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61)
- 2023(15993)
- 2022(13951)
- 2021(13016)
- 2020(10862)
- 2019(25306)
- 2018(25054)
- 2017(48341)
- 2016(26080)
- 2015(29233)
- 2014(28799)
- 2013(28363)
- 2012(25878)
- 2011(23100)
- 2010(22720)
- 2009(20396)
- 2008(19406)
- 2007(16499)
- 2006(14221)
- 2005(11907)
- 学科
- 济(106280)
- 经济(106173)
- 管理(72348)
- 业(68499)
- 企(55850)
- 企业(55850)
- 方法(48033)
- 数学(41838)
- 数学方法(41270)
- 农(29794)
- 中国(27576)
- 地方(26069)
- 业经(24251)
- 财(23942)
- 学(22712)
- 农业(20300)
- 环境(19006)
- 贸(17792)
- 贸易(17781)
- 易(17180)
- 理论(17060)
- 和(16807)
- 技术(16528)
- 制(16425)
- 划(14981)
- 务(14900)
- 财务(14828)
- 财务管理(14794)
- 产业(14363)
- 企业财务(13917)
- 机构
- 学院(355505)
- 大学(354787)
- 管理(144225)
- 济(139525)
- 经济(136483)
- 理学(126306)
- 理学院(124891)
- 管理学(122573)
- 管理学院(121948)
- 研究(116371)
- 中国(84045)
- 京(75262)
- 科学(74124)
- 财(60125)
- 所(56328)
- 农(56326)
- 业大(54570)
- 江(53658)
- 中心(53591)
- 研究所(52037)
- 财经(49397)
- 范(48026)
- 师范(47552)
- 北京(46164)
- 经(45074)
- 农业(43916)
- 院(43709)
- 州(41645)
- 经济学(41462)
- 师范大学(38665)
- 基金
- 项目(257519)
- 科学(203035)
- 研究(187493)
- 基金(186590)
- 家(162407)
- 国家(161084)
- 科学基金(139609)
- 社会(118126)
- 社会科(111899)
- 社会科学(111868)
- 省(101429)
- 基金项目(100453)
- 自然(91793)
- 自然科(89580)
- 自然科学(89561)
- 自然科学基金(87877)
- 教育(85259)
- 划(84781)
- 编号(76550)
- 资助(75653)
- 成果(59605)
- 重点(57477)
- 部(55867)
- 发(55498)
- 创(53537)
- 课题(51926)
- 创新(49925)
- 科研(49085)
- 国家社会(48273)
- 教育部(47817)
- 期刊
- 济(147729)
- 经济(147729)
- 研究(98197)
- 中国(62859)
- 学报(55515)
- 科学(51922)
- 管理(51112)
- 农(50123)
- 财(44820)
- 大学(42326)
- 学学(39931)
- 教育(37378)
- 农业(35031)
- 技术(31909)
- 业经(26085)
- 融(24611)
- 金融(24611)
- 财经(22686)
- 经济研究(22538)
- 问题(20937)
- 经(19471)
- 资源(18838)
- 图书(18645)
- 业(18134)
- 科技(17736)
- 技术经济(16668)
- 版(16483)
- 现代(16315)
- 理论(16038)
- 商业(15539)
共检索到499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进 徐盈之
基于生态承载力视角,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为例,将生态承载压力、生态承载弹力和产业转移流强度三者相结合,对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产业大规模地向皖江城市带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承载压力和生态承载弹力均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合肥应当有选择地承接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入驻,马鞍山应当有选择地承接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皖江城市带其他七个承接区均可以同时承接资源依赖型和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应当通过政策引导成为未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生态承载力 长三角—皖江城市带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宋来敏
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8个指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问题。以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为例,综合使用熵权法与时序加权法对2013—2018年皖江城市带八市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趋势变化来看,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综合评价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环境承载力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且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从时序加权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分级特征。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地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优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佩枫 张浩 张慧明
本文分别采用BCC模型和SBM模型测算了2007-2012年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效率,研究表明:(1)非期望产出影响产业转移效率,大多数城市存在效率改进空间,经济发达城市效率更低;(2)发达城市的SBM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大多低于BCC模型效率值;(3)经济落后城市的SBM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大多高于BCC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但技术差距缩小后情况逆转。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佳 刘贤明 安珂珂 侯佳佳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关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评估承载能力和制定空间管控政策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要素并将其纳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建立基于DPSIR理论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字型变化趋势。(3)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每增长1%,将带动邻近城市增长0.637%。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对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直接效应,对邻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为有效挖掘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应重视城际之间旅游环境承载力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城际之间合作联动作用,推动旅游环境复合系统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佳 刘贤明 安珂珂 侯佳佳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关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评估承载能力和制定空间管控政策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要素并将其纳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建立基于DPSIR理论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字型变化趋势。(3)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邻近城市增长0.637个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对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直接效应,对邻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为有效挖掘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应重视城际之间旅游环境承载力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城际之间合作联动作用,推动旅游环境复合系统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建中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就我国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产业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的力度都在加大,反映在现实中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应的,这些中西部地区便成为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柏家文 柏恬宇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新世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设立十余年来,示范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融合一体化方面成效明显,但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加快构建皖江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和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化解皖江区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一体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大放 胡悦 刘艳艳 刘毅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作。广东省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要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打造珠三角绿色生态城市群。通过构建城市开发强度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取珠三角九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量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揭示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制定能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开发强度对比明显,都市圈特征日益显著。其中,深圳(0.9224)开发程度最强,肇庆(0.0548)程度最弱。(2)资源环境承载力按驱动因子分为自然拉动型及经济拉动型,分别通过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投入巩固综合承载力。(3)区域内过半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濒临失调。受经济因素驱动,广州、深圳协调程度相对较高。(4)应对区域内三种不同的协调发展状态,为各类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李新运,张晓青,王忠山
本文在定性、定量分析各种食物生产现状、预测未来产出总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活标准人均所需食物消费量,模拟测算出不同方案下黄河三角洲人口承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惠敏
城市群是复杂人工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能力。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角度,选取12项代表性指标,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土地、水、交通和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3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除上海外的15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典型的分级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划分为3个层次,依次表示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低至高的3个空间梯度。采用变异系数对2000年和2008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并扩大,城市群表现为依赖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聚集的规模型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长春 曹敏政 甘霖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念春
根据PSR概念模型建立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壤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研究区土壤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条件整体较好,环境承载力以中等区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59.3%;处于较弱承载力的地区为西部邹平县、高青县、无棣县和庆云县4个行政区,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人口增长率较高,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且土壤重金属较为富集;无弱承载力区存在。最后根据各区影响因素特征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子刚 郑瑜
本文初步界定了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将水生态足迹分为水产品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污染生态足迹,并建立了水生态足迹模型。其中,采用了Wackemagel的水产品生态足迹模型;水资源生态足迹采用了基于水资源消耗量的计算模型;采用零维模型计算污染稀释净化需水量,构建水污染生态足迹模型。最后,以扣除60%生态需水为前提建立了水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模型计算了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承载力超过水生态足迹,呈现生态盈余,但是水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水生态足迹在不断增大;由于水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大,水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镇风华 舒帮荣 李永乐 李效顺 杨小艳
深入研究城镇化协调性时空分异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与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土地承载视角,采用协调度模型和互斥性矩阵,分阶段综合对比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土地—人口协调度方面,受规划滞后性及区域政策等的影响长三角整体协调性较弱,且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而不同省、市各时段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也呈不同的波动性变化特征;土地—经济城镇化在各时段除少数城市不协调外,其余城市均较为协调;从整个时段上看各城市土地—人口和土地—经济城镇化分别主要表现为土地快速扩张和协调。②土地城镇化虽然与经济发展同步,但相对于人口城镇化普遍存在过于超前的现象,应将人口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