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78)
2023(12096)
2022(9949)
2021(9452)
2020(7423)
2019(16898)
2018(16498)
2017(30782)
2016(16480)
2015(18267)
2014(17623)
2013(16637)
2012(15002)
2011(13183)
2010(12825)
2009(11177)
2008(10293)
2007(8606)
2006(7170)
2005(5675)
作者
(41615)
(34968)
(34856)
(33258)
(21983)
(16811)
(15704)
(13639)
(13444)
(12438)
(11993)
(11824)
(10931)
(10868)
(10697)
(10643)
(10216)
(10187)
(10106)
(9858)
(8415)
(8399)
(8372)
(8028)
(7904)
(7846)
(7672)
(7555)
(6971)
(6899)
学科
(60162)
经济(60105)
管理(46491)
(39706)
(32272)
企业(32272)
方法(27733)
数学(24581)
数学方法(24225)
(19740)
中国(16793)
(15528)
地方(15097)
业经(14963)
环境(14178)
农业(13183)
(11645)
(10329)
(10320)
理论(10311)
(9904)
技术(9736)
(9630)
财务(9587)
财务管理(9565)
(9544)
贸易(9536)
(9280)
企业财务(9109)
(8385)
机构
学院(209006)
大学(204064)
管理(82244)
(80289)
经济(78588)
理学(71482)
理学院(70684)
管理学(69367)
管理学院(68967)
研究(65383)
中国(48748)
(41069)
科学(40310)
(36805)
中心(32520)
(31433)
业大(30969)
(30541)
财经(29544)
(29411)
(28429)
师范(28145)
(27136)
研究所(27043)
(25599)
北京(24860)
(24852)
经济学(24686)
农业(24173)
技术(23983)
基金
项目(154548)
科学(122396)
研究(117265)
基金(110525)
(95996)
国家(95160)
科学基金(82804)
社会(74277)
社会科(70259)
社会科学(70240)
(62824)
基金项目(59021)
教育(55378)
自然(52230)
(51324)
自然科(50853)
自然科学(50841)
自然科学基金(49878)
编号(48454)
资助(42791)
成果(37381)
重点(35624)
(33951)
(33799)
课题(33654)
(33288)
创新(31051)
国家社会(31038)
(29876)
科研(29468)
期刊
(84790)
经济(84790)
研究(54467)
中国(41708)
学报(30511)
管理(29471)
(28902)
(28786)
教育(28437)
科学(28185)
大学(24702)
学学(23081)
技术(21644)
农业(20618)
(16014)
金融(16014)
业经(15697)
财经(13677)
经济研究(12210)
(11775)
资源(11458)
问题(11428)
图书(11374)
(10942)
(10527)
职业(10317)
科技(10106)
理论(9177)
现代(8709)
技术经济(8674)
共检索到297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云仙  吴学灿  盛世兰  杨硕  
在分析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要求,提出了新时期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破解"九湖"流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云仙  赵磊  陈异晖  余艳红  赵润  杨广萍  
系统梳理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的演变历程,依据湖泊演化阶段、湖泊生态系统发育阶段、流域社会经济特征、湖泊富营养化阶段、水质类别、生态安全水平、主导功能核心导向划分9个湖泊的管理类型,并提出了预防型、控制型、治理型湖泊流域生态安全调控途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涛  肖彩霞  刘娇  禄鑫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杞麓湖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方法】基于1975-2015年8期时序Landsat数据,提取湖泊边界,并解译得到3期流域景观类型分类数据。从湖泊面积、轮廓和质心3个方面对杞麓湖动态演变进行研究,通过划分生态风险采样小区,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杞麓湖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结果】①近30 a来,杞麓湖流域景观结构变化特征明显,建设用地和滩涂湿地面积显著增加,农地、林地和水体面积持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②近40 a来,杞麓湖处于持续萎缩状态,2015年水体面积仅为面积最大年(1985年)的56.05%;杞麓湖形状体现为连续的复杂变化,以西部和南部的河流入湖口处变化最为明显,东部变化最小;杞麓湖质心主要向东北方向迁移,1975和2015年湖泊质心相距1 242 m;③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流域以较低生态风险为主,所占比为26.75%~35.09%, 1985-2015年生态风险均值由0.957 8增加至1.013 9,流域生态风险趋于恶化。【结论】杞麓湖流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性和异质性,高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杞麓湖水体部分,低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流域的湖盆之中,其余生态风险主要沿湖盆和湖泊呈块状或带状分布。图6表2参19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凯  张建生  裴文娟  杨苍玲  陈运春  余建新  曾维军  
【目的】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更好解决高原湖泊污染。【方法】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形理论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三大高原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从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景观多样性和均匀程度表现为抚仙湖流域最高,洱海流域次之,滇池流域最低;景观破碎化程度表现为滇池流域最高、抚仙湖流域为中间水平,洱海流域最低。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稳定性看,洱海流域最好,滇池流域最差或较差;从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稳定性看,抚仙湖流域最好,洱海流域和滇池流域较差;流域内稳定性最好的景观类型是水域,最差的是林地;景观整体稳定性表现为洱海流域最好,滇池和抚仙湖流域较差。【结论】通过研究,摸清了三大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结构特征,为研究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艳玲  郭子豪  王玉  
"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新时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在对其特征和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确立生态文化体系、促进绿色生态发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主要路径内容,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十四五"时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提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路径与对策,以期为"十四五"时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艳玲  郭子豪  王玉  
"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新时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在对其特征和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确立生态文化体系、促进绿色生态发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主要路径内容,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十四五"时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提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路径与对策,以期为"十四五"时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萌  张虎才  常凤琴  李婷  胡京九  段立曾  张扬  
总氮(TN)、总磷(TP)是评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而实验分析中的总氮、总磷含量的测定结果受诸多因素(如水样储存方式、储存时间和氮磷赋存状态等)的影响,易造成分析数据的不稳定性。对于云南典型喀斯特地区湖泊水体氮磷含量分析而言,特别是在采样点距实验室距离远、样品数量多的情况下,不能按实验分析标准要求时间完成分析。该研究针对云南九大高原典型湖泊的特殊性和在大批量样品采集、远距离搬运、实验分析需要一定时间的实际情况,选择3个氮磷含量差异较大的抚仙湖、阳宗海和滇池为研究对象,对采样后样品在低温储存条件下随测定时间而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样品TN、TP和溶解态氮(DN)、溶解态磷(DP)含量的变化特征,以确定最佳的实验分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1)采样后即进行氮磷含量分析结果显示:3个湖泊水样氮磷含量差别明显,同时存在状态不相一致,滇池样品中氮磷含量最高,其TN含量为2.44 mg/L,DN含量为1.47 mg/L,占总氮的60%,TP含量为0.13 mg/L,DP含量为0.02 mg/L,占总磷的15%;阳宗海次之,其中TN含量为0.73 mg/L,DN含量为0.60 mg/L,占总氮的82%,TP含量为0.04 mg/L,DP含量为0.03 mg/L,占总磷的75%;抚仙湖最低,其中TN含量为0.32 mg/L,DN含量为0.28 mg/L,占总氮的90%,TP含量为0.02 mg/L,DP含量为0.01 mg/L,占总磷的50%;(2)样品在低温室(3℃~4℃)随着静置时间的增长,TN、TP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说明静置时间对其有影响;其中滇池和阳宗海水样总氮总磷含量降低幅度较大,而抚仙湖较小;(3)样品经过滤后,滇池阳和宗海的水样氮磷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而抚仙湖则无明显变化。样品储存时间、过滤处理对氮磷含量低的湖泊水样影响较小,对氮磷含量大的湖泊影响较大,尤其是颗粒态氮磷含量较高的样品。由于水样中氮磷存在多种形态,湖泊营养程度不同,在对水样进行氮磷含量测定时,应当考虑水样储存时间和氮磷赋存状态等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凌  赵培飞  李少明  戴敏  蒋亚莲  王丽花  田敏  杨志国  李绅崇  王继华  
【目的】在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周边区域,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和种类的选择依据主要为经验。量化这些区域的土壤pH、阳离子交换容量(CEC)、质地(黏粒、粉粒、砂的组分)将有助化肥和农药的精确施用。【方法】对以上湖泊周边土壤随机取样249个,对土壤pH、CEC、质地进行量化、归类、比较并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各湖泊周边土壤pH、CEC、质地差异显著。黏粒组分与CEC呈正相关;粉粒、砂的组分分别与CEC呈负相关;黏粒组分权重最大,与CEC的回归方程解释变异最多,R~2=0.54。【结论】对于CEC和黏粒低的土壤,化肥和农药应"少量多次施",对于CEC和黏粒高的土壤应"相对集中施用"。相较洱海东部区域,其西部区域土壤砂与粉粒组分更大,表明在该区域,农药与化肥流失到水体的风险更大。黏粒组分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可以更多地揭示土壤的差异并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土壤CEC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项继权  
水污染防治及湖泊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洱海治理是当今我国湖泊治理中少有的成功范例。本文基于对云南洱海水污染治理的调查,对洱海治理中的创新和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湖泊治理及水环境保护的路径和对策进行讨论。作者强调,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湖泊治理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和污染治理方式的双重转型。一方面纠正传统的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纠正传统的"重城镇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技术轻社会"以及"重点轻面、抓大放小"的污染治理的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结构减排"和"经社控污",着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实施全域性的综合治理。这是从总量上减排控污、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从根本上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毕云龙  罗晓琳  蒙达  
本文总结分析了云南省抚仙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的实践做法与实际问题,提出了流域空间优化、破解用地矛盾、拓宽生态修复资金渠道等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军  李益敏  余艳红  
以星云湖流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优化。选取海拔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覆被(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距自然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和距水源距离等因素为阻力因子叠加生成综合阻力要素,根据GIS空间成本距离分析原理,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进一步规划优化流域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1)从各安全等级面积比例和平均生态安全指数角度,星云湖流域中度安全占流域总面积的45.81%,高度安全为25.24%,较低安全为21.05%,不安全占7.9%,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95,流域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生态系统健康一般,但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性较低,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应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坡度、水土流失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格局和距离建设用地(人类活动干扰要素)等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的主要因子;(2)识别规划了中枢生态源、核心型生态源斑块、一般生态源、多种级别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等构成的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进行针对性建设保护,将有效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性和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加强流域生态稳定安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益敏  管成文  朱军  余艳红  
生态用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星云湖流域为研究区,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从水土保持、地质灾害规避与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安全4个方面,构建了流域重要生态用地识别指标及其识别方法,并识别出流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加权叠加模型更适用于高原湖泊流域重要生态用地识别;(2)根据生态用地重要性分为核心型、辅助型、过渡型和非重要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75.98 km~2、105.05 km~2、89.47 km~2和65.11 km~2,分别占流域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2.64%、31.30%、26.66%和19.40%。识别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重要生态用地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以星云湖流域作为高原湖泊流域的典型,为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方向,以期协调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少华  王金龙  张闻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举措之首。基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标,以县域为基础,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我省122个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按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将全省各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划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提出了不同类型县域生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少华  王金龙  张闻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举措之首。基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标,以县域为基础,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我省122个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按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将全省各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划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提出了不同类型县域生态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朱俊   赵敏  
在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背景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线性工程项目协同治理框架,采用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对中国NLJ-DC补水工程和亚美尼亚AS引水工程两个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适应性法律为保障,以充分尊重各利益相关方利益诉求为核心的协同治理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