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6)
- 2023(15998)
- 2022(13803)
- 2021(12973)
- 2020(10762)
- 2019(25022)
- 2018(25068)
- 2017(48035)
- 2016(26424)
- 2015(29697)
- 2014(29701)
- 2013(29194)
- 2012(26999)
- 2011(24408)
- 2010(24467)
- 2009(22451)
- 2008(22212)
- 2007(20112)
- 2006(17531)
- 2005(15521)
- 学科
- 济(104764)
- 经济(104654)
- 管理(77700)
- 业(71755)
- 企(58967)
- 企业(58967)
- 方法(46301)
- 数学(40196)
- 数学方法(39624)
- 农(30610)
- 中国(29225)
- 财(27795)
- 地方(24942)
- 业经(23085)
- 学(21603)
- 农业(20133)
- 环境(20034)
- 贸(19740)
- 贸易(19732)
- 制(19356)
- 易(19114)
- 理论(18289)
- 务(17373)
- 财务(17308)
- 财务管理(17257)
- 和(17188)
- 划(16296)
- 企业财务(16221)
- 技术(16093)
- 策(15929)
- 机构
- 学院(369286)
- 大学(364718)
- 济(146545)
- 管理(143426)
- 经济(143088)
- 理学(122768)
- 理学院(121350)
- 研究(119898)
- 管理学(119182)
- 管理学院(118448)
- 中国(90931)
- 京(76767)
- 科学(74079)
- 财(68823)
- 所(59276)
- 农(58544)
- 江(58130)
- 中心(57679)
- 财经(54236)
- 研究所(53604)
- 业大(53125)
- 范(50065)
- 师范(49612)
- 经(48903)
- 州(48111)
- 北京(47798)
- 农业(45715)
- 院(43950)
- 经济学(43639)
- 技术(40617)
- 基金
- 项目(245238)
- 科学(193064)
- 研究(181718)
- 基金(175511)
- 家(151522)
- 国家(150222)
- 科学基金(130116)
- 社会(113379)
- 社会科(107364)
- 社会科学(107333)
- 省(98269)
- 基金项目(93335)
- 教育(84612)
- 自然(84318)
- 自然科(82261)
- 自然科学(82240)
- 划(81728)
- 自然科学基金(80733)
- 编号(76037)
- 资助(71529)
- 成果(61615)
- 重点(54916)
- 发(53455)
- 部(53383)
- 课题(52583)
- 创(51095)
- 创新(47644)
- 科研(46720)
- 大学(46040)
- 国家社会(45881)
- 期刊
- 济(163263)
- 经济(163263)
- 研究(104928)
- 中国(72068)
- 财(55192)
- 学报(53301)
- 农(52142)
- 管理(51422)
- 科学(50025)
- 教育(42910)
- 大学(40449)
- 学学(37710)
- 农业(35119)
- 技术(34839)
- 融(33175)
- 金融(33175)
- 业经(28248)
- 财经(25652)
- 经济研究(24876)
- 问题(22959)
- 经(22006)
- 图书(20719)
- 业(19174)
- 技术经济(17904)
- 资源(17582)
- 版(17575)
- 统计(17374)
- 理论(17119)
- 现代(17046)
- 贸(16952)
共检索到546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丁金华 杨晓辉
随着绿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绿道网络实践的广泛应用,基于生态保护理念下的绿道网络对于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方面的重要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所关注。本文以苏州为例,从构成水网城市的生态基底、自然骨架和生境斑块不同方面对水网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三方面总结了绿道网络对于水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不同层面系统地提出构建苏州绿道网络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规划目标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设重点,为绿道网络在水网城市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绿道网络 水网城市 苏州 城市生态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勇 赵明远 赵兰勇
快速城镇化使乡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部分乡村地区的盲目城镇化造成了乡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社会结构的诸多问题。本文在对乡村绿道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乡村绿道网络建设协调乡村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产业要素、游憩需求以及公共服务等因素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并结合宁海县胡陈乡乡村绿道网络构建,对以"分层+叠加"为基本思路的乡村绿道网络规划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基础调研——要素解析——功能分解——合成优化——方案比选——修正深化"6个步骤为基本规划框架的实践路径来构建乡村绿道网络,研究一套具有参考意义的乡村绿道规划模式。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绿道 构建策略 规划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铁桥 顾康康 杨倩倩 程帆
[目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要素不断受到侵蚀,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对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空间效能的视角,以亳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网络连接性、渗透性以及均衡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两个层面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结果]对"网络本体—影响区—辐射区"不同空间层次的效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本体"的连接性评价中,生态连接应将河流水系等进行贯通连接,形成城市的生态骨架,并整合破碎的生态斑点,形成规模较大的斑块。"本体—影响区"的渗透性分析表明亳州大部分绿地斑块形状呈现出规则且较为离散的状态。"本体—辐射区"的均衡性评价显示亳州河流水面及沟渠较多且均匀,但是连通性较差。[结论]因此,亳州市应构建包含4个重要生态保护点、3个主要生态修复点和三级廊道体系的生态网络,同时要维持其生态廊道的自然形态,处理好现状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内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庚 吴昊 陈金留 胡少华 保拉·佩莱格里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数据,其中以微博签到数据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据为规划师探寻人群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文章以苏州市微博签到数据为载体,探寻了新兴大数据在解读城市结构与活力度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还就理解城市居民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居民活动的聚集程度以及时间长短。以上研究尝试在新兴数据载体下重新理解城市结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了一次新的理论探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慧仙 赵欣 赵保国 赵卫国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既要实现价值创造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基于低碳理念制定好投资策略,实现长治久安和创新发展也是企业持续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环境投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分析未来各种客观环境影响因素,结合企业面临的具体实际,进行了定性分项研究;超级智能技术逐渐在投资运筹策略上的应用,修补了目前大规模推理和决策系统暴露出的概念缺陷,企业将量化财务经济指标和非线性环境策略模糊量纳入开源平台程序计算分析作为投资决策辅助手段成为可行;围绕低碳大趋势确定了战略方向、前瞻投入、市场定位、资金风控、运营模式等关键因素后,借力政策、法规、技术和新理念的正激励,使投资起到耦合增量效应,获得分享和共赢成果。为企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中制定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柳燕脉 张向前 苏世灿 刘金灿
城市营销是形成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针对泉州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目前泉州市存在民营企业外迁,总部外迁、资金外流、税收外流,县域品牌和企业品牌高于城市品牌等问题。为此,应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营销策略,凸现城市特色,彰显城市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达到全面提高泉州市竞争力的发展目的。
关键词:
泉州市 城市营销策略 城市竞争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耿煜周 曾坚
基于韧性理念研究成果,将韧性理念在水系承洪领域进行转译,建构基于韧性原则的城市水系承洪理论框架。以漳州市九十九湾流域为研究案例,利用SWMM雨洪模拟模型,在评估河网节点与河段承洪风险基础上,构建九十九湾流域水系承洪韧性格局。最后提出统筹雨洪风险防控与城市发展关系,强化蓝绿线空间管理,增强灰—绿基础设施冗余度,构建多层次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水系承洪韧性提升策略,以实现城市水系雨洪管理过程中融合韧性理念、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目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信仕 王诗哲 石铁矛 师卫华 蔡文婷
本文从低碳城市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城市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归纳了低碳理念与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性,总结了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以沈阳市为例,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以及绿地生态功能等角度探讨构建低碳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钱晶
伴随快速城镇化发展,人工建设活动频繁,苏南水网地区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风险日益突出,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有力途径。研究以苏州市白蚬湖片区为例,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剖析研究区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扩张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并预测其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探讨时空动态演变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面积上升了59.32 km2;耕地、水域面积分别下降17.98、53.61 km2;林草地面积小幅上升,共计增加12.27 km2。2030年城市扩张情景模拟下建设用地增幅最大,面积增加134.14 km2;耕地与水域面积分别缩减174.06、6.76km2;林地、草地面积共上升46.68 km2。(2)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中高风险面积占比共增加6.55%,低、较低风险面积有所下降,占比分别减少4.62%、1.92%。2030年城市扩张情景模拟下景观生态风险中等级以上区域逐步扩张,其中较高风险面积增加最多,占比上升10.12%,较低与低风险面积占比缩减19.14%。(3)基于2020年现状与2030年城市扩张情景模拟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共识别研究区生态源地23个,生态廊道50条,生态节点21个,最终综合构建时空动态变化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水网地区生态环境、抵御外界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丽君 肖哲涛 邓荣鑫 王文娟
文章在对郑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补充调研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道空间及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潜在结构,以网络结构对比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技术支撑,根据图论连接度理论,建立网络生态模型,并对生态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最优网络结构,以期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绿道生态网络 空间耦合 郑州 中心城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苏华 唐德淼
本研究从讨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低碳消费观入手,分析了目前苏州低碳消费的现实状况,揭示了苏州低碳消费方式构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苏州构建低碳消费方式的对策,以期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低碳消费 对策研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蒋缨
网络交换及竞价技术使得网络拍卖成为新兴交易模式。网络拍卖常见的两种交易模式为设定保留价格方式和设定直接购买价格方式。本文对网络拍卖的价格信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动态定价策略和参考价格定价策略的合理性,并分别对网络拍卖的经营者和消费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网络拍卖 定价策略 电子商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屹岩 刘利 张春鹏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顾西西 姜允芳
河流绿色廊道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挥着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美化、游憩娱乐等功能。从物质设施的角度,将可达性分解成三个方面,首先是河流绿廊与居民分布之间的空间可达性,距离作为可达性指标,得出结论:80%以上的居民到达苏州河绿色廊道的距离小于1000m;其次,从河流绿廊配套的基础设施角度,考虑步行、公交和私家车三种模式下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苏州河绿廊的交通可达;第三,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综合考虑街道网络结构与苏州河绿廊的联系性,得出街道可达性等级分布现状特征。最后,结合多元功能需求,从提高居住空间可达性、通行方式的可达性、道路实施的导向性等方面,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