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5)
2023(8575)
2022(7238)
2021(6774)
2020(5627)
2019(12897)
2018(12545)
2017(24273)
2016(12585)
2015(13754)
2014(13342)
2013(12655)
2012(11169)
2011(9804)
2010(9329)
2009(8175)
2008(7545)
2007(5913)
2006(4794)
2005(3761)
作者
(32123)
(26994)
(26898)
(25716)
(17086)
(13012)
(12020)
(10613)
(10429)
(9262)
(9106)
(9093)
(8593)
(8364)
(8049)
(8038)
(7995)
(7778)
(7695)
(7539)
(6415)
(6317)
(6299)
(6273)
(6086)
(6032)
(5708)
(5498)
(5285)
(5247)
学科
(53067)
经济(53022)
管理(37122)
(32810)
方法(28403)
(27667)
企业(27667)
数学(25039)
数学方法(24689)
(12956)
(12636)
环境(12270)
中国(11620)
业经(11180)
(11052)
地方(9917)
理论(9226)
农业(8860)
(8785)
(8418)
(8228)
财务(8197)
财务管理(8182)
(8035)
贸易(8033)
企业财务(7814)
(7759)
技术(7637)
生态(6738)
(6606)
机构
大学(169246)
学院(169007)
(71183)
管理(70578)
经济(69940)
理学(63103)
理学院(62435)
管理学(61274)
管理学院(60965)
研究(50377)
中国(36496)
(33656)
科学(31067)
(30787)
财经(26244)
业大(24573)
中心(24510)
(24202)
经济学(23132)
(22487)
(22173)
(22046)
(22003)
师范(21980)
经济学院(21080)
研究所(20594)
财经大学(20108)
北京(19719)
(19461)
经济管理(19180)
基金
项目(129256)
科学(105230)
基金(98181)
研究(93295)
(85333)
国家(84734)
科学基金(75471)
社会(62715)
社会科(59745)
社会科学(59733)
基金项目(53267)
自然(49544)
(49491)
自然科(48382)
自然科学(48373)
自然科学基金(47485)
教育(42916)
(41867)
资助(38353)
编号(35925)
重点(29238)
(28950)
(27697)
(27427)
国家社会(27158)
成果(26024)
创新(25902)
教育部(25512)
科研(25360)
人文(25239)
期刊
(67538)
经济(67538)
研究(42613)
管理(24156)
学报(23507)
(23505)
科学(23328)
中国(23229)
大学(19015)
(18398)
学学(18261)
技术(15000)
教育(13296)
农业(13129)
财经(12576)
业经(11063)
(10811)
经济研究(10516)
(9902)
金融(9902)
资源(9500)
问题(9488)
技术经济(7820)
统计(7768)
科技(7736)
(7591)
理论(7526)
(7238)
现代(7237)
(7108)
共检索到217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力  李雪铭  张建丽  
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居住区研究,家庭月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作为居住态评价因素,交通条件、区位、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势评价因素,构建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该模型在对居住区评价时更好的体现居民因素,比先前区位评价方法更为全面,能更好的解释由于居民因素变化而导致的居住区位变化。对大连建成区37个街道进行居住态、居住势、居住生态位评价,并以居住生态位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居住生态位等级的街道居住态及居住势状况,探究居住生态位、居住势、居住态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居住态,从居住态角度分析大连居住空间分异。最后得出结论为大连市居住生态位呈现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由中心向外围的环带状分布,居住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高低值区域交错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生态位区位分布不完全一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亮  冯长春  
随着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居住空间在房价的"过滤"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作用之下,不同职业背景、收入状况、价值取向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向于同类相聚,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利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的居住分异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长沙住宅划分成五类,归纳总结其分布和居民特性。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各住宅阶层的分异指数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到长沙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多元排序logistic住宅阶层选择模型,对分异的微观动因——居民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琪雪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静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诸德律  张建坤  王效容  
本文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保障房居住环境空间,分析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居民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选取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指标。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与MAS(多智能体),创新性地从宏观实体和微观个体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可以反映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为政府制定优化保障房居住环境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改善保障房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达到有利于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莹  冯宗宪  
文章通过构建基于住房消费偏好的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模型推理得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取决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特征的偏好特点及程度,并以西安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类特征的总体偏好显著胜出,从而导致西安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剧;消费者对地块所处区域和周边环境质量的偏好胜过对地块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偏好,因此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结构以扇形和马赛克式为主,同心圆带状为辅。此外,研究还证明政府对居住空间分异的作用大于开发商的作用,要控制或削弱这种态势,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德斌,崔裴,刘小玲  
本文从居住区位的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居住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规律。根据我国城市社会结构分化的现状和趋势,将我国城市住户划分为工薪家庭、高收入家庭、单身和夫妻家庭、"空巢"家庭和"外来人口"五种类型,分析预测各类住户居住选址的基本倾向。最后以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例,剖析我国城市中正在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柴宏博  冯健  
郊区大型居住区是我国郊区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居住形态,为缓解城市内部人口和功能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由于过快开发、缺乏规划等原因出现的问题众多。以北京典型郊区居住区回龙观为例,从迁居行为角度探讨大型居住区的社会空间形成,以折射我国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郊区大型居住区的形成是政府、单位、开发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转型期影响居民迁居的主要推力和限制因素是家庭纽带、政府政策与经济能力;快速郊区化过程中建立的这类社区内部居民成分复杂、流动性强、社区意识较为薄弱,居民生活与城市中心及近郊内沿的联系紧密,地区吸引力有待增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结论统计原则、地理逼近原则、实验封装原则等。然后基于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以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其初步结论为:①在居住区位选择过程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差异并未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②在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下,被试者均表现出对居住区周边交通和学校因素最为关注;③房价因素对被试者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引发被试者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案例研究证实了在GIS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结构环境中,以实验内容为前制度框架,通过可控制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决策行为,进而研究人地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长春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中国人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来自家庭背景,或者说阶层背景的差异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呢?通过对人们居住空间分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与争夺来实现,而这种选择和争夺又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城市空间的竞争来实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扩展,郊区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收缩,城区商品房与混合居住区与工作日几无差异;(4)郊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显著大于城区居民,居住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具有正向影响;(5)住房属性是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变量,工作日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显著大于单位居住区居民,而休息日各类型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的差异缩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邱梦华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永祥  黄丽平  张园  
基于交通资源、商服资源、小区品质、自然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宜居型特征构建区位选择集,从居住基本需求和居住实现能力两个维度个体自身属性特征阐述区位选择驱动因素,提出假设,建立了居住区位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最后结合哈尔滨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找出居民不同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康琪雪  
本文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外的支付能力指数测算了居民的区位支付能力水平,分析了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居民为满足其社会属性对区位的选择,还分析了居民的迁居意愿和社会排斥情况。结合分析结果,本文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给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