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58)
- 2023(16557)
- 2022(14441)
- 2021(13326)
- 2020(11349)
- 2019(25747)
- 2018(25264)
- 2017(48360)
- 2016(26177)
- 2015(29249)
- 2014(28825)
- 2013(28116)
- 2012(25552)
- 2011(22817)
- 2010(22450)
- 2009(20261)
- 2008(19303)
- 2007(16436)
- 2006(14114)
- 2005(11720)
- 学科
- 济(100679)
- 经济(100556)
- 管理(73733)
- 业(70117)
- 企(57421)
- 企业(57421)
- 方法(49264)
- 数学(43333)
- 数学方法(42772)
- 农(28361)
- 财(25565)
- 中国(25111)
- 学(24003)
- 业经(22164)
- 地方(21066)
- 环境(19424)
- 农业(19309)
- 贸(18847)
- 贸易(18839)
- 易(18308)
- 技术(16327)
- 和(16309)
- 务(16081)
- 财务(16011)
- 财务管理(15980)
- 理论(15975)
- 制(15788)
- 企业财务(15131)
- 划(14928)
- 银(13350)
- 机构
- 大学(364733)
- 学院(363595)
- 管理(145156)
- 济(140314)
- 经济(137348)
- 理学(127657)
- 理学院(126199)
- 管理学(123732)
- 管理学院(123106)
- 研究(121146)
- 中国(86532)
- 科学(80204)
- 京(76787)
- 农(66605)
- 业大(61764)
- 财(60846)
- 所(60693)
- 研究所(56441)
- 中心(55186)
- 农业(52739)
- 财经(50465)
- 江(50169)
- 北京(47521)
- 范(47210)
- 师范(46606)
- 经(46203)
- 院(44574)
- 经济学(41716)
- 州(40857)
- 技术(38564)
- 基金
- 项目(267202)
- 科学(208927)
- 基金(194503)
- 研究(186835)
- 家(173570)
- 国家(171966)
- 科学基金(146599)
- 社会(117612)
- 社会科(111445)
- 社会科学(111409)
- 省(104344)
- 基金项目(104246)
- 自然(99097)
- 自然科(96729)
- 自然科学(96698)
- 自然科学基金(94944)
- 划(88878)
- 教育(85290)
- 资助(79347)
- 编号(74471)
- 重点(60178)
- 部(57612)
- 成果(57477)
- 发(56584)
- 创(55512)
- 科研(52125)
- 创新(51869)
- 计划(50926)
- 课题(50586)
- 大学(48860)
- 期刊
- 济(142853)
- 经济(142853)
- 研究(96666)
- 学报(66913)
- 中国(62274)
- 农(59230)
- 科学(58765)
- 管理(49867)
- 大学(49643)
- 学学(47389)
- 财(44748)
- 农业(41168)
- 教育(34895)
- 技术(29719)
- 业经(24737)
- 融(24330)
- 金融(24330)
- 财经(23266)
- 经济研究(22920)
- 业(21601)
- 经(19848)
- 科技(19619)
- 问题(19049)
- 版(18920)
- 资源(18432)
- 业大(18233)
- 图书(17507)
- 技术经济(16325)
- 理论(16170)
- 商业(15787)
共检索到500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奕淇 李国平 延步青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种生计资本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的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也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地收入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生态补偿政策还可通过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奕淇 李国平 延步青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种生计资本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的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也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地收入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生态补偿政策还可通过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文章采用分析居民生计状况的标准化工具方法——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居民的生计资本和可持续生计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对可持续生计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分析了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假设,采用因子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个基础变量的权重,得到居民的生计资本、面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数值,并实证研究生计资本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最大,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具有显著直接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82;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59、0.104、0.066、0.053,总的间接效应为0.282;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总的影响效应为0.464。因此,精准的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实现以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造血式”扶贫。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82;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59、0.104、0.066、0.053,总的间接效应为0.282;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总的影响效应为0.464。因此,精准的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实现以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为主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跃胜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随后,根据博弈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原理,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博弈模型,利用博弈反应函数求出双方的最优选择,从而找出影响县级政府保护生态环境和中央政府选择实质性监管的主要因素。为保障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中央政府在监管中既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又要增强监管的规范性和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此外,中央政府要加大生态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从而降低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婷 王奕淇 李国平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递增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7.72%、8.32%和8.19%,说明陕南三市为保护与建设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做出努力,使当地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逐年递增;根据测得的能值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现陕南三市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扣除自身消费后,还能向社会提供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陕南三市应获得生态补偿;汉中、安康、商洛应获得的补偿标准分别由2011年的11.22亿元、5.67亿元、2.9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4亿元、11.24亿元、5.94亿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婷 王奕淇 李国平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递增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7.72%、8.32%和8.19%,说明陕南三市为保护与建设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做出努力,使当地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逐年递增;根据测得的能值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现陕南三市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扣除自身消费后,还能向社会提供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陕南三市应获得生态补偿;汉中、安康、商洛应获得的补偿标准分别由2011年的11.22亿元、5.67亿元、2.9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4亿元、11.24亿元、5.94亿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李潇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各国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达成的共识,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契约设计的视角,依据委托一代理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与县级政府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模型。首先,对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的行为选择进行界定,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最优契约;其次,在完全信息契约形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通过分析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的最优行为选择,得出了最优的转移支付契约形式;再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影响因素的变动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不同信息结构状况下,不同价值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化楠 接玉梅 葛颜祥
[目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将生态补偿项目与扶贫战略相结合,是有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与扶贫的辩证关系分析,归纳目前在我国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贫困与生态环境、扶贫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系统归纳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扶贫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贫困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态补偿是扶贫的重要措施,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补偿与扶贫的不断结合为生态补偿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法制监管和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各部门管理职责交叉,缺乏统一管理、市场化参与程度过低,公众补偿意愿不高、补偿标准难以确定,补偿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生态补偿扶贫的顺利实施造成了重大的挑战。[结论]应从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兼顾公平与效率、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扶贫 生计模式 补偿标准 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汪海洲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最小安全标准约束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益本分析,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运用这一理论标准考察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分配依据、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的规定,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密切相关。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潇 李国平
持续数年且金额巨大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并没有实现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高。生态补偿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实质是不完全契约的"敲竹杠"行为,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必须解决"敲竹杠"问题的不完全契约范式。研究表明:针对不完全契约"敲竹杠"问题的产权理论方法适用于生态补偿制度的"敲竹杠"问题,其最优产权治理结构应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质执行者拥有生态资源的使用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禁限政策的实施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行与维持等角度,必须对受影响主体——农村居民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实施而做出的贡献和受到的牺牲进行补偿。本文基于两个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24个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D-H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受偿意愿为978.76元,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年平均收入、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急迫性对是否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禁限政策的实施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行与维持等角度,必须对受影响主体——农村居民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实施而做出的贡献和受到的牺牲进行补偿。本文基于两个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24个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D-H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受偿意愿为978.76元,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年平均收入、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急迫性对是否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受偿有显著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生态环境破坏对自身影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带来的损失对受偿金额有显著影响。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宋明洁 陈安 王璐瑶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该研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并简要提出了分区分级管控生态空间的思路,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阳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3 032.2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66%,其中底线型、危机型和缓冲型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1 406.79 km~(2)、862.59 km~(2)和762.83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14%、25.22%和22.31%。2)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中,约有17.11%的耕地和0.23%的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位于生态空间内,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保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3)底线型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要求进行管理,危机型生态空间强制性管控,缓冲型生态空间限制性开发。该研究能够为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优化调整以及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实现县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