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41)
2023(17813)
2022(15409)
2021(14308)
2020(12006)
2019(27430)
2018(27120)
2017(52356)
2016(28165)
2015(31527)
2014(31494)
2013(30933)
2012(28151)
2011(25455)
2010(25596)
2009(23353)
2008(22412)
2007(19460)
2006(16978)
2005(14748)
作者
(81257)
(68099)
(67408)
(64351)
(43249)
(32710)
(30695)
(26722)
(25854)
(24135)
(23040)
(23034)
(21649)
(21390)
(21053)
(20782)
(20198)
(19891)
(19394)
(19339)
(16795)
(16776)
(16393)
(15572)
(15254)
(14990)
(14912)
(14722)
(13801)
(13350)
学科
(129490)
经济(129368)
管理(81411)
(74616)
(62117)
企业(62117)
方法(56212)
数学(49327)
数学方法(48540)
(30260)
中国(29367)
地方(28120)
(28092)
(27309)
业经(26375)
环境(20959)
农业(20785)
理论(20375)
(19324)
(18911)
(18673)
贸易(18663)
(18030)
技术(17529)
(17456)
财务(17370)
财务管理(17336)
(16777)
地方经济(16498)
企业财务(16465)
机构
学院(402320)
大学(401495)
(164249)
经济(160812)
管理(158205)
理学(138104)
理学院(136541)
研究(135208)
管理学(133716)
管理学院(132988)
中国(98284)
科学(85462)
(84424)
(71731)
(67701)
(64161)
研究所(62214)
中心(60805)
业大(60802)
财经(58574)
(57288)
(53316)
(52851)
北京(52805)
师范(52326)
经济学(50212)
农业(50154)
(49497)
(46555)
经济学院(44967)
基金
项目(281101)
科学(221692)
基金(204622)
研究(202104)
(179213)
国家(177798)
科学基金(153200)
社会(127802)
社会科(121163)
社会科学(121128)
(110088)
基金项目(108094)
自然(101103)
自然科(98732)
自然科学(98708)
自然科学基金(96903)
教育(93661)
(92802)
资助(85018)
编号(81440)
成果(64442)
重点(63296)
(61377)
(60349)
(58094)
课题(56141)
创新(54243)
科研(53922)
国家社会(52788)
教育部(52591)
期刊
(178056)
经济(178056)
研究(114254)
中国(71475)
学报(64774)
科学(59854)
管理(58218)
(57265)
(53943)
大学(49168)
学学(46802)
教育(42426)
农业(39922)
技术(37273)
(30372)
金融(30372)
经济研究(29493)
财经(28569)
业经(28205)
(24522)
问题(22535)
技术经济(20766)
(20531)
统计(20242)
资源(19291)
科技(19157)
(18693)
(18353)
图书(18205)
理论(17915)
共检索到573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彬  李国平  
以中国2000—201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的关系。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得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指标并分析二者的特征。其次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大部分省份的可持续性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幅度,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转变,并且追赶省份与模仿省份的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但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最后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振,牛叔文,常慧丽,刘正广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度当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来定量地评估自身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背景和最新研究进展;阐释了其原理框架、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以西北内陆地区的甘肃省(2002年)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赤字为0.2883hm2,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紧张。最后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合理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宇辉  彭希哲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加拿大学者Mathis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 (生态足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 ;然后对中国 2 0 0 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 1.4743 5hm2 ,而人均承载力只有 1.0 5 3 0 6hm2 ,生态赤字为 0 .42 12 9hm2 ,中国发展具有强不可持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银香  
运用Tapio脱钩模型测度了1990-2013年我国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演变态势,同时构造因果链探析交通碳排放脱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一步运用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探究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况不够理想且对政策依赖较强,有超过1/2的年份为增长连结和扩张负脱钩状态;从长期看,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耦合关系,并具有从行业经济增长到Co2排放的单向GranGer因果联系;同时,交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是否脱钩主要决定于交通节能弹性,即交通能源的利用率,而碳减排技术对碳排放脱钩贡献尚未显现。据此,从交通政策法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斯蔼  汤洁  王娟  李海毅  
针对吉林省大安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首次对大安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对指标法对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结果进行分级。研究表明,2001年大安市的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生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人均生态赤字为0.56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邱强  方鑫  左翔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计。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城市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三种类型的脱钩模型,对城市化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初步估计。其次,构建了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这种非线性脱钩关系的存在,并探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城市化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脱钩效应非常相似,脱钩现象不明显,主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城市化碳排放强度脱钩现象显著,主要处于强脱钩状态。城市化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几何特征,在城市化率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的两个拐点之间,碳排放与城市化正相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邱强  方鑫  左翔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计。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城市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三种类型的脱钩模型,对城市化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初步估计。其次,构建了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这种非线性脱钩关系的存在,并探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城市化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脱钩效应非常相似,脱钩现象不明显,主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城市化碳排放强度脱钩现象显著,主要处于强脱钩状态。城市化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几何特征,在城市化率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的两个拐点之间,碳排放与城市化正相关,其它时期负相关。城市化碳排放脱钩状态受人均收入和二产占比因素正驱动,研发强度、外资占比、公交车辆占比和区域等因素负驱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宇辉  
以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方法计算了1990年和2001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足迹,以探询经济生产中产生的自然资源需求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人口分布、区域政策等影响,北部、西部牧业区和城市地区普遍有较大的资源需求,而南方省份的资源需求更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花林  刘曲  姚冠荣  谈明洪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结果由2006年的"临界可持续性"等级(II)提升至2010年的"可持续性较好"等级(III)。但在空间差异上,2010年与2006年相比,处于土地利用不可持续阶段的县(市)完全消失,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的由1个增加至5个。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状况,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  张安录  
以“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为依据,分类核算“消费-产出”生态足迹账户,改进生态可持续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1)“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呈波动递减的态势,具有明显的时序和地域差异性;(2)粮食主产区耕地供给、需求和产出水平均较高,而长江下游经济发达或上游欠发达地区相反;(3)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依托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农业发展比较优势,除上海和浙江经济活跃地区不可持续加剧,其余省份生态可持续程度持续向好,但耕地均处于超载利用状态,生态压力较大。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警惕因产量增加带来的可持续假象,注重和防范因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的现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建坤  顾锦磊  
房地产业是资源消耗多、排放量大的产业。引导房地产开发向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科学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生态足迹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的分析模型。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容量,指出应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计算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改变了传统的以全球公顷为计量单位的分析思路。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江苏省房地产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严重"生态赤字"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改善生态赤字的措施和建议,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德明  何红渠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