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19)
- 2023(8586)
- 2022(7412)
- 2021(6922)
- 2020(5899)
- 2019(13625)
- 2018(13474)
- 2017(25805)
- 2016(13746)
- 2015(15197)
- 2014(14872)
- 2013(14434)
- 2012(13040)
- 2011(11334)
- 2010(10737)
- 2009(9512)
- 2008(8732)
- 2007(7062)
- 2006(5805)
- 2005(4469)
- 学科
- 济(57387)
- 经济(57343)
- 管理(39905)
- 业(35610)
- 方法(29709)
- 企(28373)
- 企业(28373)
- 数学(27249)
- 数学方法(26867)
- 农(16707)
- 地方(15708)
- 环境(13384)
- 财(13233)
- 中国(12039)
- 业经(11770)
- 农业(11514)
- 学(10472)
- 划(9034)
- 和(8869)
- 技术(8547)
- 贸(8506)
- 贸易(8504)
- 务(8479)
- 财务(8445)
- 财务管理(8425)
- 易(8229)
- 企业财务(8035)
- 资源(7678)
- 地方经济(7501)
- 生态(7363)
- 机构
- 学院(179828)
- 大学(177049)
- 管理(76635)
- 济(74043)
- 经济(72677)
- 理学(67726)
- 理学院(67034)
- 管理学(65808)
- 管理学院(65488)
- 研究(55612)
- 中国(40514)
- 科学(35659)
- 京(35460)
- 财(30864)
- 江(29357)
- 农(29347)
- 业大(28972)
- 中心(28454)
- 财经(25909)
- 所(25596)
- 研究所(24019)
- 经(23774)
- 范(23113)
- 师范(22856)
- 农业(22794)
- 经济学(22295)
- 经济管理(21610)
- 院(21087)
- 经济学院(20411)
- 州(20148)
- 基金
- 项目(139461)
- 科学(111855)
- 基金(102542)
- 研究(100723)
- 家(89036)
- 国家(88366)
- 科学基金(77979)
- 社会(65705)
- 社会科(62439)
- 社会科学(62420)
- 省(58028)
- 基金项目(55795)
- 自然(51522)
- 自然科(50234)
- 自然科学(50222)
- 自然科学基金(49248)
- 划(46565)
- 教育(45852)
- 资助(40845)
- 编号(39501)
- 重点(31754)
- 部(30738)
- 发(30667)
- 创(29423)
- 成果(28566)
- 创新(27607)
- 科研(27261)
- 国家社会(27238)
- 课题(26704)
- 人文(26425)
共检索到239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玲 董林林 兰叶霞 赵先贵 王亚敏
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利用该方法对江西省1990—2004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1.7340hm2增加到2004年的1.9304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8934hm2下降到0.707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8406hm2增长到1.2227hm2,生态压力指数从0.78增加到0.98,其等级由不安全变为很不安全。说明江西省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很不安全状态。
关键词:
生态压力指数 生态安全 生态足迹 江西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步忠 范恒 黄士娟 何意雄
论文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生态经济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9—2013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对指标客观赋权,从评价者对生态经济评价趋优考虑的角度,构建趋优融合下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江西省各地市的生态经济综合指数进行动态评价研究。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各区域不同维度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类:Ⅰ类城市:南昌市、景德镇市和萍乡市;Ⅱ类城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和赣州市;Ⅲ类城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和上饶市,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胜东
本文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江西省100个县(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数,利用分层聚类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数及二级指标分成5个级别建设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不同的二级指标中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生态经济与生态环境所处水平较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检验分析显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较为明显提高,且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差距也不大。今后要坚持均衡发展、绿色发展,并提出促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评价体系 江西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红兵 王英明 张巧显 郑博福 王延春
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休闲和产品提供等功能。根据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应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四大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结果表明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最低可达到3164.07亿元;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四大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占总价值量的4.33%、78.81%、16.52%和0.34%;在11个地市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最高的是赣州市,为681.16亿元,最低的是新余市,为56.66亿元。
关键词:
江西省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柯鹏
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赣南、赣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落后、赣中和西北地区相对领先,生态经济领域和生态人居领域处于五大领域的前两位,而生态环境领域和生态文化领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由此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区域差异 优化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和平 伍世安 智颖飙 姚冠荣 江民锦 周早弘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生态效率角度,利用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江西省2000年-2008年资源环境强度与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水资源消耗增长比较缓慢;COD和SO2的排放量下降趋势也基本相同,但其历年排放总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在资源环境强度下降的同时,江西省能源消耗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用水强度和建设用地强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OD和SO2的排放强度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江西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志娟 傅春 胡小飞
采用生态当量法评价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定江西省各地市生态补偿优先级及补偿额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江西省2011年总生态服务价值为2548.75亿元,其中非市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89.43%,占江西省总GDP的19.48%。考虑污染排放与治理投入,江西省共需其他省份补偿2216.65亿元,人均获得补偿额4938.58元,此额度为生态补偿的上限。赣州市、吉安市、上饶市、抚州市应当率先得到生态补偿,分别为558.22亿、340.08亿、307.20亿、254.21亿元。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补偿 空间选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文凯 林璧属
生态效率是衡量区域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江西省的11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1-2016年江西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利用ESDA空间分析手段揭示其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高,波动范围较小,生态效率平均值达到1.457;江西各地市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根据效率差异可将江西省11个地级市分为生态效率最优市、生态效率次优市、生态效率弱优市和生态效率非优市等四大类型;2011-2016年江西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总体呈现"赣北均衡、赣中聚强、赣南衰弱"的变化态势,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特征,但地市间的相互作用偏弱,生态效率强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海生 王晓明 张学玲 金志农
探讨了区域生态化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生态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生态化指数计算等构建了具有4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区域生态化评价模型。选取2000~2010年江西省及其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江西省生态化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江西省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江西省生态化指数由0.1077上升到0.2861,总体逐年上升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生态化发展情况比较分析,总体上南昌市、赣州市、抚州市较好,吉安市、宜春市、鹰潭市相对落后。
关键词:
生态化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江西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林 张鸿辉 王慎敏 周寅康
研究目的: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旨在为优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与实施,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GIS为支撑,建立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土地整理生态评价为提高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论: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可实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评价 栅格数据 空间叠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郑四华 龚志文
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江西省正处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期,生态工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种种挑战,必须认清形势,抓住重点,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本文对江西省工业化发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江西省工业生态化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江西省 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振东 张延飞 唐鑫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为核心的动态复合巨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进行仿真检验,证明模型结构、行为与实际状况是一致的。模拟维持现状、经济优先、资源环境优先和协调发展等4种方案条件下,2011~2030年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并对系统仿真方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协调发展模式下,其能源供需平衡指数为–0.113,环境污染程度为0.083,既使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又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友好,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较优方案。研究...
关键词:
江西省 生态文明建设 系统仿真 优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小平
生态产业扶贫是实现江西省贫困地区持久脱贫的重要路径,对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省贫困地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应实施生态价值转换战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本文在对生态产业扶贫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及评述的基础上,阐述生态产业扶贫的内涵和特征,指出生态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持久脱贫的关键。通过分析江西省开展生态产业扶贫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认为从总体上看,优势多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并且,从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推进生态价值转换、创新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试点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明确了江西省生态产业扶贫的路径。最后从构建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社会合力的生态产业扶贫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江西省生态产业扶贫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平卫英 曾康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国民核算视角对生态产品进行界定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方法,并以生态优势显著的江西省为例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显示,2019年江西省GEP为29040.66亿元,其中,物质产品价值占比为13.25%,调节服务价值占比为63.47%,文化服务价值占比为23.28%。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提出完善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国民核算 生态产品价值 GEP 江西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基于PSR模型,从时间尺度上对江西省1990~2007年的农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农地压力指数呈现出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农地状态指数则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3个阶段;响应指数则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并略有上升的趋势;而农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则一直呈线性上升的趋势。运用多元回归定量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农地集约利用影响的结果表明,城市化是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影响最大;人均GDP和农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影响最小;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与农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负向相关关系。从农业科技、物资使用效率、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农民收入,提出了提高...
关键词:
农地 集约利用 PSR模型 评价 江西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