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67)
2023(18685)
2022(15944)
2021(15112)
2020(12716)
2019(29151)
2018(28698)
2017(54007)
2016(29222)
2015(33125)
2014(32279)
2013(31587)
2012(28756)
2011(26033)
2010(25758)
2009(23629)
2008(23204)
2007(20170)
2006(17631)
2005(15562)
作者
(80808)
(67506)
(66805)
(63683)
(42936)
(32116)
(30424)
(26324)
(25589)
(23813)
(22932)
(22796)
(21237)
(21207)
(20771)
(20453)
(20067)
(19674)
(19308)
(19156)
(16568)
(16426)
(16062)
(15302)
(14982)
(14916)
(14856)
(14722)
(13460)
(13241)
学科
(114583)
经济(114464)
管理(94969)
(85673)
(73776)
企业(73776)
方法(53637)
数学(45517)
数学方法(44929)
中国(32823)
(31040)
(30018)
业经(26665)
(24913)
技术(23061)
环境(22239)
理论(21942)
(21457)
贸易(21442)
(21382)
地方(21149)
(20891)
农业(20202)
(20164)
财务(20083)
财务管理(20042)
(19982)
(19819)
企业财务(19022)
(18778)
机构
大学(406949)
学院(404230)
(164968)
管理(164855)
经济(161498)
理学(142001)
理学院(140452)
管理学(138086)
管理学院(137328)
研究(133690)
中国(103240)
(87356)
科学(81688)
(75353)
(65069)
中心(61301)
财经(60203)
研究所(59510)
(59222)
(58085)
业大(57409)
北京(55427)
(54995)
(53071)
师范(52627)
经济学(49988)
(49182)
(47209)
农业(45976)
财经大学(45049)
基金
项目(278419)
科学(220776)
研究(205897)
基金(203293)
(176662)
国家(175230)
科学基金(151915)
社会(131021)
社会科(124205)
社会科学(124174)
基金项目(107538)
(107015)
自然(97883)
自然科(95619)
自然科学(95597)
教育(94726)
自然科学基金(93898)
(90228)
资助(83180)
编号(83018)
成果(66494)
重点(62233)
(61902)
(60702)
(58951)
课题(56955)
创新(56145)
国家社会(54628)
教育部(53593)
科研(52880)
期刊
(177725)
经济(177725)
研究(118178)
中国(81263)
管理(63828)
学报(60119)
(59087)
科学(58033)
(52129)
教育(47984)
大学(46913)
学学(43768)
技术(37336)
农业(36622)
(33419)
金融(33419)
财经(29551)
经济研究(28285)
业经(27854)
(25432)
问题(22422)
(21980)
图书(21816)
科技(21340)
技术经济(20369)
资源(19148)
理论(18612)
(18285)
现代(18077)
(17835)
共检索到595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惠  张向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成效。通过回顾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原则,找出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科研环境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生态系与外部环境生态系二重影响因子;提出营造良好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环境需通过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制度以及国内外生态体五力共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惠  张向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成效。通过回顾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原则,找出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科研环境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生态系与外部环境生态系二重影响因子;提出营造良好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环境需通过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制度以及国内外生态体五力共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孔德议  张向前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直接关系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先进程度。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着手,界定和明确了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其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包括政治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科技生态因子、自然生态因子等宏观环境和家庭生态因子、启蒙教育生态因子、高等教育生态因子及工作组织生态因子等微观环境;研究建议构建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需要政府、家庭、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齐心共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璇  张向前  
当前科技人才对创新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创造和扩散创新以及增加整个社会知识存量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阶段测算了科技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我国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科技人才在经济中的贡献显著偏低,科技人才存量不足、创新投入偏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核心科技人才流失是其主要原因。提出增加创新投入、为理工类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就会、加强职业教育和控制人才流失等建议提高科技人才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会  徐文燕  
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分类评价视角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三个类别,从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类别与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开展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三类科技人才驱动区域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主要基于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立足于创新个体的基本素质、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侧重创新个体的影响力和创新环境。(2)三类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呈现九种组态路径。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共同主导型,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个体—组织共同主导型、个体—组织—环境均衡发展型,创新创业类人才为个体驱动型、环境主导型。(3)三类科技人才既有环境主导型这一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不同组态路径的替代关系中创新环境“硬条件”支持尤其重要。最后,本文基于三类科技人才个体、组织和环境的要素组合,为驱动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探讨科技人才集聚受到Allee效应影响时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问题。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对不同的稳定条件进行仿真,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的策略。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符合预设的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取决于Allee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初始规模、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系数的取值。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书洁  李雨明  
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以往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考察,研究选取了突出当前国际化进程的17项指标,构成了区域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发达地区表现出了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各区域国际化创新环境的发展不均衡。针对不同发展实际,要重视离岸创新合作研发引领的全球智力环流价值链,探索构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数据智能评价系统并提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飒  吴康敏  张虹鸥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年)、发展推进期(1995年至2005年)、创新突破期(2006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评价政策及其侧重点。在创新范式转型中,国家(政府)、科技人才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分别从制度创新层面、知识创新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转向,同时公众参与和监督也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社会转向。最后,从优化评价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国际对话及与国内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同行评价专家数据库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才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川宁  闫祥林  刘志民  
本文从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内涵分析入手,重点讨论了在工作阶段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组织环境,包括产业发展、科研制度、人才政策、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宏观环境因素及项目支撑、管理机制、学术氛围、团队合作等微观组织环境要件。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张豪  张向前  
日本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适应驱动创新的科技人才的发展。适应驱动创新的科技人才应当具备独创思维意识、一定程度的领域知识和全球战略视角。日本适应驱动创新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由培养机制、引入机制和保护机制三方面构成:构建官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机制,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综合运用海外引援和就地取材的人才引入机制,积极引入海外优秀科技人才为日本效力;注重法制和医疗体制建设,保护科研成果和保障创新人才健康。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相林  
在国内首次对青年创新人才的科学精神进行了界定和研究,特别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科学精神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科学精神在创新任务设计、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组织气氛等外部影响因素和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是制约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增加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有助于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行为,但不是关键的因素。该研究结论对于青年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启示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房宏君  马俊红  
文章基于科技人才伦理管理构成维度及其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模型,对北京中关村42家高新企业实际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高新企业科技人才伦理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报告了高新企业科技人才伦理管理构成维度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现状。通过对科技人才伦理管理构成维度的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测出高新企业科技人才伦理管理由公平公正、民主参与、学习创新3个维度构成;通过对科技人才伦理管理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查,运用相关分析方法,验证了科技人才伦理管理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进而分析了科技人才伦理管理各维度对创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廖中举  黄超  
该文分析了中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的研究概况,探究了1979-2015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数量、颁布部门、颁布形式以及政策力度;同时,从X维度(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和Y维度(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对77项科技人才创新政策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廖中举  黄超  
该文分析了中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的研究概况,探究了1979-2015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数量、颁布部门、颁布形式以及政策力度;同时,从X维度(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和Y维度(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对77项科技人才创新政策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