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05)
2023(9926)
2022(8438)
2021(7828)
2020(6589)
2019(14897)
2018(14542)
2017(27838)
2016(14678)
2015(15948)
2014(15497)
2013(14945)
2012(13248)
2011(11592)
2010(11129)
2009(9720)
2008(8946)
2007(7238)
2006(5859)
2005(4636)
作者
(37910)
(31829)
(31369)
(30029)
(19946)
(15212)
(14353)
(12413)
(12143)
(11044)
(10845)
(10757)
(10029)
(9830)
(9484)
(9444)
(9437)
(9324)
(9028)
(9012)
(7644)
(7433)
(7344)
(7271)
(7097)
(6978)
(6769)
(6527)
(6293)
(6115)
学科
(61083)
经济(61035)
管理(46036)
(39328)
(32981)
企业(32981)
方法(29444)
数学(26865)
数学方法(26506)
(16751)
地方(15386)
(14471)
环境(13800)
中国(13384)
业经(12249)
(11969)
财务(11937)
财务管理(11913)
企业财务(11390)
(11003)
(10542)
农业(9953)
(9744)
银行(9735)
(9692)
(9582)
金融(9579)
(9323)
(9235)
(9100)
机构
学院(191712)
大学(189806)
管理(79163)
(78350)
经济(76843)
理学(69844)
理学院(69084)
管理学(67858)
管理学院(67511)
研究(58699)
中国(45407)
(38022)
科学(36700)
(35294)
财经(29422)
中心(29369)
业大(28222)
(27062)
(26883)
(26769)
(26345)
研究所(24747)
经济学(24524)
(24357)
师范(24099)
(22820)
北京(22485)
财经大学(22431)
经济学院(22405)
经济管理(21365)
基金
项目(146537)
科学(118788)
基金(110265)
研究(105273)
(96276)
国家(95597)
科学基金(84639)
社会(70111)
社会科(66839)
社会科学(66827)
基金项目(59985)
(57033)
自然(55889)
自然科(54519)
自然科学(54506)
自然科学基金(53468)
(48023)
教育(47902)
资助(43040)
编号(40967)
重点(33388)
(32515)
(31706)
(31058)
国家社会(30158)
成果(29921)
创新(29140)
科研(28754)
教育部(28265)
人文(28152)
期刊
(75709)
经济(75709)
研究(47629)
中国(29083)
(28113)
学报(27202)
管理(26808)
科学(26555)
(22023)
大学(21466)
学学(20759)
技术(16608)
(16015)
金融(16015)
农业(15687)
财经(13647)
教育(13040)
业经(12846)
经济研究(11666)
(11630)
资源(11599)
问题(10417)
财会(9247)
科技(8887)
(8789)
统计(8748)
理论(8726)
(8580)
技术经济(8514)
(8395)
共检索到255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筱春  夏雪  雷轩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类型将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荒地生态空间,根据不同管控等级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界线确定滇池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区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提出滇池流域生态空间四类两级九区的管制体系及规则,为构建以分类分级管控为导向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大湖流域是重要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流域拥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湿地,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目前鄱阳湖流域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水质总体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局部地区沙化加剧等问题,在生态空间管控方面也面临法律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环境管理方式、多主体参与、治理投入等制约因素。为推动大湖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必须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战略要求,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建立政策法规保障、监测评估、生态补偿、多方协同治理、生态资本运营、考核评价等管控机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陈云娟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李婵  
【目的】综合研究高原湖泊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滇池流域1990、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ESDA)、热点分析(Getis-OrdGi*)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90—2018年,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城镇生活空间共增长了272.88 km~(2),生活空间的增加挤占了大量生态、生产用地,造成流域三生空间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威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下降明显。城镇生活空间的快速增加使得生态环境低质量区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滇池沿岸逐渐形成团块状分布状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冷热点区差异明显,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以城镇生活空间为主的主城区,热点区域则多分布与流域四周林、草地生活空间密集区。人口密度成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主导因子,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差异。【结论】协调好三生空间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生态保护红线的提出及实施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对于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以及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和制度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结合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做法,本文对"自然保护地系统""生态网络建设""绿道建设""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空间管控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着重分析美国、日本、欧盟、英国等地区自然保护地建设、生态空间管控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体系、落实系统性保护理念、构建共同参与机制、遵循自然生态客观规律等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经验借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重要措施。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内涵、具体内容、划分方法和管控思路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各省市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定位,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分级、分类、跨区管控的新思路,以便更好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重要措施。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内涵、具体内容、划分方法和管控思路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各省市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定位,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分级、分类、跨区管控的新思路,以便更好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瑛  董学荣  
滇池流域水环境数千年沧桑变迁的根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进水退"。生态伦理的缺位是"公有地悲剧"和"拯救滇池"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滇池治理保护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因而,技术主导的学术研究与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念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子。不管人类如何重建其生存环境,它仍然是生态系统中的栖息者,因而,生态伦理是其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滇池流域水环境重构,必须通过社会科学的介入,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治理,牢固树立生态伦理观,以"理性生态人"取代"理性经济人",以"自然中的人"取代"对抗自然的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弢  
导致滇池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构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未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完整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确定补偿的依据、主体、标准和政策路径等核心问题着手。滇池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可分为水生态保护(恢复)补偿机制和水污染补偿机制两种,具体类型包括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湖滨水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入湖河道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三类。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建议构建滇池流域水生态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生态补偿法规,健全流域管理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开展绿色GDP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保强  熊理然  蒋梅英  张磊  
利用ENVI4.8和Arcgis9.3软件对2001~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出各年份的生态承载力。结合相关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同时根据滇池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取18个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滇池流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快速下降趋势,降幅达37.3%;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最明显,下降幅度达52.61%,但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上升幅度达27.08%。(2)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与三大系统要素相关性较好,其耦合形态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德超  范金鼎  赵海霞  顾斌杰  李欣  
滇池流域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我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完整性变化是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弹性三方面构建综合指数,评估2000—2020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时空变化,分析生态系统完整性演变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先下降后上升,但整体有所降低,其中结构完整性明显降低、生态系统弹性显著减弱。(2)生态系统完整性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完整性高的区域分布在城市外围的山体,靠近滇池北部的中心城区则较低;全流域36.24%的区域完整性降低、35.31%的区域升高。(3)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高程、气温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主导因子,完整性与高程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提供新思路,同时为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德超  范金鼎  赵海霞  顾斌杰  李欣  
滇池流域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我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完整性变化是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弹性三方面构建综合指数,评估2000—2020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时空变化,分析生态系统完整性演变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先下降后上升,但整体有所降低,其中结构完整性明显降低、生态系统弹性显著减弱。(2)生态系统完整性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完整性高的区域分布在城市外围的山体,靠近滇池北部的中心城区则较低;全流域36.24%的区域完整性降低、35.31%的区域升高。(3)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高程、气温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主导因子,完整性与高程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提供新思路,同时为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的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维佳  马琳  臧振华  高健  李俊清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编者的话: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创新。目前,我国已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围绕生态保护红线如何科学划定,以及未来如何有效管控,本期“封面聚焦”栏目的一组文章全面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历程,总结提炼了部分地方实践经验,并对其管控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中元  李波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凤武  金志丰  沈春竹  王振山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金坛区为例,基于斑块—基质—廊道生态网格,探讨县域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划定的方法,以期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为其他区域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划定提供方法借鉴。研究方法: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路径法识别出潜在生态廊道,并基于重力模型最终确定重要生态廊道。研究结果:金坛区形成了主次分明、点线面要素齐全的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区域,面积占金坛区总面积的44.58%,其中金坛区重点保护区域占金坛区总面积的23.67%,并以此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追究的红线管控制度体系。研究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