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27)
- 2023(11704)
- 2022(10086)
- 2021(9390)
- 2020(8208)
- 2019(19129)
- 2018(19058)
- 2017(37019)
- 2016(19670)
- 2015(22204)
- 2014(22401)
- 2013(22098)
- 2012(20032)
- 2011(17869)
- 2010(17613)
- 2009(16333)
- 2008(15916)
- 2007(13795)
- 2006(11447)
- 2005(9931)
- 学科
- 济(79743)
- 经济(79670)
- 管理(57721)
- 业(55102)
- 企(43024)
- 企业(43024)
- 方法(40575)
- 数学(36098)
- 数学方法(35637)
- 农(21891)
- 财(20684)
- 中国(19235)
- 学(18215)
- 业经(16393)
- 贸(15147)
- 贸易(15141)
- 地方(15019)
- 环境(14877)
- 易(14742)
- 农业(14383)
- 制(13927)
- 务(13252)
- 财务(13200)
- 财务管理(13168)
- 和(12935)
- 企业财务(12425)
- 理论(11887)
- 技术(11613)
- 银(11609)
- 银行(11575)
- 机构
- 大学(275531)
- 学院(275134)
- 管理(111856)
- 济(110126)
- 经济(107712)
- 理学(97220)
- 理学院(96212)
- 管理学(94476)
- 管理学院(93967)
- 研究(86095)
- 中国(65770)
- 京(57317)
- 科学(54728)
- 财(49134)
- 农(46183)
- 业大(43021)
- 中心(43014)
- 所(42223)
- 江(40343)
- 财经(40175)
- 研究所(38740)
- 经(36510)
- 农业(36457)
- 北京(35010)
- 范(34984)
- 师范(34590)
- 经济学(33617)
- 州(32175)
- 院(31651)
- 经济学院(30625)
- 基金
- 项目(194539)
- 科学(153439)
- 基金(142079)
- 研究(140189)
- 家(124000)
- 国家(123025)
- 科学基金(106409)
- 社会(89202)
- 社会科(84560)
- 社会科学(84537)
- 省(76417)
- 基金项目(76164)
- 自然(69923)
- 自然科(68235)
- 自然科学(68212)
- 自然科学基金(66972)
- 划(64292)
- 教育(64292)
- 资助(57555)
- 编号(57435)
- 成果(45236)
- 重点(43768)
- 部(42869)
- 发(41433)
- 创(40621)
- 科研(38053)
- 创新(38002)
- 课题(37888)
- 国家社会(37165)
- 教育部(36700)
- 期刊
- 济(112390)
- 经济(112390)
- 研究(69412)
- 中国(50071)
- 学报(43293)
- 农(40183)
- 科学(39806)
- 财(38942)
- 管理(37144)
- 大学(32703)
- 学学(30688)
- 农业(27435)
- 技术(25140)
- 教育(23670)
- 融(20994)
- 金融(20994)
- 业经(19981)
- 财经(18800)
- 经济研究(17742)
- 图书(17600)
- 经(16177)
- 问题(15269)
- 业(14495)
- 资源(13764)
- 统计(13620)
- 版(13606)
- 技术经济(13427)
- 理论(13181)
- 商业(12653)
- 策(12586)
共检索到385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喆 许学工 周建 高阳
"土地分离和共享框架"是协调物质生产和生态保护、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本文梳理了"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和生态系统服务间关联,剖析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该框架的理论基础,结合美国典型土地共享案例,分析了土地利用策略选择对粮食生产、生物多样性、直接和间接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框架对中国生态系统工程的启示。结果表明:随着人类对土地功能认知的不断深入,"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的拓展表现为从单一的粮食供给服务需求演进到粮食供给服务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需求。当粮食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处于权衡状态时,在生态脆弱、恢复力差的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多处于凸权衡关系,一般适宜采用分离策略;在生态系统稳定、恢复力强的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多处于凹权衡关系,一般适宜采用共享策略。结合美国典型土地共享案例发现,其土地利用实践中选择土地功能共享策略是比较适宜的;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政策评估工具,可在策略选择和评估实施效果中发挥一定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可持续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并为中国制定土地利用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曦 梁松斌
生态系统服务尺度与人类治理尺度错配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原因之一,界定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是认识与解决该问题的首要环节。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界定分析框架与身份变动机制,并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与发展提供来自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实践尝试和研究思路。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是生态系统服务反馈机制中重要社会属性变量,且存在于层次性空间结构中,呈现出竞争性动态平衡和差异性权重位次等特殊属性,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目标达成的惠益对象。利益相关者理论演化与类型划分标准为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界定带来助益,但存在适配性差异。引入布迪厄实践理论,这一体现综合性、关系性、模糊性、生成性和再生产性的独特研究视角,能够为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界定提供由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构成的分析框架,并为阐释其身份变动机制提供思路;同时,为回应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合规范主义“价值”与实证主义“事实”的发展定位和趋势,拓展其理论解释边界带来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实践尝试。围绕该分析框架,就制度设计,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场域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探索建立从利益相关者界定出发到规制生态系统服务尺度与人类治理尺度错配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利益相关者 实践理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甜 吴健生 彭建 李卫锋
"土地分离"与"土地共享"是2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思维方式,反映人类土地利用的决策选择。中国有大量包含土地分离和共享思维的实践,但缺乏将这些实践案例纳入统一体系的研究范式。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最初用来探索粮食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权衡关系。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内涵和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是地理资源与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论文在解析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内涵的基础上,综述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土地分离与土地共享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土地分离与共享相关研究存在从农业环境主题向城市管理主题转化的趋势,而且除了强调单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外,还有少数研究开始关注碳储存、土壤保持等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尽管土地分离与土地共享策略各有其优势和局限,但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中,土地分离比土地共享更受青睐。论文基于土地的多功能性进一步扩展该框架在城市用地管理中的应用,可为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指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陆小成 祁琼 杜静
本文从知识生态系统的视角诠释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并从三个层面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共享瓶颈,最后构建出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共享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丽琴 渠丽萍 吕春艳 李玲
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Landsat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当量因子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市1990~2016年4个时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少后增加态势,不同时期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始终最高,农田和坑塘湿地次之,这三类生态系统提供了武汉市85%以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空间集聚,且相关性程度有递增的趋势;(3)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空间相关性在不断减弱,后期扩散效应显现;(4)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趋势在向郊区蔓延,乡镇的区位条件以及河流湖泊的占比与其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受城市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结构影响较大,河流湖泊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杰 王燕萍 谢排科 魏泽龙
在数字化时代,构建“平台+小微”的共享制造生态系统是制造企业转型的典型路径。然而,共享制造面临着“如何设计治理模式以促进成员企业实现共创共享”的挑战。基于问题解决视角,本研究采用纵向案例跟踪法探讨共享制造的治理模式,研究发现:(1)共享制造的治理模式超越了单一的层级制或市场治理,需要依据解决问题所涉及的互补知识集来确定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并根据问题的可分解性来选择治理模式。对于创新性高的不可分解的产品设计问题,适合采用基于共识的层级制治理模式,通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共同协商搜寻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对于半可分解的质量检测问题,适合采用基于权威的层级制治理模式,平台企业通过集中决策提高搜寻解决方案过程中的知识交换的效率;对于可分解的众多零件的生产问题,适合采用内部市场化治理模式,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2)根据不同活动的互补性,治理模式之间还存在互动机制:基于共识的层级制和基于权威的层级制有助于平台分解复杂问题以促进产品模块化,为内部市场化提供基础;内部市场化则有利于小微企业内部采用基于共识的层级制以提高员工技能。(3)共享制造有效融合了层级制的复杂问题分解能力和内部市场化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适用于强调企业间协同创新的生产型平台以及市场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较高的制造行业。通过整合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了共享制造的协同治理模型,为数字化时代下我国以单一治理模式为主导的大型企业或地理性产业集群向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平台转型提供了管理启示,为共享制造生态中的跨主体、跨生产环节的协同治理问题提供了理论解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卓 胡起源 韩文超 孙亚楠 查思含 王林林 郭文华 肖飞 刘文超 孙丹峰
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土地健康诊治框架。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对土地健康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SESs)理论,构建土地健康诊治框架。结果表明:1)土地健康科学内涵的发展过程可作为土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知识健康运行的诊治依据;2)土地健康研究呈现多元分散特征,健康机理、评估方法与实践层面适应性管理是研究热点;3)土地健康诊治框架将社会经济系统和土地生态系统有机整合,由外部驱动子系统、内生驱动子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表征3部分组成;4)该诊治框架可以根据特定土地问题进行相应调整,适用性强。因此,基于SESs理论构建土地健康诊治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系统的作用过程和互馈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戴君虎 王焕炯 王红丽 陈春阳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很多研究对不同尺度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有效地增强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与人类福祉关系的认识。但其中一些研究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偏离实际较多,对生态补偿等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作用有限。因此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框架,为客观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各框架的优点,总结出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框架,并强调了评估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尺度及利益相关者问题。该理论框架要求以人类的支付意愿(Wish To Pay,WTP)为基本原则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合理估价,并将各项服务的具体价值分配到不同尺度的利益相关者。这可以增强价值评估结果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为生态补偿标准及对象的确定提供指导性帮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文武 刘月 冯强 王亚萍 杨思琪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人类福祉的桥梁,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流动与需求等研究前沿,提出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研究结论认为:(1)国际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发展迅速,SAORES模型是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模型优化与参数本地化的突出代表;(2)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具有相对复杂的时空尺度,权衡分析的前提是辨析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的作用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立安 孟兆娟 乔俊果
海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社会公平性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是目前解决此类生态环境中有关公共物品外部性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内化手段。文章以海岛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资料,并结合生态经济学和海洋生态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阐明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概念,揭示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机理,初步构建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研究框架。文章将为健全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海岛地区制定发展战略及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项目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海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伟林 李树茁 李聪
生态系统提供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福祉要素,但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常常忽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出发,对国内外关于人类福祉的测度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权衡保护生态与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人类福祉的多指标测度、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模型构建、弱势群体的生态服务收益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4个方面。最后,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类福祉的多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分配与消费和生态政策过程参与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关系的框架,并指出分配与消费环节是人类福祉实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芦萌 邬建国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研究颇多,但缺乏对相关研究框架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基于文献回顾,系统总结了二者关系的研究框架和分析途径,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四类,包括权力和能力方法类、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类、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类和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类。四类框架的起源、要素构成和适用场景不同,但构建逻辑和内在假设存在相似之处。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直接评价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和定性评估法。未来有必要更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框架,基于机器学习等最新手段创新二者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与应用规范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特征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丛春 韩增林
当前,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日益受到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对于它的定量评估已成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基础上,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加以探讨,并根据Costanza等人的研究成果选取指标,尝试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框架。
关键词:
海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估算框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甄霖 刘雪林 魏云洁
当前,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由此引发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然而,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机制仍然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管理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概念理论、基本范式、度量体系和管理框架进行了探讨,将与人类消费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分为生产功能和承载功能,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耗、利用和占用,生态服务消费区分成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两种基本模式,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与间接产品界定和消费者确定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中的重要性,初步给出了两种生态服务消费的不同计量方法。研究提出生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雪雁 徐中民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作为一种将外在的、非市场环境价值转化为当地参与者提供生态服务(ES)的财政激励机制而备受世界关注,目前已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概括介绍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内涵,阐释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研究框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研究应关注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外溢影响范围、利益攸关方、支付系统、项目效率等维度,其中确定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基础和前提,外部性的溢出范围是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成本的最重要变量,支付系统是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机制的关键。利用国内外案例,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研究的主要维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比分析了使用者...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研究框架 主要维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