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53)
- 2023(15310)
- 2022(12684)
- 2021(11527)
- 2020(9790)
- 2019(22126)
- 2018(21782)
- 2017(42436)
- 2016(22395)
- 2015(24447)
- 2014(23868)
- 2013(23770)
- 2012(21320)
- 2011(18791)
- 2010(18489)
- 2009(16883)
- 2008(16485)
- 2007(14188)
- 2006(12164)
- 2005(10791)
- 学科
- 济(96202)
- 经济(96099)
- 业(89368)
- 企(79811)
- 企业(79811)
- 管理(76962)
- 方法(45071)
- 数学(36620)
- 数学方法(36168)
- 业经(29985)
- 农(29200)
- 财(29120)
- 中国(24499)
- 务(21751)
- 财务(21710)
- 财务管理(21685)
- 农业(21127)
- 企业财务(20615)
- 技术(19358)
- 地方(18126)
- 制(18100)
- 和(16563)
- 理论(16508)
- 贸(16326)
- 贸易(16318)
- 学(16070)
- 易(15845)
- 划(15752)
- 策(15038)
- 环境(14002)
- 机构
- 学院(313566)
- 大学(309437)
- 管理(130798)
- 济(130670)
- 经济(128005)
- 理学(113588)
- 理学院(112402)
- 管理学(110657)
- 管理学院(110050)
- 研究(97719)
- 中国(76023)
- 京(63539)
- 科学(60438)
- 财(59161)
- 农(52194)
- 财经(48166)
- 所(47157)
- 江(46791)
- 中心(46731)
- 业大(46231)
- 经(44070)
- 研究所(43067)
- 农业(40997)
- 经济学(39685)
- 北京(38263)
- 范(37899)
- 师范(37505)
- 州(37010)
- 院(36241)
- 经济学院(36026)
- 基金
- 项目(220885)
- 科学(178269)
- 基金(165713)
- 研究(158182)
- 家(144749)
- 国家(143578)
- 科学基金(126852)
- 社会(104840)
- 社会科(99603)
- 社会科学(99580)
- 基金项目(88742)
- 省(85786)
- 自然(83772)
- 自然科(82017)
- 自然科学(82000)
- 自然科学基金(80587)
- 划(71701)
- 教育(70996)
- 资助(65777)
- 编号(61988)
- 重点(49239)
- 创(48882)
- 部(48531)
- 发(46973)
- 成果(46937)
- 创新(45049)
- 国家社会(44611)
- 业(43639)
- 科研(42873)
- 教育部(41890)
- 期刊
- 济(138113)
- 经济(138113)
- 研究(84672)
- 中国(54012)
- 管理(50842)
- 财(48067)
- 农(46626)
- 科学(44793)
- 学报(44712)
- 大学(34799)
- 学学(33263)
- 农业(32292)
- 技术(28788)
- 融(25142)
- 金融(25142)
- 业经(24586)
- 财经(23448)
- 教育(22437)
- 经济研究(21545)
- 经(20286)
- 业(20164)
- 问题(19730)
- 技术经济(17317)
- 现代(16052)
- 图书(15162)
- 资源(14849)
- 商业(14765)
- 财会(14688)
- 统计(14591)
- 科技(14443)
共检索到447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曹有挥 陈国伟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大树 杨永亮
文章应用分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区Hoover指数等常规统计方法与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一起,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以集聚为主,各地区、各细分行业差距明显,大致可以把25个地区分成扩散效应区、离心效应区、低速增长区和极化效应区等四种类型的关联模式,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动态的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正在向网络化迈进。产生这种分异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本地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地位和区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朝相 徐玲
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16座城市产业结构现状、职能特征与产业分工,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集聚的协同效应,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整合以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晓鹏 李庆科
以长三角区域25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趋势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趋势;在集聚模式上,上海表现出内源式产业结构调整型特征,浙江表现为外源式区域分工型特征,江苏则呈现出分散化特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仙德
公司内部网络研究是当前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5、2010年长三角A股上市公司企业网络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位序—规模分析法等,分析了2005、2010年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上市公司总部沿沪宁—沪杭—杭甬Z字形轴线集聚,从一主(上海)二副(杭州、南京)三中心向一主(上海)三副(杭州、苏州、南京)四中心空间结构演变;苏州超过南京成为第三大企业总部集聚中心。2长三角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延续,Z字形轴线城市维持核心地位,具备强大的网络权力与威望。3长三角城市网络除等级扩散、邻近扩散等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行政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省会南京、杭州分别成为江苏、浙江省内外上市公司子公司的重要据点;尤其是南京凭借省会优势,中心度仍然高于总部职能较强的苏州。4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行政地域性的联系有所加强,特别是上海、苏南向苏中、苏北的扩散明显;浙西南仍是网络相对封闭、孤立的地带,中心度相对较低。5行政等级和区划,市场容量等是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到上海高速公路时间距离、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影响在统计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地区间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剖析了各时段内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网络节点的空间驱动机制和区域知识合作的空间选择倾向。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过程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以沪宁为轴线的苏南地区明显优于浙北地区;区域结网的空间驱动方式逐步由沪宁杭为主的大城市驱动向中小城市驱动转变;知识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并将长期存在。地理临近、行政区临近和知识规模临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临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临近与行政区临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大春 杨义武
宁沪杭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通过缩减交通时间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高速铁路的贯通对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城市间联系会因交通时间缩短而增强,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特征更具有科学性。从城市间高速时间距离和高铁时间距离对比角度,计算高铁开通前后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高铁下的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更显著,空间关联性更强。不同级别交通网络相互叠加改变城市群交通网络分形特征。高铁开通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路旭 马学广 李贵才
利用测量国际生产者服务业公司业务联系的方法,对会计、律师、保险、银行、广告等5个行业,99家国际生产服务业公司及分支机构在珠三角50个区(县)级空间单元的业务联系分析表明:珠三角城市网络呈东西两岸、中心与外围不均衡分布状态,并具有鲜明的"跳跃性"特征,即网络节点向各城市的中心城区集中,并在各城市中心城区之间形成长距离的联系。研究认为这种城市网络特征与生产者服务业分行业差异有关,宜在区域统筹的思路下,利用高级服务业网络组织规律推动各城市积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组织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关键词:
空间网络 交通流 信息流 技术合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
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构建碳排放联控联防机制、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及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
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构建碳排放联控联防机制、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及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谷永芬 费军伟 李松吉
长三角都市圈在近几十年中发展迅速,但因地区内产业分工缺乏协调性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从古典到现代的分工理论,均证明都市圈内产业分工、同一产业内分工的必要性。从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现状和对国际成熟都市圈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找出长三角发展的差距和启示,以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生产性服务业 分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彬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彬
在城市化进入快速通道和服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是我国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利用2003-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路径存在差异。因此,要基于现实经济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选择针对性政策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