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2)
- 2023(8655)
- 2022(7381)
- 2021(6968)
- 2020(5881)
- 2019(13496)
- 2018(13207)
- 2017(26218)
- 2016(13806)
- 2015(14834)
- 2014(14405)
- 2013(13911)
- 2012(12322)
- 2011(10808)
- 2010(10328)
- 2009(9042)
- 2008(8206)
- 2007(6444)
- 2006(5208)
- 2005(4209)
- 学科
- 济(57525)
- 经济(57483)
- 管理(40387)
- 业(36447)
- 企(30144)
- 企业(30144)
- 方法(29277)
- 数学(26904)
- 数学方法(26496)
- 财(14985)
- 农(14921)
- 学(13033)
- 环境(12512)
- 中国(12223)
- 业经(11065)
- 地方(10400)
- 务(10078)
- 财务(10033)
- 财务管理(10015)
- 土地(9896)
- 农业(9737)
- 企业财务(9565)
- 制(8842)
- 贸(8645)
- 贸易(8643)
- 易(8453)
- 划(8416)
- 和(8344)
- 技术(8068)
- 产业(7515)
- 机构
- 学院(180580)
- 大学(179257)
- 济(75592)
- 管理(75586)
- 经济(74308)
- 理学(67067)
- 理学院(66396)
- 管理学(65202)
- 管理学院(64876)
- 研究(55275)
- 中国(41163)
- 京(36118)
- 科学(34838)
- 财(32279)
- 农(29334)
- 业大(29146)
- 财经(27462)
- 中心(27204)
- 经(25360)
- 所(25337)
- 江(24483)
- 经济学(24120)
- 研究所(23679)
- 农业(23072)
- 经济学院(22036)
- 范(21817)
- 师范(21546)
- 院(21376)
- 北京(21237)
- 财经大学(20938)
- 基金
- 项目(138351)
- 科学(111154)
- 基金(104019)
- 研究(98100)
- 家(91248)
- 国家(90589)
- 科学基金(79666)
- 社会(65026)
- 社会科(61962)
- 社会科学(61945)
- 基金项目(55937)
- 省(53692)
- 自然(52945)
- 自然科(51659)
- 自然科学(51649)
- 自然科学基金(50698)
- 划(45377)
- 教育(44810)
- 资助(41747)
- 编号(37825)
- 重点(31284)
- 部(31106)
- 发(29668)
- 创(29372)
- 国家社会(27974)
- 创新(27618)
- 科研(27337)
- 成果(27248)
- 教育部(26795)
- 人文(26320)
共检索到236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曲艺 舒帮荣 欧名豪 王万茂
引入生态优先理念,采用碳氧平衡法分析规划目标年区域生态用地约束,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基于生态用地约束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并以南通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及远期预留的角度出发,到2020年南通市需65.66万hm2标准生态用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目标年南通市耕地与林地面积分别增加27 256.59 hm2和6 640.08hm2,园地、城镇工矿及交通水利用地也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其他土地减少44 034.20 hm2,其他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及牧草地等也有所减少。结果表明,优化后南通市2020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可达8 414.73亿元,折算后的标准生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德贵 吴群
以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县域)的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科学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变化趋势,在分析区域未来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碳排放目标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控的CO2当量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及其目标函数,通过集成Markov模型和结构优化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低碳优化动态调控模型(LUSCC)及其求解方法。最后以江苏泰兴市为例进行了分析验证,综合考虑该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情况,获得3种不同碳排放目标调控程度的土地利用优化结构及其调控方法,研究表明,建立的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动态优化调控模型,能够满足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雷鸣 孔祥斌
[目的]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如何在水资源可承载的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应用多元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在土地面积、宏观计划约束、粮食产量约束、市场约束等条件下,追求流域水资源平衡,同时保障粮食产量最大化,得到2020年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土地转移矩阵,在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依据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路径,预测出2020年最大概率自然演化形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雷鸣 孔祥斌
[目的]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如何在水资源可承载的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应用多元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在土地面积、宏观计划约束、粮食产量约束、市场约束等条件下,追求流域水资源平衡,同时保障粮食产量最大化,得到2020年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土地转移矩阵,在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依据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路径,预测出2020年最大概率自然演化形成的土地利用结构。[结果]将最优方案与自然演化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用水结构以及粮食产出3个方面对比,最优方案的粮食产量为8464.75万t,总耗水量减少18.56亿m~3,均优于自然演化结果,证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结论]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高耗水强度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减少水资源匮乏流域的耕地面积,增加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耕地面积,以保障粮食产量,充分利用未利用面积,增加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面积;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效缓解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健 周寅康 金晓斌 易理强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从2001年开始施行的,是对以往各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未被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于“未利用地”及其子系统中各级地类的命名与内涵的理解极有可能会给“未被利用”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简述国内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演变过程并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土地覆被/利用分类体系精华的基础上,对“未利用地”从利用的广义内涵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未被利用”土地资源的价值问题及其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宇 单玉红 陈银蓉
碳氧平衡法可通过比较人类活动引起的释碳耗氧量与生态用地的固碳释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测算碳氧平衡标准下生态用地需求量。以武汉市为例,遵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两型社会建设原则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多目标函数,以2013年为基期年且2020年为目标年,探索了碳氧平衡约束条件下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2020年较2013年增加了40 908hm2标准生态用地,产生431亿元的综合效益,年固碳能力和释氧能力分别达到532.03万t和1 418.33万t,分别占武汉市释碳耗氧量的43.25%和30.29%,能完成区域内的固碳任务且有盈余,但不能实现区域内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春玲 秦明周 闫艳
土地生态位作为生态学重要理论之一,可用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情况。文章以巩义市2001~2007年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参考,运用生态位理论模型和spss13.0统计软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结论为:(1)巩义市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说明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加剧;(2)农用地内部中只有园地生态位逐年增高,而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生态位逐年降低,说明目前农用地的利用和建设用地相比,处于弱势地位;(3)与林地相比,园地的利用趋势较强,发展趋势好;(4)从整体上看,园地和林地的态势差逐年提高。
关键词:
生态位 土地利用结构 巩义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兆顺 李淑杰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成果,以及重庆市万州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修正,形成万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中决策变量的生态经济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规划期内万州区耕地面积略有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大规模增加湿地面积提高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则难以实现;(2)地质灾害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以及适当增加园地面积,能够提高万州区土地生态功能价值;(3)万州区土地生态经济理论价值为118.88亿元/a,修正价值为106.44亿元/a,均高于现状值96.53亿元/a,土地生态修复与建设的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芸芸 蒙吉军
满足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引入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绿当量两个生态指标,评价了城市圈发展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效益;并通过TOPSIS模型对历年土地利用结构生态合理度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2020年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了符合城市圈发展需求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呈现"四增三减三稳定"的数量格局,且生态效益指标和生态合理度均呈正向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研究结果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总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伟 ~ 严长清 陈江龙 段学军
为了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在借鉴已有各种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将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并讨论了评价单元的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级自然生态约束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分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导向和管制措施,为滨湖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国平 刘黎明 付永虎 袁承程
土地利用过程中会产生期望和非期望产出,针对以往土地利用结构评价中忽略环境产生的非期望产出而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真实性问题,以大都市城郊的上海青浦区为例,宏观上,运用信息熵模型对该区2005~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进行评价;微观上,运用非期望产出模型测算青浦区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为寻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损失的原因及改善途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时序上呈现"M"形变化趋势,空间上由中部向东西两翼递减;(2)2005~2014年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变化趋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W"形变化趋势,空间上由中部的中心城区向东西两翼递减格局;(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敏 濮励杰 朱明 翁翎燕
从系统分析的观点出发总结了目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包括模型的发展回顾、建模方法和建模的步骤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建模理论进行划分,可分为:基于适宜性评价理论的优化模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优化模型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优化模型;以建模的方法划分,可分为: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通过优化模型建立的方法对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两种模型:以数量优化和适宜性评价为核心的空间配置优化模型和以元胞自动机模拟演化为核心的优化模型,归纳出空间优化配置模型的建模步骤:预处理、数量优化、空间优化、评价结果4个步骤;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朱红波 宁思银
提高城市群在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效率(LUE)成为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环境约束指标引入SFA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城市单一要素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的LUE在研究期内逐年提高,城市群内部差异不断减小;空间上整体呈现LUE西高东低的布局,空间扩散效应较为明显;从影响因素上看,环境规制的两个指标作用相异,仅是激励性环境规制激发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内在动力进而促进LUE增长,而其余社会经济指标和土地市场化指标也相应产生促进、抑制作用或倒U型影响。依据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来优化城市群资源配置、减小生态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顺爱 冯科 吴次芳 江华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的评价及决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任务。文章把能值理论与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二者紧密结合,并对现阶段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土壤能值的损失未计入能值分析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以杭州市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四个方案进行了能值产出/投入、能值密度、土地环境负载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评价,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四个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均为BP网络模型方案。文章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能值 土地利用结构 评价 杭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杰 龚萍 金良
自然界中各种绿色植物通过不同程度的光合作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生态补偿作用,但贡献的"效率"不同。不同的植物之间能够通过生态绿当量互换,利用一定系数计算互换,以达到两种不同物种虽然面积不同,但生态贡献相同的效果。文章基于生态绿当量的视角,分析呼和浩特市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各类土地的服务价值,计算出生态绿当量值为0.709 2,生态绿当量值小于1,并预测了呼和浩特市202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绿当量值为0.831 5。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并提出进行耕地优化、优化未利用土地、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等措施和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