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8)
2023(9034)
2022(7692)
2021(7286)
2020(6061)
2019(13879)
2018(13771)
2017(26512)
2016(13813)
2015(15290)
2014(14977)
2013(14106)
2012(12528)
2011(10973)
2010(10621)
2009(9356)
2008(8913)
2007(7318)
2006(5970)
2005(4954)
作者
(36086)
(30138)
(29956)
(28529)
(19102)
(14343)
(13602)
(11808)
(11528)
(10443)
(10310)
(10065)
(9482)
(9279)
(9023)
(8993)
(8945)
(8754)
(8674)
(8475)
(7137)
(7133)
(7100)
(6978)
(6802)
(6747)
(6367)
(6315)
(5927)
(5907)
学科
(56366)
经济(56319)
管理(44585)
(37584)
(32532)
企业(32532)
方法(30666)
数学(26708)
数学方法(26252)
环境(16431)
(14697)
(13456)
(12660)
业经(11903)
中国(11857)
(11049)
理论(10888)
(10123)
财务(10084)
(10083)
财务管理(10066)
企业财务(9554)
地方(9148)
农业(9024)
(8715)
贸易(8714)
技术(8707)
(8482)
资源(7553)
(7523)
机构
学院(187445)
大学(186615)
管理(78161)
(76630)
经济(75220)
理学(69256)
理学院(68612)
管理学(67314)
管理学院(66973)
研究(54655)
中国(40842)
(37537)
(33967)
科学(33825)
财经(28573)
业大(26967)
中心(26907)
(26209)
(25217)
(25075)
(24600)
经济学(24434)
(23647)
师范(23423)
研究所(22848)
北京(22515)
经济学院(22226)
财经大学(21665)
经济管理(20944)
(20894)
基金
项目(138413)
科学(111169)
基金(103189)
研究(101202)
(89369)
国家(88682)
科学基金(78533)
社会(66544)
社会科(63244)
社会科学(63230)
基金项目(55108)
(53651)
自然(51137)
自然科(49889)
自然科学(49878)
自然科学基金(48943)
教育(46808)
(44994)
资助(41428)
编号(39949)
重点(31126)
(30937)
成果(29712)
(29519)
(29323)
国家社会(28487)
创新(27578)
科研(27249)
教育部(27139)
人文(26778)
期刊
(74243)
经济(74243)
研究(45807)
中国(28789)
(27543)
管理(27198)
学报(26403)
科学(25447)
大学(21197)
(20585)
学学(20259)
技术(18078)
教育(17120)
农业(14568)
财经(13749)
业经(12054)
(11802)
经济研究(11316)
(11272)
金融(11272)
资源(10250)
问题(9900)
技术经济(9093)
统计(9058)
财会(8929)
(8757)
理论(8608)
科技(8471)
(8325)
图书(8049)
共检索到247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龙开胜  陈利根  
生态环境补偿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资源稀缺—生态地租—生态环境补偿"为逻辑主线,通过阐述生态地租Ⅰ和生态地租Ⅱ的形成过程,并以生态地租分配为依据,相应地将生态环境补偿分为反映生态资源消耗的生态环境补偿Ⅰ和反映生产效率改善的生态环境补偿Ⅱ两部分,从而构建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理论框架,提出生态环境补偿的新思路。结合生态足迹数据及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中国1997—2007年每年经济生产中应支付的生态环境补偿Ⅰ的总额由2 781×108元增加到9 900×108元,生态环境补偿Ⅱ的总额由26 318×108元增加到68 262×108元。今后,我国只有支付足额的生态环境补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永喜  王娟丽  王晋  
论文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科学厘清生态保护投入补偿和污染补偿,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服务的水量分摊和水质补偿,并将其统一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针对性地提出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标准,然后以皖浙两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界定,可以从理论上厘清流域生态补偿的对象和内容,将水质和水量因素整合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2)根据生态环境产权的界定,不同利益主体面对的补偿标准和补偿内容不同,但是上下游共享流域生态环境权益的产权安排相对更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永喜  王娟丽  王晋  
论文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科学厘清生态保护投入补偿和污染补偿,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服务的水量分摊和水质补偿,并将其统一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针对性地提出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标准,然后以皖浙两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界定,可以从理论上厘清流域生态补偿的对象和内容,将水质和水量因素整合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2)根据生态环境产权的界定,不同利益主体面对的补偿标准和补偿内容不同,但是上下游共享流域生态环境权益的产权安排相对更为公平合理,并且能够兼顾各方权益;3)上下游共享流域生态环境权益情况下,综合水质和水量因素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明确,补偿内容全面完整,易被各方所接受。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于国安  
2007年,山东省财政部门在南水北调沿线、淮河流域和小清河流域启动了生态补偿试点。2008年,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在全省所有重点流域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建立了环境保护"以奖代补"制度,并在大汶河流域开展上下游协议补偿试点,初步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可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攀枝花市财政局课题组  刘元海  王玖斌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凭借资源和环境要素的大量投入,经济增长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总量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这一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背后,不乏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代价。特别是近几年,雾霾、沙尘暴、水体污染、重金属中毒等事件频发不止,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那么,如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就成为当前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而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201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正式提出采用"费改税"的方式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强化税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作用。本文将以攀枝花市作为研究区域,对现...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景普秋  杜彦其  赵玉娟  
矿产开发中伴随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发展进行补偿。但补偿依据、原则、主体等如何确定?经济学理论为其提供了阐释。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强调: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强化了其相对稀缺性,通过资源合理定价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理论认为:资源、生态环境是稀缺的、有价值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为之付费;外部性理论解释了资源开发区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与全国范围内的外部经济现象,指出生态环境补偿、区域补偿的责任主体;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要求企业规范开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彩凤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却呈现出逆向的下降之势,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整体和谐发展的一个重大桎梏。急功近利的补救措施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而需要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来从长远解决,不仅要提高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要通过完善税收、拓宽资金渠道、强化技术扶持等对策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明  李干滨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生态学视角,将绿色建筑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重要补偿因素,对绿色建筑开发者收益损失和绿色建筑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开发者损失型补偿模型和绿色建筑生态环境效应型补偿模型,利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利润函数,探讨了损失型补偿额度,利用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生态恢复费用法测算绿色建筑环境效应,以此建立基于生态环境效益补偿的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旭蕾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虽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研究视角仅限于环境补偿立法、补偿管理等宏观层面,并且生态补偿资金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本文从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入手,坚持"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的原则,对环境会计进行再造,并以生态环境负债账户作为企业环境补偿的基础,从而建立宏观和微观的"双翼"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冷淑莲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虽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生态环境补偿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依据的基础上,从强化生态环境产权意识、加强生态环境补偿立法、推进生态环境价格改革、完善生态环境补偿管理、坚持生态环境补偿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思路。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钟大能  
生态环境领域的外部效应是环境公共风险的重要成因,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基于防范环境风险提供的公共产品。财政生态补偿是财政从正向和逆向对私人部门承担防范环境风险成本转嫁的双向补偿激励。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探讨构建正向补偿核算框架;以资源税和环境污染税的税率确定机制为例来探讨逆向补偿核算框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蒲志仲  
资源经济时代,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带来了生态环境危机,其负外部性已超过外部经济。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补偿相应的负外部性成本,即将消耗的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价值纳入矿产资源价值。相比较而言,征收庇古税是一种较好的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因此,建议小范围的短期负外部性由直接谈判进入生产者成本,具体通过地方政府征收相应的环保和生态保护基金或税进入生产者成本,或普遍对全部碳排放行为征收碳税,或者在消费环节征税。最普通的、也许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消费环节或矿产品制成品的销售环节,以矿产品消费税形式征收与矿产资源消费相关的负外部性成本或所消耗的生态环境资源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建军  刘颖秋  
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界定了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建立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建立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即建立以国家补偿为主、北京市补偿为辅的跨界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京冀间基于水量分配的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和省界水体水质明晰的水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针对流域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干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在我国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本文从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思路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辉  汪应宏  卞正富  
资源开采领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急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煤炭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生态公平、社会公平的思想分析了生态补偿的内涵和补偿的内容构成。在开采沉陷预计和动态规划理论技术的支持下,提出基于补偿成本最小化的动态补偿思想,分析动态补偿的机理和准则。认为煤矿区生态补偿既包括对损毁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还应包括对因生态环境服务水平下降造成的居民的有形无形损失的赔偿,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生态功能恢复的时间滞后性和治理资金的时间成本。动态补偿的基本准则是煤矿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分阶段多时点陆续补偿,使生态环境服务损失和补偿最小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