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87)
2023(18384)
2022(15818)
2021(14816)
2020(12238)
2019(28278)
2018(27958)
2017(53300)
2016(29025)
2015(32545)
2014(32512)
2013(32043)
2012(29712)
2011(26767)
2010(26569)
2009(23985)
2008(23157)
2007(20072)
2006(17703)
2005(15346)
作者
(83237)
(69405)
(68598)
(65290)
(44122)
(33447)
(31347)
(27320)
(26563)
(24711)
(23748)
(23443)
(22065)
(21819)
(21480)
(21039)
(20530)
(20444)
(19788)
(19751)
(17110)
(17034)
(16711)
(15875)
(15468)
(15370)
(15315)
(15270)
(13921)
(13747)
学科
(120579)
经济(120465)
管理(79362)
(75286)
(60085)
企业(60085)
方法(51339)
数学(44665)
数学方法(44032)
(34273)
中国(33430)
地方(33382)
业经(27079)
(26822)
(26251)
农业(23486)
环境(21473)
(20481)
贸易(20462)
(19736)
(19683)
(19220)
理论(18748)
技术(18530)
(17379)
金融(17376)
(17193)
地方经济(17177)
银行(17149)
(16417)
机构
学院(400330)
大学(399628)
管理(157570)
(156590)
经济(153010)
研究(138070)
理学(136064)
理学院(134483)
管理学(131914)
管理学院(131209)
中国(102350)
科学(87991)
(86455)
(69844)
(69307)
(68067)
中心(63683)
研究所(63396)
业大(61992)
(59843)
(56066)
财经(55726)
师范(55530)
北京(54740)
农业(52784)
(51407)
(50768)
(49088)
经济学(46029)
师范大学(45081)
基金
项目(281056)
科学(220382)
研究(204575)
基金(201335)
(176140)
国家(174674)
科学基金(149805)
社会(127331)
社会科(120502)
社会科学(120467)
(111622)
基金项目(107580)
自然(98322)
自然科(95919)
自然科学(95895)
自然科学基金(94091)
教育(94088)
(93828)
编号(84249)
资助(82503)
成果(66863)
重点(63538)
(63199)
(60829)
课题(58473)
(57940)
创新(54070)
科研(53652)
国家社会(51711)
教育部(51639)
期刊
(174041)
经济(174041)
研究(115421)
中国(81042)
学报(64291)
(61454)
科学(59931)
管理(56652)
(51821)
大学(48678)
教育(47972)
学学(45653)
农业(43066)
技术(37048)
(34114)
金融(34114)
业经(30398)
经济研究(26576)
财经(25633)
问题(22800)
(22704)
图书(22265)
(21948)
资源(21642)
科技(20033)
技术经济(19262)
(18767)
理论(18423)
现代(17660)
统计(17632)
共检索到592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璞  汤敏  潘元琪  郭悦  
汶川地震后灾害链产生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衍生效应。研究以统计年鉴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法分析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在2005—2014年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及其与地震衍生效应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对耕地、化石能源类生态足迹反映比较敏感,与区域产业发展特征相符;区域生态承载力结构不均衡、依赖耕地承载力;地震灾害衍生效应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衍生效应对生态承载力的"侵蚀"作用与生态承载原生的结构型问题相互交织,绵竹市在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阶段生态质量一直处于人均生态赤字水平。未来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应更注重灾害衍生效应背景下,产业布局、结构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生态承载质量,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璞  汤敏  潘元琪  郭悦  
汶川地震后灾害链产生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衍生效应。研究以统计年鉴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法分析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在2005—2014年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及其与地震衍生效应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对耕地、化石能源类生态足迹反映比较敏感,与区域产业发展特征相符;区域生态承载力结构不均衡、依赖耕地承载力;地震灾害衍生效应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衍生效应对生态承载力的"侵蚀"作用与生态承载原生的结构型问题相互交织,绵竹市在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阶段生态质量一直处于人均生态赤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文章利用2008年8月、2009年2月两个时点在四川省5个地震重灾区收集的近2000个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研究受灾群众的地震影响差异及不同时期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地震对受灾群众的各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存在不同变化,不同受灾县市及不同"安置点或居住地"的受灾群众地震影响随时间推移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及不同"债务"受灾群众之间的地震影响差异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及"民族"的受灾家庭之间地震影响差异从不显著转变为显著。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聂小清  郭熙  
汶川地震后,灾区农村居民点受到严重损毁,灾后重建工作刻不容缓,土地整治工作势在必行。以四川省什邡市为例,从整理自然条件、整理迫切程度、整理意愿等3个方面10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指标体系,利用"结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结果表明,整理成熟区分布在洛水镇、师古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751.10 hm2;较成熟区分布在湔氐镇、马祖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1 074.22 hm2;欠成熟区分布在冰川镇、蓥华镇等乡镇,整理总面积为665.54 hm2。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研究可以使整治项目避免错过最佳的整治时期,为灾后重建工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同时也为土...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斌  汤敏  游韵  李璞  李仕明  
"5.12"汶川大地震严重破坏了四川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等地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地震后效应的持续影响,极大地影响到重灾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划分为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三个方面,并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清平镇为例,通过收集"5.12"地震过后清平镇相关数据,从时间维度上构建基于均方差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化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为灾后规划和灾后重建提供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运伟  李琳莉  
文章以四川省统计年鉴数据(2000~2012)为依据,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对四川省2000~2011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2000~2011年生态赤字逐年扩大,从0.64280hm2增加到1.54883hm2,区域生态环境呈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四川省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总体呈先稳定增长到趋于稳定的态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值总体呈上升态势,仅在2002~2003年出现了略微下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是增强四川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经之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黄悦  唐嘉耀  王雅晨  刘金萍  
本文以绵竹汉旺地震遗址为案例地,借助隐喻抽取技术和旅游凝视理论,剖析旅游者的内在感受与想法,对抽取出的83个意象元素进行内在关系分析并绘制共识地图。研究发现,共有28个共识构念,包括11个起始构念,7个连接构念,10个终结构念,其中绵竹汉旺地震遗址的旅游形象由11个典型意象元素构建。典型意象元素除灾后重建外,其他均属于静态意象,不同意象元素有时会带来相反旅游体验。最后,提出案例地黑色旅游开发的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倩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生态农业是由其特殊的区位环境、客观形势、具体区情与发展条件决定的。本文基于对汶川县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农业资源基础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提出灾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并进一步提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海  杨顺  田尤  谢忠胜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孙芙蓉  周小洪  谭静  
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4个市(县)、18个村的231户农民的调研数据为依据,本文采用log istic模型分析灾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拥有技能、土地主要耕种者类型、处理土地方式等个人和家庭特征变量都是影响灾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重要变量。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昌平  王景燕  龚伟  闫思宇  舒正悦  蔡煜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HTJO)、核桃+魔芋(HTMY)、枇杷+大豆(PPDD)、枇杷+红苕(PPHS))和农地对照(CK)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的土壤抗蚀性、肥力和培肥改土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种农林复合模式与CK相比,土壤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袁惊柱  
基于课题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从农户经营主体的微观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在赈灾政策支持下的家庭资源配置行为,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和LINGO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赈灾政策支持下,农户资源配置行为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在灾害发生初期,赈灾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小,作用期短,农户资源的非农产业配置效率高于农业产业配置效率,在农业生产中,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过剩,资金资源不足;在恢复发展期,赈灾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大,作用期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正明  郑予捷  沈鹏熠  
地震对生态体系及环境的破坏,潜在地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生态重建过程才能恢复。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地震灾区生态重建的关键问题,分别就震区生态重建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促进震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公共管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钟贤  刘邵权  苏春江  
选取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30个区县,用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水平和区位优势度3个指标对其在地震之前的交通通达性进行分析,以期为重灾区在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从计算结果看,通达性最高的是绵阳市的涪城区,最低的为阿坝州的松潘县,只有涪城区的1/5,通达性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分析结果表明重灾区的通达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由中心城市向周围、由平原向高原呈递减趋势,在交通主干线经过的地方其通达性一般都比较高,表现出一定的带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通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通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存一定的相关性,即交通通达性高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其卓  唐忠  
本文通过在棉竹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对农地流转及其合约安排的现状,农户在农地流转交易中合约安排的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发现:在调查地区,农地流转交易中书面合同占很大比例;亲缘和地缘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不再显著;地主在乡是分成合约有效率的现实前提之一;农地流转供给处于租金敏感阶段;农地流转不必然导致农地的掠夺性经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