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0)
- 2023(16257)
- 2022(14203)
- 2021(13437)
- 2020(11257)
- 2019(26150)
- 2018(25897)
- 2017(50167)
- 2016(27191)
- 2015(30754)
- 2014(30619)
- 2013(29879)
- 2012(27199)
- 2011(24230)
- 2010(24119)
- 2009(21770)
- 2008(20870)
- 2007(17877)
- 2006(15439)
- 2005(12950)
- 学科
- 济(107067)
- 经济(106957)
- 管理(78679)
- 业(71761)
- 企(59618)
- 企业(59618)
- 方法(51428)
- 数学(45259)
- 数学方法(44460)
- 农(29414)
- 中国(26029)
- 财(25592)
- 学(24764)
- 地方(24078)
- 业经(23304)
- 农业(19823)
- 环境(19362)
- 理论(18825)
- 和(17885)
- 贸(17586)
- 贸易(17575)
- 易(17020)
- 制(16994)
- 务(16723)
- 财务(16628)
- 财务管理(16596)
- 技术(16568)
- 企业财务(15635)
- 划(15467)
- 银(13534)
- 机构
- 学院(373297)
- 大学(372222)
- 管理(150590)
- 济(141012)
- 经济(137785)
- 理学(131520)
- 理学院(130036)
- 管理学(127249)
- 管理学院(126579)
- 研究(119402)
- 中国(87892)
- 京(79349)
- 科学(77807)
- 财(62528)
- 农(60778)
- 业大(58721)
- 所(58661)
- 中心(56060)
- 研究所(54107)
- 江(53485)
- 财经(51382)
- 范(50120)
- 师范(49660)
- 北京(49525)
- 农业(47493)
- 经(46886)
- 院(44393)
- 州(44236)
- 经济学(41668)
- 技术(40454)
- 基金
- 项目(268143)
- 科学(210240)
- 研究(193620)
- 基金(193484)
- 家(169185)
- 国家(167817)
- 科学基金(144854)
- 社会(119937)
- 社会科(113532)
- 社会科学(113499)
- 省(105584)
- 基金项目(103335)
- 自然(96844)
- 自然科(94428)
- 自然科学(94404)
- 自然科学基金(92654)
- 教育(89849)
- 划(88822)
- 资助(80047)
- 编号(80025)
- 成果(62687)
- 重点(59821)
- 部(58037)
- 发(56764)
- 创(55546)
- 课题(54271)
- 创新(51755)
- 科研(51319)
- 大学(49717)
- 教育部(49605)
- 期刊
- 济(147950)
- 经济(147950)
- 研究(100511)
- 中国(70503)
- 学报(60655)
- 科学(55650)
- 农(54356)
- 管理(52925)
- 财(47076)
- 大学(45859)
- 学学(43073)
- 教育(42475)
- 农业(37955)
- 技术(34846)
- 业经(26163)
- 融(26085)
- 金融(26085)
- 财经(23383)
- 经济研究(22848)
- 图书(21306)
- 资源(20617)
- 经(19939)
- 业(19743)
- 问题(19556)
- 科技(18492)
- 版(18010)
- 技术经济(17509)
- 理论(16908)
- 统计(16695)
- 现代(16066)
共检索到525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汉花 刘艳芳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一直是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主要关注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而忽略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在优化内容上都是对土地资源数量结构的优化,忽视了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近几年很多学者通过与相关模型算法的集成形成的优化模型从一定程度上对数量结构优化模型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的优化配置目标,但将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系统研究的模型却非常少见。本文运用生态位模型对土地资源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进而将数量优化结果作为CA模拟的约束条件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实现了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的统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方霞 李扬镳 徐宇琪 曾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国土空间优化与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抓手,结合土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能够为整治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构建了“三生”功能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村域尺度的“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武汉市远郊区黄陂区为例,综合采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地理信息大数据实现“三生”功能评价指标的测算;再次利用熵权法与障碍因子诊断法展开基于评价“三生”功能评价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最后提出6种整治模式及其对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的生态功能值大于生产和生活功能,达到0.529,靠近城区的村镇景观生态指标值明显低于远离城区的指标值。(2)基于“三生”功能评价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模式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其中主导模式为生态保留模式,占全部村庄的26.67%;协调发展模式最少,占全部村庄的8.57%,不同模式下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3)未来可以通过区域差异化“三生”功能进一步提升整治策略,推动国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国土空间治理目标实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胜华 詹长根
常用的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有回归分析法、灰色系统法。但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根据历史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建设用地需求规模,对国民经济和人口发展目标考虑较少,但建设用地规模与国民经济、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十分密切。必须针对国民经济和人口发展目标,分析建设用地效益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国民经济和人口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结合基本农田保护、生态安全对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制约,最终确定建设用地发展的合理规模。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在完全考虑国民经济和人口发展目标条件下,结合该区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生态安全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确定该区建设用地合理规模。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预测 国民经济 人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聚贤 李敏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调查法,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结果]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也存在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农民获利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支持引导,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论]鉴于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高于负面影响,为进一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综合协调各个方面,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其为推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聚贤 李敏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调查法,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结果]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也存在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农民获利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凤 刘艳芳 孔雪松 傅征博 田雅丝
村层次的社会空间联系反映了农村聚落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农村综合质量测度的改进重力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构建农村社会空间联系模拟网络,并验证其在村层次的适用性;同时借助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李集镇实际空间联系网络,评价网络总体特征及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改进重力模型构建的模拟网络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村与村之间的空间联系,模拟网有缩小现实生活中村与村之间发展差距的效果。2模拟网络对道路的依赖性强,网络中节点联系以道路驱动为主,而实体网络中节点联系以社会经济活动驱动为主。3李集镇农村社会空间联系网络密度较小,网络整体紧密度较低,核心边缘结构表现出"中部高,西部低,东部缺联"的联系格局;整个镇包含4个凝聚子群,子群内部联系不强,子群之间联系更弱,"极核心村"对子群之间的联系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村层次社会空间联系的网络特征,能够为村镇建设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涂琴 童秋英 罗素 邓娜
当前,我国农用地评价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发布了农用地分等技术规程,构建了基于农用地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的评价技术体系,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由于农用地分等技术规程是基于区域平衡与结果可比性制定的,确定的评价单元比较具象、选取的评价指标比较普适、指标值测算量化度不够,由此开展的耕地质量评定难以体现耕地地块在空间上的质量差异。鉴于此,基于耕地质量分等因素在地理实体上呈现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了耕地质量分等因素空间异质性表达和标准化方法,并以黄陂区2017年度全域耕地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实证,表明该方法更科学、合理和精准,可有效指导微观尺度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和监测工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徐晶 吴聪
近年来,武汉市在"三规合一"实践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本文以该市黄陂区武湖街为例,详细分析区域"三规合一"的工作实践及问题,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武湖街空间规划统筹面临的问题黄陂区武湖街是武汉市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以现代都市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地区。作为大城市近郊城镇,武湖街在城镇化加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土规"和"城规"用地空间布局不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荣宝 董玉祥 陈梅英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目标动态规划方法中的逐步宽容约束(GECM)方法为基础,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系统目标,设置8个方面的GECM约束条件,对广州市花都区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结果作为约束条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与元胞自动机(ANN+CA)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GECM是一种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花都区2008年建设用地规模(23 097 hm2)接近于2020年的合理用地水平(28 800 hm2);②ANN+CA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与模拟,通过GECM与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宇 单玉红 陈银蓉
碳氧平衡法可通过比较人类活动引起的释碳耗氧量与生态用地的固碳释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测算碳氧平衡标准下生态用地需求量。以武汉市为例,遵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两型社会建设原则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多目标函数,以2013年为基期年且2020年为目标年,探索了碳氧平衡约束条件下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2020年较2013年增加了40 908hm2标准生态用地,产生431亿元的综合效益,年固碳能力和释氧能力分别达到532.03万t和1 418.33万t,分别占武汉市释碳耗氧量的43.25%和30.29%,能完成区域内的固碳任务且有盈余,但不能实现区域内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海军 夏畅 张安琪 邓羽
大都市郊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间演变最为频繁、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尤其在中国加快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把握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演变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政策和优化都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constrained CA)能够通过简单的规则模拟复杂的城市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土地利用开发适宜性等,嵌入约束性CA的转换规则中,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对严格约束下的武汉市江夏区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提出城市增长管控手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江夏区城镇用地呈低效外延式扩张,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较低,其人口规模并未有较大增长,对主城区人口的分散作用尚未真正形成;(2)约束性CA在模拟大都市郊区演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真实反映近郊小城镇的未来空间布局与结构,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较为契合;(3)将规划目标导向与现实发展趋势下的模拟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可确定城镇增长需求与规划指标调控间冲突的空间分布,从而划定土地督察的重点监测区域,为加强大都市近郊区的违法用地监查和土地利用管控提供先验的预警知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熊剑平 刘承良 颜琪
本文构建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耦合动力模型,选取居民个人属性与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两个变量,假设两个变量对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显著,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采用实地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的感知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对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整体的感知四个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具有决定性意义,即较低的经营管理水平会负向强化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感知 影响因素 居民 城郊农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2)从景观结构和稳定性来看,两种情景下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在两种情景下均呈现"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变化规律,情景Ⅱ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稳定性更高,且新生成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斑块具有面积小、数量多的特点;(3)各情景下城镇用地扩张方式不尽相同,情景Ⅱ中城镇用地的扩张具有扩张速度更缓和、布局更均匀的特点,情景Ⅰ中城镇用地是围绕中心城区的摊大饼外延扩张方式;(4)从土地收益来看,在相同用地量下情景Ⅱ中土地获取的收益高于情景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霞 李振林
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对外围乡村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并分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武汉市农业生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圈层特征明显且轴向差异较大,三生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存在轴向和圈层差异;山体、水体生态安全状况由近到远梯次递增。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控思路,提出分类、分级、分层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