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分析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环泉州湾和厦门市已成为两大增长极,漳州市区和南安市则是重要的增长点,该大都市区核心区呈"J"字型发展;由于各县市间的锁定效应与屏蔽效应,城市发展偏心化严重。因此,厦漳泉大都市区不仅要注重其"J"字型发展轴,也要强调多中心理念,规避屏蔽效应,降低空间不平衡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费洪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区域经济自主权益的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组织由过去的以部门(条条)为主逐步转向以区域(块块)为主,对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战略规划已深入到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区域,以求区域经济的合理增长与发展。如何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已成为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区域国土资源评价分析 区域国土资源分析评价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发仓 苏为华
依据1985~2003年间的面板数据,本文从行业的角度研究了区域经济的收敛性,并运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解释这种现象。实证结果表明:除中部的工业外,其余各行业在3大地区都存在收敛性。而且,根据暗含的收敛速度还可以判断各个地区行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构造了行业技术选择指数,该指数的波动与Panel模型结果相吻合,可以解释除社会服务业外各个行业收敛的原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修颖
新经济背景下正在浮现两种截然不同又相互依存的空间形式: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在揭示了两种空间不同逻辑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条件下城市与区域进行空间组织的新模型,并据此讨论了中国城市与区域未来发展的新战略。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在空间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和产业结构特征等五方面存在本质差异,在空间转型期,地方空间的成长与流动空间的融合使空间结构发生了新的分化与重组,为寻求全球空间秩序化的新途径,GUT网络协同是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想模式。
关键词:
信息社会 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关键词:
多中心 点模式 空间联系 北京都市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贠菲菲 王元地 潘雄锋
由于空间异质性的影响,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用传统空间同质性假设很难解释。为此,研究采用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首先通过DSBM模型对省际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合理测度,并基于此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检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依次递减且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潜力很大;整体而言,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效率对于地区自身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正向影响,然而二者对于邻近地区的影响均不显著。从空间溢出效应分解结果分析,金融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显著为正,间接影响虽然为正,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而在空间杜宾模型的总效应中,金融规模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仍然显著。对于金融效率而言,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空间杜宾模型总效应均表明,金融效率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涂人猛
区域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地域综合体,有其特殊的功能和结构。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集聚程度、疏密关系及其组合型式都存在着差异。但是,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显示。因此,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我们制定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开始双重转轨,在批判过去以牺牲效率目标为代价的绝对平衡观的同时,重新探讨了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原则体系,把效率原则或效率目标放在优先的地位,使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非均衡发展观。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圈层结构模式、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和梯度理论等一系列区域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军
本文从都市区角度上论证了经济发展导致的北京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演变对北京财政收支体系空间配置的影响,分析了财政收支的空间差异对地方政府行为所产生的扭曲效应,并对促进城市空间范围内财政收支空间均衡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 城市财政 空间配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郑少智 黄梦云
本文基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衡量了我国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Moran’s 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层面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性,从Bayes空间计量视角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表现为外生性引起的空间误差自相关;在同时将空间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引入模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区域金融发展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普通回归模型高估了空间相关和经济因素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程度,低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贡献程度;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集聚性差异,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显著领先于其他区域,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钱乐祥,许叔明,秦奋
本文在阐述流域空间经济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区段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网络性、开放性和耗散性等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流域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分区性、立体网络性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原则。以区域增长和空间经济发展模式为指导 ,以点轴开发为流域开发的重要组织形式 ,提出了依托大中城市 ,强化中心 ,通过“点”的经济技术力量向两翼腹地的辐射和扩散 ,又通过轴作用的向外 (上、下游 )传递 ,如此形成一种由点沿轴波及面的点线面渐进开发模式 ,最终使整个流域的国土资源和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全息开发利用。
关键词:
流域 空间经济 西部 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