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35)
- 2023(15690)
- 2022(13687)
- 2021(12783)
- 2020(10633)
- 2019(24793)
- 2018(24439)
- 2017(47867)
- 2016(25724)
- 2015(28841)
- 2014(28643)
- 2013(28066)
- 2012(25591)
- 2011(22575)
- 2010(22233)
- 2009(20076)
- 2008(19048)
- 2007(16211)
- 2006(14033)
- 2005(11754)
- 学科
- 济(103222)
- 经济(103112)
- 管理(72616)
- 业(66374)
- 企(53857)
- 企业(53857)
- 方法(49205)
- 数学(43487)
- 数学方法(42894)
- 农(27953)
- 中国(27377)
- 财(24744)
- 地方(24648)
- 学(22155)
- 业经(21740)
- 农业(19157)
- 环境(19085)
- 贸(16712)
- 贸易(16701)
- 理论(16612)
- 易(16109)
- 和(15976)
- 务(15806)
- 财务(15731)
- 财务管理(15696)
- 制(15603)
- 技术(15251)
- 企业财务(14775)
- 划(14631)
- 银(13235)
- 机构
- 大学(350331)
- 学院(349100)
- 管理(141643)
- 济(137134)
- 经济(134038)
- 理学(124007)
- 理学院(122578)
- 管理学(120199)
- 管理学院(119567)
- 研究(113647)
- 中国(83452)
- 京(75750)
- 科学(72219)
- 财(60503)
- 所(54766)
- 农(54266)
- 业大(53833)
- 中心(53237)
- 研究所(50433)
- 财经(49605)
- 江(49202)
- 北京(47327)
- 范(47107)
- 师范(46673)
- 经(45302)
- 院(42494)
- 农业(42249)
- 经济学(41035)
- 州(40644)
- 师范大学(38108)
- 基金
- 项目(252802)
- 科学(199537)
- 基金(184294)
- 研究(182967)
- 家(160332)
- 国家(159069)
- 科学基金(138238)
- 社会(115644)
- 社会科(109614)
- 社会科学(109588)
- 基金项目(99261)
- 省(98033)
- 自然(91467)
- 自然科(89302)
- 自然科学(89280)
- 自然科学基金(87626)
- 教育(83890)
- 划(82998)
- 资助(75295)
- 编号(74528)
- 成果(57908)
- 重点(56213)
- 部(54960)
- 发(53605)
- 创(52050)
- 课题(50394)
- 创新(48587)
- 科研(48295)
- 国家社会(47499)
- 教育部(47325)
- 期刊
- 济(142881)
- 经济(142881)
- 研究(98452)
- 中国(61492)
- 学报(54846)
- 科学(50914)
- 管理(49429)
- 农(47712)
- 财(45800)
- 大学(42214)
- 学学(39641)
- 教育(36148)
- 农业(33448)
- 技术(31697)
- 融(25270)
- 金融(25270)
- 业经(23929)
- 财经(22650)
- 经济研究(22442)
- 问题(20310)
- 经(19371)
- 图书(18915)
- 资源(18001)
- 科技(17008)
- 业(16839)
- 理论(16672)
- 技术经济(16552)
- 版(16329)
- 现代(15543)
- 实践(15401)
共检索到4919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有坤 樊杰
在生产生活活动对国土空间的旺盛需求背景下,人们却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必须明确区域城市空间相对合理的增长上限。以区域人居环境的相对最优化为目标,从城市化角度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生态景观单元是否适宜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地形坡度、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等4个方面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评价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得到北京区域城市空间增长最小累积阻力分布;同时借鉴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尝试对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上限及阈值区间进行确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稳定 城市空间 增长上限 北京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婉清 王晨睿 孙晓 杨鹏 王妍
[目的]探索北京市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促进农业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方法]利用InVEST、ROS等模型定量评估北京市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在此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从而划分出北京市农业功能区。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影响因素进行多情景优化,提出改善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组成比例和空间配置方案。[结果](1)北京市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地区,占全市面积的26%;(2)农业区的气候调节服务主要受坡度影响,生境质量服务主要受植被指数影响,粮食生产服务受景观多样性、地区生产总值、农用化肥施用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3)耕地保护情景下的粮食生产服务提升更为显著;综合优化情景下的生境质量、休闲娱乐以及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更为显著。[结论]探讨了北京市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多种空间优化方案,为北京市及其他特大型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农业区景观可持续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牟雪洁 王夏晖 饶胜 张箫 朱振肖
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是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必须在生态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因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研究与生态承载力评价密不可分。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探索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消费的生态承载力概念、评价指标和方法,并以延庆区为案例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延庆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承载状况差异较大,其中,除植物油外的食物供给服务、水资源供给服务、释氧服务、COD和SO_2净化服务均处于盈余状态;氨氮净化、NO_x净化、烟粉尘净化服务和碳固定服务均处于超载状态。(2)在不考虑食物供给服务指标的情况下,仅4个乡镇未超载,其余乡镇均为超载状态,且严重超载的乡镇多位于人口密集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平原地区。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给 消费 生态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倩倩 张瑞红 马本
基于实地调研访谈,对北京市怀柔区的生态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补偿情况进行分析;基于生态服务理论基础,选择当量因子法评估了怀柔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测算了生态服务的外溢价值。研究发现:第一,怀柔区仅在森林和水资源领域实施了生态补偿,补偿范围覆盖不全;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自国家和北京市(1.14亿元,占67.2%)。第二,怀柔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极高(937.93亿元),是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倍;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最大;森林年均吸收CO2的可交易价值高达45.36亿元,占GDP的19.4%。第三,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倩倩 张瑞红 马本
基于实地调研访谈,对北京市怀柔区的生态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补偿情况进行分析;基于生态服务理论基础,选择当量因子法评估了怀柔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测算了生态服务的外溢价值。研究发现:第一,怀柔区仅在森林和水资源领域实施了生态补偿,补偿范围覆盖不全;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自国家和北京市(1.14亿元,占67.2%)。第二,怀柔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极高(937.93亿元),是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倍;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最大;森林年均吸收CO2的可交易价值高达45.36亿元,占GDP的19.4%。第三,怀柔区生态服务价值向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很大(409.76亿元),但现有补偿过低。最后,从怀柔区、北京市、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完善生态补偿、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和增值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新 姜广辉 张瑞娟 马雯秋 周涛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且相对稳定,1993、2011年平原区健康状况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1,而丘陵山区则为0.62和0.65,丘陵山区显著优于平原地区。健康状况空间集聚程度增强,1993—2011年间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MoRan指数分别由0.49和0.41升为0.61和0.46,表明平原病态区域集聚程度增加,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当前平谷区...
关键词: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 PSR模型 平谷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方正 刘阳 施瑶 胡凯富 郑曦
【目的】在快速城镇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人类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绿色宜居生存环境的方法得到推广。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拟演算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对于客观评价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网络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方法】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地区为例,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选取缓解热岛效应、水土保持、固碳释氧、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娱乐6种功能指标,采用径流系数公式计算、MaxEnt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价,识别区域不同服务类型的关键绿色空间位置并提出适宜的绿色空间类型,最后通过构建游憩绿道以及生态廊道加强绿色空间联系,完善绿色空间布局。【结果】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空间分布呈现一定差异性,根据不同区域提供的服务差异划定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保育绿地7种绿色空间类型,新增6条绿道(195 km)连接平原与浅山区,在温泉镇、延寿镇、十三陵镇、峪口镇等村镇构建生态廊道,建立以目标动物保护为目的的线性绿色空间。【结论】绿色空间能够提供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绿色空间规划框架对于加强落实浅山区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利 陈佑启 谭靖 郭斌 杨阿强
以北京东北3个区(县)为例,利用从1996年和2005年TM影像中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参照3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对比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996—200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十分剧烈。耕地变化最明显,共减少264.38 km2,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72.19,0.17 km2,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则分别增加63.76,19.94,253.05 km2。(2)区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96—2005年呈下降趋势,依据3种价值系数计算分别下降5.22,3.68,36.49亿元,且离城区中心越远,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越快。...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旭 李晓兵 符娜 李超
战略环境评价以其高层次和直接性的特点,被运用到政策和计划、规划的评价上。战略环境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上的应用研究已经广泛的开展,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引入到战略环境评价中来,使其作为评价方法对北京市1996年~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规划期内增加了23.90×108元,规划起到了增加生态效益的效果。然而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规划期间内生态系统人均服务价值则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力度滞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为缓解生态系统人均服务价值下降的趋势,则需要对规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而2006年的土地利用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静 陈秀万
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城市空间虚拟含义。基于系统科学原理,从信息视角研究城市系统的信息要素、信息流和信息空间,认为城市信息空间是以城市地域空间为基础,以城市信息要素为载体,借由信息流实现城市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虚拟空间。进而以北京市为例,对其信息空间及演进情况进行实例分析。
关键词:
城市系统 信息要素 信息流 信息空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付玲 胡业翠 郑新奇
研究目的:构建城市增长边界预测模型,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该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尝试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结合GIS和RS技术,并选定绿地、建筑物、行政中心、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坡度、坡向和海拔8个对城市边界扩张影响较大的因子,建立城市增长边界模型(UGBM),并应用该模型预测了北京市2020年城市增长边界,同时用面积匹配值法评估了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使用UGBM模型预测城市增长边界,总的面积匹配值为106%,稍微高估了城市扩张面积。研究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UGB划定方法对确定城市未来扩张方向有指导作用,可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宇 张京祥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投资与出口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的作用逐渐弱化,而消费作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消费需求不仅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对传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本文阐述了消费型城市的概念,提出其特点,并以北京市为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消费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伟力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子区。微观尺度下,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街角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效应和中心引力,街角的兴趣点分类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优势街角的定位也为识别核心街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北京为例,不同层面的城市兴趣点结构空间分析证实,兴趣点有良好的城市形态表征能力,是探索城市功能结构的聚散规律和空间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繁瑜 房文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地区都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普遍的非自然性产业演替过程,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和城市面积的急剧扩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一些大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空间失配问题。论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内3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考察了各个社区内部居民通勤方式和工作可通达度之后得出关于北京市空间失配情况的结论,建议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新出现的空间失配现象给予足够重视,调整按照旧有城市发展进程设定的规划或开发选址思路。
关键词:
城市空间失配 房地产选址 实证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志会 王有年
北京山区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62%(霍亚贞,1989),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以及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北京山区发展规划,其功能定位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所以山区的发展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寻找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根据国内外山区发展的经验,发展果树产业是协调二者的有效途径。目前,果树产业已成为北京山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对山区果园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可为山区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