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79)
2023(11284)
2022(9761)
2021(9413)
2020(7834)
2019(18163)
2018(18124)
2017(35942)
2016(19205)
2015(21700)
2014(21529)
2013(20646)
2012(18832)
2011(16688)
2010(16774)
2009(15155)
2008(14578)
2007(12504)
2006(10776)
2005(9239)
作者
(51218)
(42656)
(42548)
(40540)
(27426)
(20271)
(19508)
(16729)
(16264)
(15459)
(14458)
(14332)
(13398)
(13388)
(13355)
(13200)
(12787)
(12457)
(12364)
(12355)
(10501)
(10457)
(10241)
(9877)
(9739)
(9607)
(9365)
(9290)
(8488)
(8382)
学科
(75738)
经济(75671)
管理(56899)
(54387)
(45564)
企业(45564)
方法(39723)
数学(35874)
数学方法(35173)
(20551)
(20296)
中国(18308)
业经(15865)
(15237)
贸易(15230)
(14910)
理论(13680)
农业(13266)
(13209)
地方(13137)
(13115)
财务(13049)
财务管理(13020)
(12503)
企业财务(12253)
技术(12092)
(11969)
(11467)
银行(11462)
(10917)
机构
学院(262148)
大学(258174)
(108961)
管理(107255)
经济(106759)
理学(93213)
理学院(92357)
管理学(90429)
管理学院(89951)
研究(80170)
中国(62738)
(52255)
(50772)
科学(46974)
财经(40580)
中心(39112)
(38147)
(38092)
(37231)
(36990)
业大(36556)
研究所(34481)
经济学(33362)
北京(32256)
(31925)
师范(31621)
(30450)
财经大学(30325)
经济学院(30246)
(29666)
基金
项目(179438)
科学(143014)
研究(133135)
基金(131114)
(112892)
国家(111955)
科学基金(98434)
社会(83857)
社会科(79691)
社会科学(79674)
(70332)
基金项目(68383)
自然(64493)
教育(63525)
自然科(63117)
自然科学(63104)
自然科学基金(61962)
(59012)
资助(55603)
编号(55045)
成果(43589)
(40278)
重点(39967)
(38142)
(38021)
课题(37488)
创新(35476)
教育部(35332)
科研(34522)
人文(34495)
期刊
(111628)
经济(111628)
研究(73077)
中国(46065)
管理(40205)
(39555)
学报(34038)
科学(33441)
(32730)
教育(28961)
大学(27619)
技术(27528)
(26716)
金融(26716)
学学(26122)
农业(22459)
财经(19448)
业经(18791)
经济研究(18527)
(16668)
统计(14384)
问题(14339)
技术经济(13535)
(13086)
理论(12418)
(12344)
(11871)
决策(11846)
商业(11514)
现代(11419)
共检索到373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冰  叶娅芬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从福利损失和经济稳定性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事先承诺和相机抉择这两大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考虑到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和实际汇率冲击对经济产出、通胀、名义利率和实际汇率等各方面方面的影响时,事先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对经济稳定性影响要小于相机抉择规则;另一方面事先承诺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社会福利损失明显小于相机抉择的福利损失,尤其是中央银行对产出的稳定趋向偏好时。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注重并采纳事先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并为其应用创造各种条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夏仕龙  
泰勒规则及其扩展形式是当前研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主要工具,但单独研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缺乏微观基础,且不便于做政策分析。本文基于最优化模型推导出费雪方程,联立泰勒规则构成理性预期均衡,探讨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当名义利率对通胀率反应系数大于1时,有唯一稳定的均衡解;当名义利率对通胀率反应系数小于1时,有无穷多个稳定的均衡解。在不存在泡沫预期的假设条件下,探讨了MSV解下的通胀率、名义利率的解析均衡性质。基于中美两国的数据,将MSV解表达为状态空间模型,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求得两国的结构参数值,发现美国对通胀反应敏感,是确定性的均衡;中国对通胀反应不敏感,是不确定性的均衡。将两国的MSV解进行比较发现,美国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长期均值和波动率都小于中国,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对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的影响比中国更稳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占通胀率波动的大部分,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占名义利率波动的大部分。从控制通胀率的政策目标来看,美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优于中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艾洪德  郭凯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规则的LRE模型框架和混合预期增广的高阶滞后Phillips曲线,推导出最优"混合"货币政策规则,并利用SVAR模型对中国最优"混合"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实证检验和冲击响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Phillips曲线具有混合预期增广的二阶滞后特征,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具有前瞻性正向特征和通胀惯性负向特征的"混合"特征。冲击响应路径显示:中国通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中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滞后效应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混合预期增广的高阶滞后Phillips曲线的传导机制下,在以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框架内,货币当局应采取缓慢渐进的"混合"政策调整方式,减少货币政策的调整频率,同时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夏仕龙  
从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取向组合的变迁规律,得出2008—2017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两种取向组合的样本区间,且可用经济主体预期的马尔科夫过程刻画。将符合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政策规则植入含政府部门的新凯恩斯模型,用Maih(2015)开发的RISE软件对MS-DSGE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求解,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剥离出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效应,发现经济主体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影响货币政策冲击、通胀目标冲击和自然利率冲击的效果。因此,政策当局应及时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做出承诺或有效沟通,在预期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精准调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尹雷  杨源源  
本文通过构建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估计,并结合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工具的动态模拟分析和调控效率数值分析以系统考察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面临经济冲击时的调控效率,最后据此遴选出最优政策工具。研究结论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较数量型能更有效地吸收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带来的影响,引致经济均衡偏离程度最小;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外生冲击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较小,经济偏离的稳态收敛速度也明显快于数量型;无论是面临总需求冲击抑或总供给冲击,价格型工具的货币调控效率均明显高于数量型工具。为此,本文认为"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的战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未来央行应强化价格型工具调控;同时,央行可适当将提高宏观调控效率作为今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尹雷  杨源源  
本文通过构建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估计,并结合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工具的动态模拟分析和调控效率数值分析以系统考察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面临经济冲击时的调控效率,最后据此遴选出最优政策工具。研究结论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较数量型能更有效地吸收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带来的影响,引致经济均衡偏离程度最小;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外生冲击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较小,经济偏离的稳态收敛速度也明显快于数量型;无论是面临总需求冲击抑或总供给冲击,价格型工具的货币调控效率均明显高于数量型工具。为此,本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董亮  孙颋  
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货币经济学家已经在尝试编制金融条件指数,并将其引入货币政策响应函数,以期确定最优货币政策。本文将中国金融条件指数引入新凯恩斯主义前瞻式模型进行经济模拟。结果显示,在单纯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不对资产价格响应是最优的;如果货币当局考虑兼顾产出和通货膨胀目标时,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响应是最优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新伟  余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零通胀与最优货币政策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那么,零通胀政策与最优货币政策对中国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从这样的切入点,文章试图构建一个包括家庭与厂商的粘性价格模型来分析不同政策下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及动态变化过程,以此来判断不同政策因素对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并采用蒙特卡罗数值模拟算法来对模型变量进行检验,最后利用中国1994~2014年的数据,检验并比较了不同的政策对中国主要经济变量通胀率、利率水平及产出缺口的影响。分析发现,零通胀政策与最优货币政策相比,其对相对价格扭曲的影响更大,对于降低通胀来说,零通胀政策比最优政策更有效果,而且降低通胀的效果也更明显。从增加社会产出这...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英奎  
一、货币政策缘何失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内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治理通缩的主渠道是货币政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定义,以通货膨胀率低于1%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那么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按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我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到2002年底,这两个价格指数上涨率分别为-1.3%和-0.8%。这说明,在连续几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我国仍未走出通货紧缩阴影。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肖卫国  郑开元  袁威  
在异质性房价预期和流动性约束条件下,本文构建了包括家庭消费决策、企业生产决策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混合的RBC-VAR方法和1998年1季度至2010年3季度的数据模拟分析了住房价格、消费和货币政策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预期房价上涨的家庭越多,住房价格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越大;贷款价值比越高,住房价格波动对消费波动的放大效应越强,但经验证据并没有支持这种放大效应;盯住住房价格的货币政策获益很少,其在减少产出波动的同时增加了通货膨胀波动。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遏制房价偏离均衡的上涨,尤其是房价上涨预期,但货币政策不宜盯住住房价格。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尧成  
本文通过建立开放经济DSGE模型,对比分析国内外冲击下不同货币政策对应的经济波动方式和社会福利损失,并构建"经济波动相关性指数"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经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无论是在国内冲击还是国外冲击下,理论上都存在着同一种最优货币政策,且不同货币政策的福利效果有所差别;其次,从全样本时段来看,设定中国实施的货币政策为盯住汇率制时相关性指数经验值最高,但分样本时段的研究显示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时变性,体现相机抉择的特点。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余建干  吴冲锋  
文章通过构建和估计一个混合型新凯恩斯模型,首次检验了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类型,并系统比较了相机抉择和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章综合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反事实仿真、似然比检验、贝叶斯信息准则、二阶矩比较和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发现:(1)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与最优货币政策不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类型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2)在我国,相机抉择、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和最优泰勒规则都把产出稳定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其次是通胀稳定;(3)相对于事先承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使我国的产出和通胀更不稳定,并造成更大的社会福利损失;(4)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最优泰勒规则可以很好地近似和代替事先...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孙力军  张云  李珍珍  
本文通过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动引起公众收入预期和价格预期的同方向变化;名义利率变动引起公众收入预期的反方向变化,对公众价格预期的影响很微弱。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预期波动,央行货币政策的响应是迅速的。针对当前的经济下滑,货币政策应采取适度调低名义利率、继续稳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有利于提振公众收入预期,并防止公众高价格预期;应以宽松货币政策为辅,积极财政政策为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封思贤  任琇卿  朱鸿粟  
本文在梳理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1997~2011年的季度数据和非线性的LST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不同通胀预期环境中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胀预期环境会显著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力。在不同的通胀预期环境中,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稳定物价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当公众通胀预期程度较弱时,减少货币供应量比提高利率更容易有效控制实际物价水平,但当通胀预期程度较强时,利率政策稳定物价的效果优于货币供给量政策。因此,为提高货币政策的通胀治理效率,央行不但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还应根据不同的通胀预期环境选择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晖光  
2012年以来,中国告别近20年11%左右的高速增长,开始沿着新的平衡增长路径,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依靠货币政策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消失。为了解释这一经济现实,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系统考察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作用机制。首先建立数理模型。通过观察微观厂商对于超预期通货膨胀的理性反应,从微观角度提供理论证据,证明货币政策通过制造超预期通胀对真实产出产生影响,解释为何这种影响具有条件依存性和不可持续性,其边界处在潜在产出和自然失业率水平。其次,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回归方程。通过分段检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超预期通货膨胀与实际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在各个时期的政策效果,为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