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0)
2023(10955)
2022(9138)
2021(8685)
2020(7165)
2019(16632)
2018(16204)
2017(30496)
2016(15912)
2015(17876)
2014(17381)
2013(17015)
2012(15324)
2011(13855)
2010(13199)
2009(11956)
2008(11403)
2007(9117)
2006(7677)
2005(6688)
作者
(41836)
(35430)
(35002)
(33527)
(22339)
(16842)
(15809)
(13906)
(13547)
(12168)
(12062)
(11863)
(11201)
(10893)
(10782)
(10776)
(10509)
(10133)
(9925)
(9857)
(8550)
(8287)
(8255)
(8060)
(7942)
(7921)
(7533)
(7101)
(6858)
(6812)
学科
(71933)
经济(71869)
管理(45191)
(40764)
方法(36445)
(33286)
企业(33286)
数学(32587)
数学方法(32206)
中国(19885)
(17479)
(16197)
环境(14745)
(14705)
贸易(14699)
(14417)
业经(14020)
(13761)
农业(11544)
地方(11063)
(11053)
(10636)
(10583)
理论(10360)
(10075)
金融(10074)
(9733)
银行(9725)
(9691)
财务(9658)
机构
大学(225610)
学院(222744)
(103895)
经济(102437)
管理(90273)
理学(79785)
理学院(78956)
管理学(77769)
管理学院(77350)
研究(75638)
中国(58011)
(46496)
(43885)
科学(43462)
财经(36783)
(34963)
中心(34642)
经济学(34372)
(34070)
研究所(32477)
经济学院(31107)
(30447)
业大(30144)
北京(29030)
(28142)
财经大学(28032)
师范(27911)
(27871)
(27824)
经济管理(24812)
基金
项目(161610)
科学(131210)
基金(124023)
研究(117744)
(108293)
国家(107550)
科学基金(94103)
社会(80210)
社会科(76403)
社会科学(76389)
基金项目(65453)
自然(59919)
自然科(58517)
自然科学(58504)
(58312)
自然科学基金(57491)
教育(53478)
(50657)
资助(50227)
编号(44136)
(37913)
重点(36749)
国家社会(35616)
(34663)
(34098)
成果(33635)
教育部(33279)
创新(32044)
人文(32041)
中国(31626)
期刊
(101180)
经济(101180)
研究(62839)
中国(35352)
(32508)
管理(32186)
科学(31625)
学报(30747)
(25797)
大学(24773)
学学(23595)
技术(18747)
农业(18604)
财经(18378)
经济研究(17538)
教育(17386)
(16698)
金融(16698)
(15911)
业经(14327)
问题(13778)
(12724)
资源(12099)
世界(11870)
统计(11135)
(11129)
技术经济(10904)
国际(10862)
(9885)
理论(9487)
共检索到306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洪顺发  郭青海  李达维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东  封志明  杨艳昭  
以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以分县为基本单元,系统评价了我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以生态赤字区为主,生态盈余区和生态平衡区为辅。不足1/5的人口分布在约2/3表现为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国土面积上,而4/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3表现为生态赤字的国土面积上;②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大体由东南到西北呈现从严重超载到富富有余的分布态势。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已严重失衡,且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空间生态不平衡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  郝晋珉  陈爱琪  王楠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雨婷   覃盟琳   欧阳慧婷   蒋红波   吴欣芋   罗丁丁  
在新时期中国大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空间资源的高效、持续和公平配置成为必须开展的基础研究。以位于中国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域的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下的供需匹配过程量化、PLE-ES供需象限矩阵的分析方法,分析国土空间资源配置过程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匹配特征,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体系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资源配置优化方法。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2020年广西国土空间资源支持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30,调节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33,供给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06,文化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03。总体表现为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供不应求,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供过于求。配置质量方面除调节服务协调度(C)均值为0.16外,其余三类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C)均值大于0.60,均表现为配置公平高效。(2)生产资源供需匹配关系以“高供给—低需求”区为主,生活资源以“低供给—低需求”区为主,生态资源以“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低需求”区为主。(3)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关系为价值导向,将广西分为桂西资源富集区、桂东东融发展区与北部湾经济区三个资源配置优化一级单元,识别其国土空间资源源地和需求地,构建促进区域协同合作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流转“一张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艳昭  梁玉斌  封志明  杨玲  
玉米是近年来中国粮食增长的主力军。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标准差、生产集中度及空间重心统计等方法,以分省为基本研究单元,全面揭示了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消费的时空格局,并综合生产和消费的情况,分析了玉米的供需平衡态势。结果表明:1)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以1984、1993和2003年为节点划分为四个阶段;近30 a来,中国玉米生产趋于集中,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74.65 km。2)1980-2014年,中国玉米消费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饲用消费是中国玉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消费量的3/5以上,工业消费近年来增长显著,接近总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程琳  
指出网络信息生态链供需平衡度受信息的生产、供给和利用三方面的影响认为供需平衡度是生态化程度的一个子维度。从信息本身、信息传递渠道、信息价值转化、信息供需主体配置和信息外部环境五大要素入手,构建信息生态链供需平衡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信息生态链供需平衡度进行评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兵云  杨宏丰  
文章以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旅游生态足迹,作为生态要素投入,与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本共同纳入旅游生态效率框架,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博弈交叉效率模型测算省际旅游生态效率;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旅游生态效率空间聚集特征,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法研究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省际旅游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各省区之间存在马太效应,地区间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布特征;根据效率值大小将30个省区划分四种类型,其中处于生态效率最优区、弱优区和非优区的省区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位于旅游生态效率次优区的省区数量有所增加;旅游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旅游生态效率相似的省区表现为集聚分布;观测期内我国省际旅游生态效率重心由西向东移动,分布范围表现为扩大—缩小—扩大态势,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邴子露  闫小爽  
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战略的研究,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九大农业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国家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模型修正“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构建耕地供需平衡模型,评价分析中国2020年耕地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第一,九大农业区对耕地需求程度差异不大,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水平呈现出明显地区不均衡性;第二,我国整体处于中度超载状态,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矛盾突出,生态赤字区与盈余区几近相同面积的土地上,承载了盈余区3倍多的人口数量,耕地生态压力巨大。从空间格局看“,胡焕庸线”东南侧多为耕地赤字区域,西北侧多为耕地盈余区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希刚  
198 0年以来 ,中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 ,达到了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但随着农业政策的变化 ,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 ,特别是 2 0 0 0— 2 0 0 3年间 ,粮食总产量连年快速下降 ,供需缺口加大。在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 ,2 0 0 4年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粮食总产量增长时期。中国未来粮食的总需求量是刚性的 ,到 2 0 2 0年大概需要近 6亿吨原粮 ,而国内生产量则是变量。在有利于粮食持续增产的政策引导下 ,国内粮食产量的增长可以做到供需基本平衡。但从总体上看 ,中国今后基本上是粮食净进口格局 ,而且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如果适当增加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艺华  陈振杰  李飞雪  黄秋昊  
选择长三角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空间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人口、GDP、土地开发强度反映生态需求程度,分析生态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程度的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融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生态空间供需平衡指数,能很好地识别生态空间供需"短板"。(2)长三角生态空间质量从北向南逐渐升高,1995—2015年生态空间质量较差的区域从各大城市中心部分扩大到城市周边地区。(3)长三角生态空间供需平衡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供给不足的区域主要是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城市,供大于需的区域主要是在生态高质量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某承  李文华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均衡因子是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将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面积转换为具有相同生物生产力的面积,从而实现了6种类型土地面积的加和,因此,均衡因子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随着生态足迹方法的广泛应用,其标准化和本地化研究成为迫切的需要。论文采用中国2001年1 km MOD IS数据,根据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对中国的平均均衡因子进行了测算:耕地和建筑用地为1.71,林地和能源用地为1.41,草地为0.44,水域为0.35,并与国际通用的均衡因子进行了对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亮广  戴仕宝  江玉晶  
基于目前大多数干旱研究偏于气象、水文和农业干旱,不能较好地反映供求矛盾,论文根据水资源供需成因的旱情评价方法,对安徽省2001—2005年的旱情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安徽省2001和2005两年同为中度干旱,但差别甚大,平水年份的2005年的旱情等级数(Drought Index,DI)(1.485 9)却远高于偏枯的2001年(DI 0.890 9);在空间上,平水年份的2005年总体为中度干旱,但各地市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用水量大的城市干旱严重(如合肥、淮南、马鞍山、芜湖市等)。淮北(DI-0.146 1,无旱)与芜湖(DI 2.466 2,严重干旱)两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隆杰  
为定量评估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生态足迹指数。生态足迹指数是指一定区域的生物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额占生物承载力的百分比,可视为区域为今后保留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百分比;设定其状况可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100%为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小于0为不可持续性和严重不可持续性,等于0为边际可持续性。由于本方法为单指标分析方法,所以具有较好的分析、比较功能,而且能够为制定或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对策提供定量(百分比)依据。通过计算时间序列上的不同年份的生态足迹指数,可用来反映其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变动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常禹  张文广  张薇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 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博  姚顺波  郭亚军  赵敏娟  
为了客观地评价生态承载力及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构建以价值量为单位的生态足迹-服务价值法的生态承载力分析框架,选取2000~2015年陕西省9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Moran’s I、LISA集聚图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分布特征、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陕西省及三大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先快速升高后缓慢降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低值集聚现象明显,且向关中地区集中。(2)林地面积和当量因子价值是促进生态承载力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费价值是抑制生态承载力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3)影响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陕西省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工程投入力度,减缓人均消费价值增长速度,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承载力政策,以达到改善生态承载力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