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32)
- 2023(16389)
- 2022(14336)
- 2021(13377)
- 2020(11308)
- 2019(26029)
- 2018(25669)
- 2017(49142)
- 2016(26738)
- 2015(30187)
- 2014(29745)
- 2013(29308)
- 2012(26818)
- 2011(23969)
- 2010(23399)
- 2009(21219)
- 2008(20330)
- 2007(17339)
- 2006(14939)
- 2005(12506)
- 学科
- 济(101162)
- 经济(101053)
- 管理(75367)
- 业(70314)
- 企(57948)
- 企业(57948)
- 方法(48498)
- 数学(42192)
- 数学方法(41575)
- 农(29205)
- 财(26473)
- 学(25132)
- 中国(25073)
- 地方(23149)
- 业经(22916)
- 农业(20005)
- 环境(18715)
- 理论(17617)
- 贸(17333)
- 贸易(17325)
- 制(17153)
- 务(16937)
- 财务(16861)
- 和(16840)
- 财务管理(16827)
- 易(16765)
- 技术(16327)
- 企业财务(15895)
- 划(14835)
- 银(13485)
- 机构
- 大学(365769)
- 学院(365746)
- 管理(144254)
- 济(136866)
- 经济(133664)
- 理学(125946)
- 理学院(124506)
- 管理学(121989)
- 研究(121854)
- 管理学院(121381)
- 中国(88547)
- 科学(80806)
- 京(77743)
- 农(65902)
- 财(61585)
- 所(61248)
- 业大(60700)
- 研究所(56579)
- 中心(56290)
- 江(53052)
- 农业(51952)
- 财经(49804)
- 范(49703)
- 师范(49132)
- 北京(48209)
- 院(45409)
- 经(45379)
- 州(43246)
- 经济学(40323)
- 技术(40254)
- 基金
- 项目(265070)
- 科学(207014)
- 基金(190904)
- 研究(189182)
- 家(168752)
- 国家(167376)
- 科学基金(142930)
- 社会(116789)
- 社会科(110331)
- 社会科学(110297)
- 省(105801)
- 基金项目(102312)
- 自然(96276)
- 自然科(93931)
- 自然科学(93903)
- 自然科学基金(92194)
- 划(88838)
- 教育(87211)
- 资助(78212)
- 编号(77122)
- 成果(60624)
- 重点(60022)
- 部(57273)
- 发(56536)
- 创(55070)
- 课题(53178)
- 科研(51469)
- 创新(51406)
- 计划(49663)
- 大学(48777)
- 期刊
- 济(144547)
- 经济(144547)
- 研究(100030)
- 中国(69201)
- 学报(65146)
- 农(58797)
- 科学(58103)
- 管理(50242)
- 大学(48720)
- 财(47696)
- 学学(45996)
- 教育(41447)
- 农业(41066)
- 技术(32205)
- 融(25788)
- 金融(25788)
- 业经(25069)
- 财经(23026)
- 经济研究(22101)
- 业(21589)
- 经(19592)
- 图书(19515)
- 版(19104)
- 问题(19033)
- 资源(18979)
- 科技(18922)
- 业大(17479)
- 技术经济(16580)
- 理论(16486)
- 林业(15651)
共检索到517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晓燕
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区域间转移的测度,并结合区域的支付能力,构建了基于生态价值量和支付能力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经过测算,认为:(1)2014年,河南省18个市都属于生态价值盈余区,都应获得生态补偿;(2)2014年河南省整体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应获得1 417.2亿元的耕地生态补偿费用;(3)2014年河南省豫东、豫西、豫中、豫北、豫南分别获得209.88、26.85、54.48、95.58;1 027.35亿元的生态补偿,特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晓燕
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区域间转移的测度,并结合区域的支付能力,构建了基于生态价值量和支付能力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经过测算,认为:(1)2014年,河南省18个市都属于生态价值盈余区,都应获得生态补偿;(2)2014年河南省整体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应获得1 417.2亿元的耕地生态补偿费用;(3)2014年河南省豫东、豫西、豫中、豫北、豫南分别获得209.88、26.85、54.48、95.58;1 027.35亿元的生态补偿,特别是豫南地区,获得的生态补偿额高达1 027.35亿元,约占河南省生态补偿总量的72%。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晓燕
文章分析耕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后果,认为耕地资源要得到有效保护,必须对耕地区域进行生态补偿,而确定合适可行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是实施耕地生态补偿的重点,文章综合考虑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超载指数以及居民支付能力,确定了耕地的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针对提出的补偿标准,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晓燕
文章分析耕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后果,认为耕地资源要得到有效保护,必须对耕地区域进行生态补偿,而确定合适可行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是实施耕地生态补偿的重点,文章综合考虑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超载指数以及居民支付能力,确定了耕地的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针对提出的补偿标准,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毋晓蕾 汪应宏 陈常优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逐渐减少,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才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盈余/赤字面积及其折算系数测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经济标准测算方法。同时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的基础是耕地效益的外部性。强化耕地资源的价值核算,将置于公共领域耕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显化。(2)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计算区域赤字/盈余。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耕地质量以及复种指数的差异较大,区域间单位耕地的产出也不同,因此在测算...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文博 李世平
[目的]基于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测算具有弹性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顺利运行。[方法]以河南省457份实地调查问卷为基础,采用选择实验法,建立由4个属性水平、7个选择集组成的生态价值属性集,测算受访对象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结果]城乡居民对于耕地资源景观与生态环境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耕地质量和耕地面积;农民和市民对于耕地生态价值属性满足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性,农民支付意愿为2 060.55元/hm~2,市民支付意愿为3 396.15元/hm~2,两者相差近1 335.60元/hm~2,收入水平、环保意识是影响受访对象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最直接因素,但两者均认为耕地面积不变、耕地质量改善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改善为最优选择。[结论]补偿额度应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支付能力和意愿,将农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下限,市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上限,可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汉琦 牛海鹏 方国友 梅泽勇
在分析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特征及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对耕地生态影响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焦作市未来不同情景下的耕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并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中连续型的支付卡方式调查农户对耕地生态效益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研究表明:①在"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现状情景"和"经济优先发展情景"这三种假设情景下,受访农户的平均WTP和WTA随假设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步提高,每户每年分别为74.7元、116元、162.9元和458.3元、497.2元、754.8元;②由于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受访农户已经意识到耕地生态效益的存在,82.95%的受访农户对耕地有正的支付意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攀 梁流涛 刘琳轲 李亚婷
基于虚拟耕地视角构建了县际耕地生态补偿分析框架,以县区为基本核算单元,选择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开展支付/受偿区域划分与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并提出了构建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虚拟耕地净流出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区域,净流入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2)根据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对耕地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进行划分,耕地生态补偿受偿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带,支付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部地区、西部丘陵山区以及地级城市主城区所在地。3)各县区间支付额度差异较大,郑州市辖八区、洛阳市辖六区、平顶山市辖四区的支付额度较大,总支付额度所占比例超过50%;永城市、息县、唐河县、太康县、滑县、郸城县、正阳县、商水县、西平县、固始县等县区的受偿额度较高,总受偿额度所占比例超过了6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攀 梁流涛 诸培新
借鉴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对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能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量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损害减少了8.57%的生态供给;阻碍河南省耕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因素主要是价值实现机制的缺失以及耕地绿色化利用水平的下降。基于此,分别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和农业绿色化利用方面提出河南省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而为缓解当前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张合兵 司朝霞 李瑞华
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原则及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将全省划分为9个评价区;在明确各分区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基础上,针对各分区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对整治后耕地质量影响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分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分级和权重赋予;运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区间划分、相关分析和样点验证方法构建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并提出该标准在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验收和基本农田调整等方面的应用过程和技术方法。研究结果显示:①引入评价因素可比性修正、光温生产潜力修正和产量比系数修正,可有效消除因分区选取评价指标、赋予权重以及基于不同指定作物进行综合指数测算而产生的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文娟 李建兵 高阳 邹妮 李发志 于博 孙华
为建立无量纲的耕地质量等级与可货币量化的耕地价值量的连接,以Y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为基础,探究不同质量等级耕地价值。研究方法:收益还原法,影子价格法,当量因子法。结果表明:(1)Y市不同等级耕地,地均综合价值介于35.37~158.53万元/hm~2区间;其中地均经济价值介于4.60~21.59万元/hm~2区间;地均社会价值介于30.35~134.67万元/hm~2区间;地均生态价值介于0.43~2.27万元/hm~2区间;耕地价值量随耕地等级的降低而减少。(2)耕地综合价值中,社会价值占比超过经济价值,成为耕地价值核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占比依次减少。(3)不同等级耕地的地均综合价值量存在显著级差,耕地质量等级差额愈大,价值量差距愈大。5~10相邻等级耕地价值量差值远高于1~5等级耕地即相邻低等级耕地间价值量差异较高等级更大。该研究尝试打破原有耕地价值核算研究中区域耕地同质化的固有假设,显化了耕地的质量等级价值。未来应根据耕地不同质量等级探索制定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价值量维度差别化的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补偿标准。同时重点着眼于5~10等级耕地质量提升,可最大限度挖掘区域耕地价值潜力。补齐低质量耕地短板,切实提升区域耕地质量水平,落实耕地数量、质量常态化保护。
关键词:
耕地 质量评价 价值量 综合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祥鑫 蒲春玲 刘志有 闫志明 穆飞翔
[目的]在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形下,开展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研究对了解耕地外部性价值的大小及深化耕地生态价值的量化方法和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为例,从14个地州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出发,将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足迹在各地州市转移的测度,同时综合考虑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构建市域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州市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结果](1)2015年新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整体上有盈余输出,全疆共可获得生态补偿费103.31亿元;(2)2015年新疆南北疆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为1:1.7,生态足迹总量比为1:2.2,生态超载指数北亏南盈,表明南北疆耕地生态足迹和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间呈"空间异位"格局;(3)新疆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及哈密市共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费55.67亿元,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及哈密市外)和南疆地区分别可获得生态补偿费为96.59亿元和62.39亿元。[结论]该文可为新疆各地州市构建耕地生态价值补偿路径提供新思路,也可为以耕地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和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枝茂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环境 承载力 评价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奇 孙鹏媛 高永生 秦明周
该文运用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建立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率、系统生产优势度、系统稳定性指数及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等5个主要指标,对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环境承载率为68.9,表明系统环境压力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4和0.54,说明优势度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稳定性指数却并不高,系统自控、调节、反馈作用减弱;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0.055,反映出该省耕地系统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应调整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跃胜 王杰
虽然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治理耕地问题,但耕地规模与质量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污染水平依然严重。生态补偿作为助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补偿标准核算是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其研究状况有所进展但仍需突破。论文采用历史计量与层级划分方法围绕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测度方法和补偿额度等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论述,识别不同理论背景下耕地价值的内涵,评估异质性条件下价值核算方法的适用性,比较不同研究尺度下补偿额度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为实践中制定生态补偿核算标准奠定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