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93)
2023(10713)
2022(9217)
2021(8654)
2020(7145)
2019(16657)
2018(16324)
2017(31687)
2016(16718)
2015(18497)
2014(17965)
2013(17487)
2012(15666)
2011(13858)
2010(13124)
2009(11424)
2008(10517)
2007(8453)
2006(6937)
2005(5505)
作者
(43409)
(36554)
(35936)
(34416)
(23034)
(17560)
(16467)
(14239)
(13993)
(12476)
(12452)
(12219)
(11484)
(11413)
(10859)
(10780)
(10707)
(10682)
(10496)
(10216)
(8737)
(8524)
(8523)
(8438)
(8242)
(8087)
(7703)
(7668)
(7226)
(7161)
学科
(71313)
经济(71248)
管理(45519)
(39596)
方法(33349)
(31313)
企业(31313)
数学(30314)
数学方法(29919)
地方(19205)
中国(17997)
(17943)
环境(14812)
(14475)
业经(14377)
(14063)
农业(12459)
(11582)
贸易(11573)
(11183)
(10292)
技术(9739)
(9728)
理论(9723)
地方经济(9476)
(8946)
财务(8911)
财务管理(8893)
(8737)
(8429)
机构
学院(219232)
大学(218113)
(89664)
管理(89194)
经济(87829)
理学(78707)
理学院(77756)
管理学(76379)
管理学院(75952)
研究(69413)
中国(50000)
(44663)
科学(43921)
(37034)
中心(33995)
业大(32895)
(32192)
(31551)
财经(31375)
(30230)
(29905)
师范(29644)
研究所(29408)
(28751)
经济学(28131)
北京(26567)
(26516)
经济学院(25716)
农业(25043)
(24517)
基金
项目(167211)
科学(134288)
基金(124369)
研究(120273)
(108580)
国家(107773)
科学基金(94899)
社会(79343)
社会科(75330)
社会科学(75316)
基金项目(67875)
(65042)
自然(62618)
自然科(61086)
自然科学(61071)
自然科学基金(59932)
(54898)
教育(54603)
资助(48871)
编号(47174)
重点(37556)
(36524)
(36498)
(35325)
成果(34697)
国家社会(33797)
创新(33136)
科研(32229)
教育部(31729)
课题(31472)
期刊
(87995)
经济(87995)
研究(56076)
中国(35192)
学报(31677)
科学(31274)
管理(29605)
(27745)
(27057)
大学(24717)
学学(23541)
技术(19386)
农业(18833)
教育(17668)
业经(14964)
财经(14168)
问题(13739)
经济研究(13715)
资源(13591)
(13571)
金融(13571)
(12293)
(10872)
(10445)
科技(10404)
图书(10374)
(10177)
现代(9970)
技术经济(9859)
统计(9755)
共检索到294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焦胜  刘奕村  韩宗伟  周可婧  胡亮  刘铁雄  
基于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思维诊断生态修复优先区,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抓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利用人类足迹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移动窗口搜索法等,识别生态网络并诊断人类干扰致其结构与功能受损的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优先区。研究表明:(1)城市群人类干扰整体呈核心—边缘递减的圈层式分布,且西高东低,北高南低;(2)识别区域生态网络,其中包含140个生态源地斑块以及307条源间潜在生态廊道;(3)诊断得到生态源地修复优先区共计867.17 km~2,生态廊道修复优先区共计97.83 km,生态夹点修复优先区共计40处,从面线点相结合角度提出消除或弱化人类干扰的修复策略。研究能为新时代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提供空间指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贤军  李铌  李志学  
城乡生态空间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如何做到一方面促进城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是新时期城乡规划所关注的热点,借鉴国内外城乡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以长株潭绿心为例,从城乡生态空间的识别与重构、保护与利用、推进机制等方面对城乡生态空间规划进行探索,解决了绿心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农村发展空间格局、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和设施生态空间格局的重构问题,兼顾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以期对类似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力  谢宜章  向平安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人均生态空间面积"(PCES)与"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CWWD)两个基准指标,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12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和无量纲对比法对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价值标准和绿地建设规划数量进行测度分析,以回归方程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数量和要求。【结果】长株潭PCES和CWWD与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城区改造状况、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1)生态空间建设与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区位导向性;2)由于生态空间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方面,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必然同步影响到人均生态空间面积;3)生态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导向性和人口分布导向性;4)人口密度也是引导现状生态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主导因素,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按照本研究配置要求,2025年长株潭城市完全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生态空间面积≥12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38%。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莹  王静  黄隆杨  翟天林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缺乏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结构连通性角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诊断和识别。烟台市作为我国典型滨海城市,湿地退化,生境类型单一造成景观稳定性差,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刻不容缓。为全面识别烟台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利用生境质量模型、生境风险评估模型、粒度反推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诊断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等,识别和确定研究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发现:(1)烟台市生态源地共计668.85 km~2,主要为林地、水域,源间廊道共计1548.36 km,呈现"两横两纵"的空间特征;(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烟台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3处生态"夹点"区域、8处生态障碍点区域、39处生态断裂点区域、破碎生态空间1308.66 km~2;(3)结合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修复提升方向。研究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佳捷  周国华  唐承丽  贺艳华  
空间冲突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形成与激化的直接原因,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区域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长株潭近年来空间格局变化的基础上,量化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外部压力值、生态风险暴露值、生态风险效应值3个因子,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作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3—2008年其冲突指数均值由0.264增长到0.323,且严重失控级别空间冲突的区域面积比例增幅最大,达1.07倍;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不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丽娜  陈晓红  冷智花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效率方法是研究循环经济比较适合的定量方法。本文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了各城市2005-2010年的效率,然后利用Malmquist—DEA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对比研究,最后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考察不同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整体生态效率水平比较高,城市间差距较大,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生态效率明显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运用Malmquist—DE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0年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增长率TFP值都大于1,年均增长率为12.6%。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伟  常黎丽  彭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化城市群成为一种高级空间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网络化空间模型,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现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处于均质发展状态,核心城市极核功能初步形成,部分节点城市成长为次核心城市,验证了其具备多中心网络化模式的雏形。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各节点城市特征,分别从空间、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提出"四集"优化策略,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化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  易纯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运林  黄田  李黎武  文彤  曹永卿  曾敏  
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区位优势,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以绿心地区现状环境数据、国土二调数据等为基础,借助GIS软件对绿心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绿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可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并划分出四个区域,可为长株潭三市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对维护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伯红  王志远  
网络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一种高级模式,是城市区域化发展的地域形态新特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区域,对促进城市群发展,对运用网络城市理念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对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网络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力措施是协调主导产业发展、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城市间双向流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华  于洋  陈利  甘静静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在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备受关注。近年来,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催生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应用3S技术以及城市规划、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和生态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格局逐步破碎化和多样化,城市组团摊大饼式发展明显,具有明显融城趋势,生态福利空间分布不均,人们不能平等共享生态福利等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城市群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案例与经验,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优化以及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群生态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创琳  蔺雪芹  
武汉城市群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构建了由自然资源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指标体系,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模型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建立了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模型,利用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9市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研究认为: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生态状况诊断的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伴随城镇用地扩张和土地利用转化,城市群生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沈彦  张伟娜  张明  
国土空间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利用质量的好坏与利用效率的高低,是新时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导向,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现实状态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与支撑能力方面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2010—2019年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以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上国土“三生”空间利用质量的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各市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出现明显的区域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区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应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集约化、适度化、绿色化、创新化、重点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晓  李勇辉  徐帆  陈建设  黄梅  
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交互作用是城市群城市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要素流动的映射表现,系统地构建其交互作用机制,对于丰富城市群扩张理论和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构建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交互作用框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二元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共生理论引入城市群扩张研究中,从城市开发和生态保护二元共生视角提出研究城市用地扩张的新思路。研究表明:(1)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整体上表现出阶段性特征。(2)由自然、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维度构成的"驱动—协调—约束"共生机制是实现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共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分区管控、治理修复与城市用地扩张方面的监测预警、城市更新形成多维交互作用,最终实现二者的共生发展。(3)基于共生机制框架提出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二元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形成高效集约、生态安全、宜居宜业的城市群国土空间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蒋欣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但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