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3)
- 2023(14032)
- 2022(12317)
- 2021(11585)
- 2020(9565)
- 2019(22201)
- 2018(21957)
- 2017(42445)
- 2016(22982)
- 2015(25501)
- 2014(25440)
- 2013(24834)
- 2012(22330)
- 2011(19885)
- 2010(19477)
- 2009(17573)
- 2008(16532)
- 2007(13841)
- 2006(11857)
- 2005(9795)
- 学科
- 济(88828)
- 经济(88733)
- 管理(65788)
- 业(59413)
- 企(49527)
- 企业(49527)
- 方法(44024)
- 数学(38683)
- 数学方法(38132)
- 中国(23775)
- 农(23085)
- 财(21304)
- 学(19954)
- 地方(19455)
- 业经(19163)
- 环境(17636)
- 理论(15682)
- 农业(15628)
- 和(14727)
- 贸(14179)
- 贸易(14174)
- 务(14040)
- 财务(13968)
- 财务管理(13940)
- 技术(13863)
- 易(13706)
- 划(13478)
- 企业财务(13212)
- 制(13021)
- 教育(11011)
- 机构
- 大学(313962)
- 学院(313026)
- 管理(128240)
- 济(119118)
- 经济(116372)
- 理学(112814)
- 理学院(111565)
- 管理学(109401)
- 管理学院(108849)
- 研究(99491)
- 中国(70930)
- 京(66019)
- 科学(64433)
- 财(51841)
- 业大(48586)
- 所(47709)
- 农(47413)
- 中心(45777)
- 研究所(44244)
- 财经(43164)
- 江(42432)
- 范(42428)
- 师范(42011)
- 北京(40970)
- 经(39465)
- 院(37337)
- 农业(37166)
- 州(35419)
- 经济学(35360)
- 师范大学(34222)
- 基金
- 项目(229916)
- 科学(181457)
- 基金(167264)
- 研究(166168)
- 家(145833)
- 国家(144687)
- 科学基金(125767)
- 社会(104243)
- 社会科(98808)
- 社会科学(98782)
- 基金项目(90205)
- 省(89929)
- 自然(83717)
- 自然科(81754)
- 自然科学(81733)
- 自然科学基金(80199)
- 教育(76609)
- 划(75914)
- 资助(68023)
- 编号(67648)
- 成果(52238)
- 重点(51246)
- 部(49976)
- 发(48586)
- 创(47669)
- 课题(45774)
- 创新(44437)
- 科研(44143)
- 大学(43127)
- 教育部(42942)
- 期刊
- 济(121127)
- 经济(121127)
- 研究(85753)
- 中国(51574)
- 学报(49577)
- 科学(45790)
- 管理(44886)
- 农(41473)
- 财(38277)
- 大学(38156)
- 学学(35888)
- 教育(33935)
- 农业(29543)
- 技术(28459)
- 业经(20925)
- 融(19695)
- 金融(19695)
- 财经(19653)
- 经济研究(18678)
- 问题(17365)
- 经(16702)
- 图书(16466)
- 资源(16292)
- 科技(15944)
- 理论(14784)
- 业(14626)
- 版(14600)
- 技术经济(14356)
- 现代(13947)
- 实践(13808)
共检索到426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桂红
河流生态廊道具有提供水源、控制水和矿质养分的流动、过滤污染物、为物种迁移提供通道、维持生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合理设计河流生态廊道,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廊道的结构特征出发,对河流生态廊道的基本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指出河流生态廊道的设计应以有效完成其功能为前提,在实际设计中应综合遵循适宜的廊道宽度、增强廊道的连通性、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等原则。
关键词:
廊道 结构特征 河流生态廊道 设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涵 黄子庭
无限制的城市开发建设改变了原有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因此造成城市水资源奇缺、洪涝灾害严重、水污染等问题十分严峻。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河道现状,结合国内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实例,从水文地貌修复技术、河岸护坡修复技术、景观修复设计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案,为城市河道修复,建设可持续的水环境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河道 生态修复 修复技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涵 黄子庭
无限制的城市开发建设改变了原有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因此造成城市水资源奇缺、洪涝灾害严重、水污染等问题十分严峻。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河道现状,结合国内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实例,从水文地貌修复技术、河岸护坡修复技术、景观修复设计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案,为城市河道修复,建设可持续的水环境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河道 生态修复 修复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许继军 景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岸线被侵占填埋及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量剧增,河流形态及其生态系统显著恶化。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广受各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目标,并从修复手段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类技术(底泥疏浚、河流形态修复、生态补水技术等)和生态类技术(水生生物处理、生物膜、微生物修复、土地处理技术等)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当前生态修复理论的不足,从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需求角度,提出了近自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即:综合治理和多种措施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统筹和兼顾美学的工程技术设计,以期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干晓宇 陈一 周波
为更好地理解河流廊道对城市景观生态的意义,研究计算了四川省邛崃市景观类型多样性空间聚类特征和河流廊道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Getis-Ord Gi*显示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多样性存在高值聚类区,其形状与研究区河流廊道分布格局近似。(2)河流廊道主要与农田和林地景观毗邻,其两侧300m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林地,且林地破碎度小;而道路廊道主要与农田和建设用地毗邻,其两侧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建设用地,其景观更为破碎化。(3)地形因素对研究区西部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多样性统计热点区域分布于西部河流台地。邛崃市河流廊道在提高该地区土地利用景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洪刚
伴随城市的快速扩张,其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加剧了生态廊道的环境承载和控制压力,目前人们在理论上是高度认同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但是在具体的城市开发实践过程中又往往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就其实质上来讲,城市的生态廊道的建设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对城市带土地进行利用的问题,为此,形成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对土地利用问题展开了博弈。立足于此,文章进一步引入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现状博弈存在的问题,将其概括为博弈各方地位不平等、封闭零和博弈导致冲突加剧、博弈规则缺失导致非合作均衡状态三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及相应的措施、管理方法,以期引导城市生态廊道问题走出困境。
关键词:
城市建设 生态廊道保护 博弈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纪鹏 朱春阳 李树华
选择北京北五环清河两侧不同结构类型(内部构成、郁闭度)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构成、不同郁闭度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温湿影响效应大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灌-草型>草坪。当绿地内部构成为草坪时,降温增湿效应不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应较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乔-草型和乔-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明显。2)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随着郁闭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强。当绿地郁闭度为0.20~0.40时,绿地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效应不明显;当绿地郁闭度大于0.40时,绿地降温效应...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罗雅 张岍 王文瑾 韩琦 邵明非
为解决丁山河水质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借鉴"河湖分离"的设计理念,将"河湖分立"理念应用于丁山河水质改善及低碳城段景观提升项目。通过建立人工湖,提高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降低河流流速、提高水体通透性;通过与LID技术、湿地植物等多项生态修复方略相结合,实现雨污分流及收集、净化作用,提升丁山河生态修复的效果。
关键词:
河湖分立 水质污染 生物多样性 生态修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顾西西 姜允芳
河流绿色廊道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挥着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美化、游憩娱乐等功能。从物质设施的角度,将可达性分解成三个方面,首先是河流绿廊与居民分布之间的空间可达性,距离作为可达性指标,得出结论:80%以上的居民到达苏州河绿色廊道的距离小于1000m;其次,从河流绿廊配套的基础设施角度,考虑步行、公交和私家车三种模式下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苏州河绿廊的交通可达;第三,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综合考虑街道网络结构与苏州河绿廊的联系性,得出街道可达性等级分布现状特征。最后,结合多元功能需求,从提高居住空间可达性、通行方式的可达性、道路实施的导向性等方面,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京京 李建东 刘惠 韩振华
将GIS应用于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研究。首先根据沈阳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态廊道;然后利用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获取沈阳市各类型廊道现状图;在此基础上,从廊道的一般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两方面对沈阳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廊道中道路型生态廊道的长度为163.36km、面积为12.49km2,河流型生态廊道比较缺乏,其长度是32.91km,仅为其他类型生态廊道总长的20%,其密度仅为生态廊道总密度的16.95%。沈阳市生态廊道已初步建立了生态廊道景观网络骨架,但是建设率较低,在各廊道类型中生态廊道所占比例较小,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不利于城市生物...
关键词:
生态廊道 景观格局 网络结构 沈阳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萱伊 李俊翰 谢炳庚 谢婧
【目的】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加强生态廊道适应、消解城市生态风险的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本底与“风险、连通、潜力”进行生态韧性评价,依照生态韧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分析韧性变化及不同政策背景下的生态廊道空间格局演变。【结果】1)2007—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韧性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生态韧性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由0.52降为0.47,整体分布较为稳定,中等和中低生态韧性空间区域变化幅度最大;2)生态源地数量减少,空间分布维持东、南部密,西部稀疏的格局;3)生态廊道呈“Y”字型分布,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廊道质量呈东高西低的态势,空间分异明显。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变化影响着生态廊道形态、结构变化,使得部分生态廊道存在消亡、改道的情况,廊道变化区域集中在湘潭市西部与株洲市中部地区。【结论】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结果划定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有助于提高廊道抗风险能力,构建更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城市群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筑牢生态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楠 杨扬 方建德 蒋纯才 宁安 陈晓燕
城市的发展改变了许多河流的自然水文环境,并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中水质、物理生境和生物完整性下降。评估受损河流水体修复的效果,需要结合物理、化学的参数,以及对生物结构、多样性和过程的影响。构建了包含河流水力、水质、水生生物、河岸带及物理结构5个方面15个指标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群组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重要性排序前5位依次为:水质污染指数、鱼类IBI、水源补给量、藻类多样性、透明度。并以我国南方城市岐江河整治修复状况为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评估结果为可以接受,体现了河流整治工程使河流水质、生态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河流生态系统恢复需要较长的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健生 马洪坤 彭建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综合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生态资源并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在生态功能节点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根据耗费距离模型,生成生态功能耗费表面,并进行最短路径网络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核心斑块、关键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的生态阻力值,林地阻力最小,且远小于其他景观类型生态阻力值;生态功能耗费梯度表面的分布呈现围绕生态功能节点向周围辐散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较西部西南部建成区低;核心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较大的斑块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对应的节点级别较高;所识别的关键廊道共有4条,空间位置大体上落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羊台山向塘朗山的廊道外缘与基本生态控制线存在冲突,需要对该区域加以管控。建议一方面适时调整生态控制线范围并将冲突部分纳入生态控制线之内,另一方面对该地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保护,防止受到进一步破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坤 蔡永立 郭纪光 左俊杰
绿色河流廊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景观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崇明岛为例,探讨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针对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绿色河流廊道建设建议。利用GIS处理河流廊道基础数据,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景观格局指数为依据,从崇明岛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构成和廊道网络结构两方面详细分析崇明岛内各行政区域的不同绿色河流廊道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绿色河流廊道总长为952.26 km,廊道建设率基本在80%以上;绿色河流廊道普遍较窄,平均宽度仅为9.96 m,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崇明岛绿色河流廊道比较缺乏,总密度仅...
关键词:
绿色河流廊道 崇明岛 廊道结构 网络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