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17)
2023(16802)
2022(14544)
2021(13652)
2020(11492)
2019(26052)
2018(25674)
2017(49283)
2016(26595)
2015(29793)
2014(29191)
2013(28305)
2012(25517)
2011(22962)
2010(22679)
2009(20693)
2008(19738)
2007(17063)
2006(14721)
2005(12482)
作者
(73371)
(61137)
(60583)
(57729)
(38659)
(29317)
(27431)
(23958)
(23164)
(21389)
(20789)
(20472)
(19225)
(18978)
(18914)
(18434)
(18190)
(17964)
(17437)
(17350)
(14932)
(14795)
(14649)
(13950)
(13676)
(13419)
(13362)
(13331)
(12205)
(12004)
学科
(103598)
经济(103464)
管理(81189)
(74706)
(63497)
企业(63497)
方法(48700)
数学(42271)
数学方法(41669)
(27295)
中国(26983)
(26271)
业经(23518)
地方(23077)
(22671)
技术(21201)
(19127)
环境(18899)
农业(18367)
理论(17990)
(17002)
(16677)
贸易(16666)
(16651)
财务(16573)
财务管理(16540)
(16132)
(15824)
企业财务(15689)
(15644)
机构
大学(364431)
学院(363452)
管理(148045)
(142308)
经济(139262)
理学(129495)
理学院(128085)
管理学(125711)
管理学院(125040)
研究(116999)
中国(86407)
(76446)
科学(73818)
(64207)
(56449)
(55020)
业大(54687)
中心(54283)
财经(52174)
研究所(51944)
(51572)
(48380)
师范(47919)
(47596)
北京(47594)
(43666)
农业(42895)
经济学(42771)
(42302)
财经大学(39111)
基金
项目(260750)
科学(206606)
研究(190589)
基金(189899)
(165332)
国家(164003)
科学基金(142361)
社会(120990)
社会科(114637)
社会科学(114608)
(102493)
基金项目(101448)
自然(93003)
自然科(90822)
自然科学(90802)
自然科学基金(89161)
教育(87964)
(86244)
编号(77213)
资助(76807)
成果(60726)
重点(58440)
(57146)
(56987)
(55544)
创新(52801)
课题(52756)
国家社会(49776)
科研(49739)
教育部(49090)
期刊
(149325)
经济(149325)
研究(101160)
中国(67452)
学报(56495)
管理(54104)
科学(52912)
(48659)
(48284)
大学(43583)
教育(41555)
学学(40936)
农业(34200)
技术(33335)
(27654)
金融(27654)
业经(25560)
财经(24589)
经济研究(23509)
(20999)
科技(19289)
问题(19085)
图书(18729)
(17926)
技术经济(17655)
资源(17345)
理论(16848)
(16711)
现代(15783)
商业(15751)
共检索到512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贵  吕长青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贵  吕长青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促进知识创新阶段创新效率的提高。最后,在协调系统内部各生态位之间的发展关系时,应注重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对两个阶段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钒  张君宇  邓明亮  
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伟   董影   吕静文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8-2021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融合在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对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文章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模型,并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分别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创新群体、创新资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实测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生态适宜度的差异。然后运用定量研究,根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分析,计算出各省的适宜度值与进化动量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总体来讲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最优生态位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因地制宜和培育我国重点区域创新的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文章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模型,并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分别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创新群体、创新资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实测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生态适宜度的差异。然后运用定量研究,根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分析,计算出各省的适宜度值与进化动量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总体来讲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最优生态位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因地制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燕青  姚远  徐菁鸿  
文章将生态位适宜度的相关理论推广到创新生态系统评价问题中,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该模型考虑创新生态系统所处空间(资源环境)和时间因素对其生长评价的影响,引入加权弱化缓冲算子弱化系统外部环境资源和时间因素对系统数据的干扰;引入生态位优先模型明确生态因子对系统内部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占有。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2)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庆锋   沈伟康   李瑶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模型等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及障碍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2)共生进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马太效应”,总体进化动量非均衡性波动减小,区域不均衡是造成总体进化动量不均衡的主要来源,进化动量轨迹由初、中级水平转向中高、高级水平;(3)区域共生基质是制约共生进化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数字技术发展平均障碍度为37.47%,是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晓娣  张小燕  
以创新生态系统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是当前创新管理领域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文献梳理及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基于"要素→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构建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开放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及层次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基础要素对作用机制有正向影响;作用机制分别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系统开放性对作用机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寅  贾翠雪  张明明  张建宇  蔡双立  
依据现有系统创新分类,以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构建系统双元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战略三角理论构建“资源基础—共生网络—制度环境”前因条件组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上述组态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不存在必要条件,但共生网络包含于各简约解;(2)4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开发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3)3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探索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知识产权保护;(4)2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水平双元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和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寅  贾翠雪  张明明  张建宇  蔡双立  
依据现有系统创新分类,以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构建系统双元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战略三角理论构建“资源基础—共生网络—制度环境”前因条件组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上述组态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不存在必要条件,但共生网络包含于各简约解;(2)4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开发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3)3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探索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知识产权保护;(4)2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水平双元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和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燕春  赵红  吴晨曦  
创新范式的变革必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新创新范式对区域创新生态的影响,尝试从创新驱动群落、创新扩展群落、创新协调群落以及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其发展水平,并运用熵值法对西藏除外的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创新驱动群落和创新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上起着关键作用,且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竞争力水平也相对较高,最后提出增强"核心驱动力"、优化技术市场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吕波  漆萌  葛鑫月  
基于耦合度模型与熵权法研究我国独角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程度,发现目前仅有北京市与广东省处于良好耦合阶段,其他地区处于磨合期、低耦合或耦合度差阶段。基于SC模型与雷达图比较分析,发现北京市76%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指标达到平均指标的115%~486%,成为北京市独角兽企业扎堆出现的重要原因。基于耦合机制进行模型验证发现,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形成多维度交叉影响机制,存在着显明的“一头重一头轻”特征且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北京市需对耦合度处于相对劣势的5个指标实施补短板策略。各地区培育当地独角兽企业所带来的重要启示在于,促进独角兽企业产生与发展,不能只出台支持企业的政策,还需盯住并持续改善各项耦合指标,提高本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耦合等级与耦合程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小燕  李晓娣  
准确识别、判断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并推动其共生式发展,是区域创新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发创新、应用生产与商业化种群互动共生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共生关系指数与共生水平指数模型,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相关数据,综合共生水平指数和共生关系指数,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研发创新活动与应用生产活动间互动态势最优,应用生产活动与商业化活动间互动态势最差;②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共生性态势恶劣,除广东、上海、湖南为互惠共生外,其余省市创新生态均呈寄生与反向抗生型,且不同省市共生水平差距悬殊。基于此,提出应切实提高研发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应用生产综合能力,持续拓展商业化宽度与深度,深入推进三者同步协调与有效对接,这是弱势地区提升创新生态共生性的核心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