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00)
- 2023(18716)
- 2022(15930)
- 2021(14462)
- 2020(12250)
- 2019(27964)
- 2018(27589)
- 2017(53710)
- 2016(28833)
- 2015(32005)
- 2014(31500)
- 2013(31386)
- 2012(28549)
- 2011(25325)
- 2010(25113)
- 2009(23026)
- 2008(22713)
- 2007(19805)
- 2006(17095)
- 2005(14953)
- 学科
- 济(121765)
- 经济(121640)
- 业(103471)
- 管理(94243)
- 企(91053)
- 企业(91053)
- 方法(57346)
- 数学(47309)
- 数学方法(46719)
- 农(35539)
- 业经(35169)
- 财(34875)
- 中国(28922)
- 农业(25028)
- 务(24895)
- 财务(24822)
- 财务管理(24789)
- 地方(23597)
- 企业财务(23538)
- 技术(22960)
- 学(22265)
- 制(22189)
- 理论(21149)
- 贸(21059)
- 贸易(21050)
- 和(20571)
- 易(20452)
- 划(18787)
- 环境(17989)
- 策(17542)
- 机构
- 学院(408764)
- 大学(405589)
- 管理(168615)
- 济(167302)
- 经济(163956)
- 理学(146680)
- 理学院(145198)
- 管理学(142773)
- 管理学院(142013)
- 研究(129281)
- 中国(97903)
- 京(84776)
- 科学(80240)
- 财(75744)
- 农(68056)
- 所(63444)
- 业大(61838)
- 财经(61552)
- 中心(59494)
- 江(59263)
- 研究所(57904)
- 经(56170)
- 农业(53487)
- 北京(52395)
- 经济学(50352)
- 范(50082)
- 师范(49598)
- 州(47789)
- 院(47400)
- 财经大学(45936)
- 基金
- 项目(284131)
- 科学(225503)
- 基金(208527)
- 研究(206554)
- 家(181384)
- 国家(179854)
- 科学基金(156741)
- 社会(132501)
- 社会科(125807)
- 社会科学(125777)
- 省(111303)
- 基金项目(110681)
- 自然(102518)
- 自然科(100227)
- 自然科学(100204)
- 自然科学基金(98434)
- 教育(93581)
- 划(92455)
- 资助(85359)
- 编号(83109)
- 成果(65059)
- 重点(62774)
- 部(62309)
- 创(60920)
- 发(60583)
- 创新(56378)
- 课题(55824)
- 国家社会(55045)
- 科研(54338)
- 教育部(53641)
- 期刊
- 济(178985)
- 经济(178985)
- 研究(114117)
- 中国(71808)
- 管理(64679)
- 学报(62199)
- 农(61920)
- 财(59841)
- 科学(58412)
- 大学(47957)
- 学学(45485)
- 农业(43408)
- 教育(37411)
- 技术(37210)
- 融(32282)
- 金融(32282)
- 业经(31888)
- 财经(29949)
- 经济研究(28267)
- 经(25846)
- 业(24823)
- 问题(23589)
- 技术经济(21944)
- 图书(20969)
- 科技(19739)
- 现代(19520)
- 商业(19216)
- 版(18725)
- 理论(18662)
- 统计(18597)
共检索到584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艳 朱文霞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协同 集聚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童磊 荣亚飞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融合 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燕 孙超
高端制造业服务化、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同地协同集聚是否可以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门限回归等实证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从产业异质性看,高新技术产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最优水平会更晚进入拐点,且跨过门限值后,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效应更小;从地区差异性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倒U型关系的后半段,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拥挤效应开始显现;从影响过程看,协同集聚初期的成本积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率改进等方面的潜能,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应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破行政地区束缚,各地根据区位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政府需对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予以适当弥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飞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寿华 刘程军 陈国亮
研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度区域表现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核心逐渐向长江中游过渡,且中游隆起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北高,中部隆起,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同集聚发展呈现了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现出波动上升"W"的变化趋势。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热点区和低值聚集冷点区,协同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行为、城镇化、市场驱动、创新能力、互联网技术与基础设施均对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但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强度还比较微弱。
关键词:
制造业 协同集聚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邱志萍 幸怡
基于2003—2019年108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及其异质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正向的技术创新效应,这在替换关键变量、剔除特殊样本、面板分位数估计和克服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变小,同时在东部和大型城市中最强,而西部和中小型城市则最弱且不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和技术创新存在愈加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协同集聚显著促进本地技术创新,但对邻近城市则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这在不同权重矩阵下仍成立。因此,应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积极发挥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路径,对促进深港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尽管深港科技与产业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但两地间产业互动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瓶颈仍有待破解。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构建多元联动协同机制,从提升深港产业协同集聚效率、构建高效协作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深港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协同集聚驱动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深港科技协同创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纪祥裕 顾乃华
本文使用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市场规模促进了城市创新。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创新要素的空间互动效应,发现城市创新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而且产业协同集聚对周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小亮 宋立
采用200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影响。(2)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中、西部为促进作用,在东部呈抑制效应;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影响存在于东、中部地区,在西部为负效应,说明要素拥塞和"路径锁定"效应存在。(3)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合理化水平提升,科学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级化有促进作用。(4)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在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影响中具有相反作用,前者为正,后者为负,工资水平和政府支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高级化则受市场化程度、消费水平、净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江三良 鹿才保
文章基于中国式环境治理特色和“双碳”目标,运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探究环境治理全过程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碳排放效率呈现“U”型关系和负向溢出影响,且具有工具选择、地区差异以及资源禀赋异质特征;环境规制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协同有利于深化产业内部分工,促进区域碳排放效率提升;环境规制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细分行业下,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环境规制协同效应发挥。合理执行环境规制,有利于解决区域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严重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悖论”效应等问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