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3)
- 2023(17071)
- 2022(14659)
- 2021(13840)
- 2020(11587)
- 2019(26817)
- 2018(26272)
- 2017(50201)
- 2016(27022)
- 2015(30551)
- 2014(30353)
- 2013(29870)
- 2012(27236)
- 2011(24670)
- 2010(24141)
- 2009(22226)
- 2008(21423)
- 2007(18229)
- 2006(15770)
- 2005(13731)
- 学科
- 济(112085)
- 经济(111943)
- 管理(76925)
- 业(70678)
- 企(57650)
- 企业(57650)
- 方法(51616)
- 数学(45560)
- 数学方法(44996)
- 中国(30460)
- 农(30185)
- 财(26762)
- 地方(24342)
- 学(23776)
- 业经(23755)
- 贸(20779)
- 贸易(20769)
- 易(20224)
- 农业(20132)
- 制(20002)
- 环境(19791)
- 和(17679)
- 理论(16767)
- 务(16454)
- 财务(16379)
- 财务管理(16346)
- 技术(16179)
- 银(15735)
- 银行(15700)
- 融(15600)
- 机构
- 大学(380957)
- 学院(378600)
- 济(156026)
- 经济(152902)
- 管理(151083)
- 理学(132049)
- 理学院(130597)
- 管理学(128324)
- 研究(128229)
- 管理学院(127646)
- 中国(95658)
- 京(80495)
- 科学(79177)
- 财(68632)
- 所(62801)
- 农(58851)
- 中心(58362)
- 研究所(57806)
- 业大(56035)
- 财经(56015)
- 江(52695)
- 经(51247)
- 范(50829)
- 北京(50708)
- 师范(50397)
- 经济学(47929)
- 院(47189)
- 农业(45829)
- 经济学院(43250)
- 州(42761)
- 基金
- 项目(268397)
- 科学(212338)
- 基金(196731)
- 研究(196649)
- 家(171404)
- 国家(170050)
- 科学基金(146514)
- 社会(125794)
- 社会科(119119)
- 社会科学(119088)
- 基金项目(104470)
- 省(103286)
- 自然(94798)
- 自然科(92525)
- 自然科学(92502)
- 自然科学基金(90811)
- 教育(89851)
- 划(87180)
- 资助(80698)
- 编号(79243)
- 成果(63184)
- 重点(60291)
- 部(59919)
- 发(57580)
- 创(55439)
- 课题(54070)
- 国家社会(52328)
- 创新(51803)
- 教育部(51518)
- 科研(51205)
- 期刊
- 济(164366)
- 经济(164366)
- 研究(108949)
- 中国(68994)
- 学报(58671)
- 科学(55418)
- 管理(53143)
- 农(52772)
- 财(50836)
- 大学(45166)
- 学学(42540)
- 教育(39943)
- 农业(37121)
- 技术(32221)
- 融(29436)
- 金融(29436)
- 财经(26861)
- 业经(26606)
- 经济研究(26412)
- 经(22956)
- 问题(21443)
- 业(19540)
- 资源(19041)
- 图书(18251)
- 科技(17939)
- 技术经济(17683)
- 理论(17277)
- 版(17245)
- 贸(16835)
- 统计(16287)
共检索到539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春腊 刘卫东 徐美
受启发于Pagiola等对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的解读思路,基于地理学的尺度关联与尺度转换视角,阐述了中国省域间生态补偿的逻辑框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生态系统价值的判断,提出了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测算思路与计算模型。以2011年统计数据为例,对中国各省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进行了测算,并将其与各省的GDP进行了数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测算的中国各省生态经济价值及生态补偿额度占其自身GDP的比率均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供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价值 当量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文博 李世平
[目的]基于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测算具有弹性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顺利运行。[方法]以河南省457份实地调查问卷为基础,采用选择实验法,建立由4个属性水平、7个选择集组成的生态价值属性集,测算受访对象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结果]城乡居民对于耕地资源景观与生态环境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耕地质量和耕地面积;农民和市民对于耕地生态价值属性满足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性,农民支付意愿为2 060.55元/hm~2,市民支付意愿为3 396.15元/hm~2,两者相差近1 335.60元/hm~2,收入水平、环保意识是影响受访对象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最直接因素,但两者均认为耕地面积不变、耕地质量改善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改善为最优选择。[结论]补偿额度应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支付能力和意愿,将农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下限,市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上限,可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丹丹 彭鹏 赵椿溪 朱翔 周梦杰
生态补偿额度的测算是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以往我国生态补偿额度的测算方法很少考虑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导致生态补偿额度标准偏低。借助修正人力资本法、患病失能法以及潜在减寿年法等方法,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人力资本、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的计量模型来估算我国各省域的健康损失价值,进而将健康损失纳入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范围。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约为9 632.92亿元,因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约为681.04亿元,健康损失总价值约占全年GDP的1.218%;健康损失价值最高为江苏省,达1 633.26亿元,占GDP比重最高的为天津市,达3.963%;纳入健康损失后的生态补偿额度有19个省份为负值,12个省份的生态补偿额度为正值;生态补偿主体均为经济强省或农业大省,在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呈现空间集聚,生态受偿主体均为生态资源丰富的省份,在西部内陆地区集聚分布,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部补西部、沿海补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有效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保盾的经济激励措施。其中,生态补偿额度的确定是补偿机制构建的核心和难点。论文以武汉市民的调查为实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应用选择实验法模拟和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政策及其交易市场,测算出武汉市民对不同耕地保护属性水平的偏好及不同组合方案的福利水平价值变化差异,从而间接得出市民对耕地资源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及额度。研究结果表明:对保护耕地资源而言,市民更关注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属性,并愿意为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每年支付154元;众多属性组合中,市民愿意支付的最佳组合为方案7,即耕地面积属性保持不变、耕地质量与肥力属性改善、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属性改...
关键词:
耕地 生态补偿 选择实验法 支付意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高地 张彩霞 张雷明 陈文辉 李士美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并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出与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基于文献调研、专家知识、统计资料和遥感监测等数据源,通过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静态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构建了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实现了对全国14种生态系统类型及其11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时间(月尺度)和空间(省域尺度)上的动态综合评估。初步的应用与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钱凤魁 徐欢 逄然然 王大鹏 贾艳萍 顾汉龙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等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农业环境政策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激励乡村适宜景观地保护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克服农田生态环境供给的不足,鼓励农户逐渐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以武汉市农户的调查为实证,应用意愿调查法构建模拟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及交易市场,从减少农业负外部性行为,对农民放弃一定程度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施用所带来的损失给予补偿的角度,测算出农户对农田生态环境补偿的意愿及额度。研究表明:①当化肥农药施用在减少50%、100%等不同的限制标准下,受访农户愿意生产及供给农田生态服务的人数比例在69.32%~85.25%,并认为政府应分别向农户补偿3 928.88~8 367.00元/hm2.a,与农户按生产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巍
文章通过生态固碳能力分析计算区域碳汇,基于终端能源消耗量计算区域碳源,将碳汇量与碳源量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区域碳补偿标准及额度。根据模型对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按照固碳价格和修正后的碳补偿系数,大部分县域应该获得碳补偿,少部分县域应该支付碳补偿。
关键词:
碳补偿 标准 额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和粮食安全模型,从县级层面对跨区域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有38个县(市区)应该支付生态补偿,为支付区。其中武昌区的支付量最大,达到6 825.78×104元,最小的是为崇阳县,应支付2.83×104元;其他10个县(市、区)应该获得生态补偿,为受偿区。受偿区中最大的是安陆市,受偿额为140.65×104元,最小的是汉南区,受偿额为5 954元。跨区域农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额度占到各自财政收入的比例为0.01%—4.71%不等,纳入生态补偿后的绿色财政收入排名较之前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变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调整农田保护和农地发展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对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证,基于生态外溢的视角,运用选择实验法计算基于市民支付意愿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并修正得到武汉城市圈42个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标准介于683.10~6 169.60元/hm~2之间。进一步依据粮食安全法将武汉城市圈42个县(市、区)划分为17个支付区和25个受偿区,得到各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面积。最后依据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标准和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面积计算出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县(市、区)间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绝对值总和为44.03亿元。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构建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春腊 刘卫东 陆大道 唐志鹏
基于区域关联的视角,构建了省域生态补偿框架。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在201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对中国省域间产业的土地资源占用量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农林牧渔业大多属于被占用型产业,农业的发展应得到补偿;2工业属于占用型产业,应付出一定的生态资源补偿费;3建筑业在消费、投资情境下,属于占用型产业;在出口情境下,省域差异较大;4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消费和投资情境下,大多为占用型产业;而在出口情境下,省域差异较大;5批发零售业大多为占用型产业,应该承担生态补偿的责任;6其他服务业在消费情景下,大多为占用型产业;而出口和投资情景下,则大多为被占用型产业。最后,从加强产业生态补偿的立法、完善产业生态补偿的税收手段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幸绣程 支玲 谢彦明 张媛
在前人编制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及统计年鉴数据,以西部天保工程区的六省份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计算,分析西部六省份的公益林补偿现状与提高空间。结论显示,我国现行一刀切式的补偿方式不能满足我国生态补偿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出应当结合各地实际生产能力和政府财政收入水平来制定不同的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幸绣程 支玲 谢彦明 张媛
在前人编制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及统计年鉴数据,以西部天保工程区的六省份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计算,分析西部六省份的公益林补偿现状与提高空间。结论显示,我国现行一刀切式的补偿方式不能满足我国生态补偿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出应当结合各地实际生产能力和政府财政收入水平来制定不同的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高辉 杨钢桥 赵微 吴诗
从耕地资源价值出发,测算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额度,并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和潜江市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的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于耕地资源价值体系,测算得到孝感市和潜江市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额度分别为1 449 695.76、1 784 296.17元/hm~2;农户所期望得到的耕地损失补偿标准远低于耕地资源价值体系测算出来的理论值,两市农户对耕地损失的平均受偿意愿额度为336 197.95元/hm~2,可以农户受偿意愿为主、耕地农业生产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为辅,制定农地整理项目农户耕地损失补偿标准;受教育程度对补偿标准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对农地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昱 丁四保 卢艳丽
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是一次重大的实践,但是要解决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区域划分和分工等追求发展效率的问题,而是要同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区域与区域的矛盾,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区域生态补偿。任何的生态补偿政策都是"嵌入"于具体的区域制度当中,因此本文以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制度为切入点,从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机制、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三个维度探讨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并分析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主体功能区划的战略格局下,如何在区域制度的约束中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经济援助和人口迁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区域制度 区域生态补偿 难点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