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33)
2023(9285)
2022(7528)
2021(7333)
2020(6096)
2019(14158)
2018(14196)
2017(26718)
2016(14141)
2015(15984)
2014(15779)
2013(14542)
2012(12778)
2011(11114)
2010(10806)
2009(9312)
2008(8816)
2007(7149)
2006(5925)
2005(4959)
作者
(35210)
(29706)
(29404)
(28113)
(18666)
(13998)
(13511)
(11558)
(11311)
(10236)
(10064)
(9944)
(9279)
(9264)
(8959)
(8948)
(8855)
(8673)
(8427)
(8411)
(7216)
(7123)
(7070)
(6868)
(6637)
(6619)
(6391)
(6356)
(5848)
(5772)
学科
(54146)
经济(54085)
管理(41130)
(40759)
(34756)
企业(34756)
方法(27941)
数学(25224)
数学方法(24795)
技术(14890)
(14796)
(14578)
中国(14073)
业经(12520)
(11625)
教学(11061)
理论(10776)
农业(10007)
(9203)
(9031)
贸易(9030)
(8807)
(8675)
财务(8635)
地方(8614)
财务管理(8613)
技术管理(8445)
(8254)
企业财务(8216)
(7779)
机构
学院(183643)
大学(182480)
(77032)
经济(75663)
管理(74329)
理学(65145)
理学院(64539)
管理学(63386)
管理学院(63011)
研究(56434)
中国(40889)
(36575)
(34779)
科学(32331)
财经(27935)
中心(27200)
(26324)
(25732)
(25498)
业大(25480)
(25055)
(24950)
师范(24697)
经济学(24116)
研究所(23275)
北京(22271)
经济学院(21882)
技术(21665)
财经大学(21079)
(21056)
基金
项目(131205)
科学(105128)
研究(99930)
基金(95672)
(82415)
国家(81740)
科学基金(72065)
社会(64068)
社会科(60925)
社会科学(60911)
(51696)
基金项目(50811)
教育(48960)
自然(45512)
自然科(44528)
自然科学(44519)
自然科学基金(43713)
(43115)
编号(40494)
资助(37938)
成果(31132)
(30093)
重点(29709)
(29116)
课题(27930)
(27880)
创新(27257)
国家社会(27238)
教育部(26825)
大学(25833)
期刊
(76821)
经济(76821)
研究(53761)
中国(36987)
教育(30454)
管理(28861)
(28122)
学报(24014)
科学(23813)
技术(23447)
(21513)
大学(20333)
学学(18827)
农业(15079)
财经(14146)
(13470)
金融(13470)
经济研究(12523)
业经(12474)
(12291)
技术经济(10574)
问题(10068)
职业(9807)
科技(9312)
理论(8429)
(8199)
(8145)
论坛(8145)
统计(8018)
(7963)
共检索到261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杨海征  
现代技术,尤其数字技术为大学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地平线,使技术力量在教学改革中越来越重要,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教学内容和结构所能起到的作用。技术对“教”与“学”的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解放了教学活动,为它提供一个广阔公共教育空间的同时,却带来另外一些新型隐蔽的枷锁。数字技术模糊了校内与校外学习界限,也进一步瓦解大学教学存在的根基,从而使大学的教学活动难以守护人类精神家园,更不要期待它成为一个审查世事、批判社会和引领思想的中心,以及培养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的地方。因为,大学教学也并不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世界了解的一层含义,其内容还要涉及包括对事物、社会的理解意义这个层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爱国  
人文社会学思维方式,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它的每一次转变,都会对很多学科的研究范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人文社会学角度,对会计研究中的规范和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诠释。然后,从后现代主义的三种理论——符号学、福柯的系谱学以及后结构主义角度对会计和会计研究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试图从批判中构建一种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立华  
空间性是后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从空间映象、时空压缩、超空间现状入手对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社会、文化属性进行了批判,进而分析诠释了后现代图书馆的内涵与发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永明  李江  
明代学术经历了由早期“宗朱”向中晚期“崇王”的演变。阳明学者季本通过对《中庸》“已发未发”“戒惧慎独”等内容作出心学化的诠释,积极回应、参与明代学术的这种演变。与此同时,他又坚持以朱子为对话者,透过对朱子相关诠释的批判来展开自己的思想。这折射出在明代“由朱转王”的学术演变进程中朱学始终未因阳明学的发生、发展而“离场”的事实。季本对《中庸》的诠释及对朱子的批判,成为我们把握《中庸》诠释与明代学术演变之互动关系以及厘清明代学术演变进程中的一些细微面向的重要个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炽平  杨桂森  
所谓批判性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中,根据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本质特征,注重对学生传授追求、探索理论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其对问题的论证过程中,培养他们对问题具有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和可反思性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去理解、评价、重构甚至反驳这些论证,感受、领悟、理解、锻炼出思想的智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应引入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之维、社会批判之维和自我审视之境,教师须培育自己相应的批判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春芝   尚欣   郑可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现代性是充满矛盾、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过程,深受其影响的现代教学理论也充满矛盾。在现代性制约下的教学被规划为有严格的理性规则和操作规范的活动,程序化、可操作性原则渗透其全过程。超越现代性是教学理论回归“以人为本”道路的必然。为此,当代教学理论要确立新型教学发展观,批判传统一元智力理论,关注教学理论的生活性、实践性;教学理论的研究范式要实现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外部转向内部、从思辨到建构的时代转向。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阎静  
林克莱特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批判理论将包容和排斥问题视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心问题,政治共同体转型问题是林克莱特批判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林氏对政治共同体的研究从规范的、社会学的和人类行为学三重分析视角进行综合诠释,并期望通过这种完整的关于共同体的综合研究,推动政治共同体的转型和更高形式的政治共同体的产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索磊  
教学技术理性批判有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片面和极端的问题。关于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主要在于:基于二元对立的思路,把教学领域内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统一的可能性;忽略了技术理性的重要作用,离开技术理性去空谈价值理性;在对教学技术理性的认识上,前后逻辑不一致:在界定教学技术理性内涵时是出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哲学的视角,然而对其批判,却又站在了社会学批判理论的立场;把某种具体的教学技术手段,或是教学设备当作技术理性加以批判。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教学技术理性,不能盲从于技术乐观主义或技术悲观主义。教学技术理性是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失去教学价值理性规约的教学技术理性的确会使教学面临困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科  
中华武术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它集审美、防身、养生、健身于一体,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发挥着重要"强国强种"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就被列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经过多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纲修订,武术成为传统体育中唯一的必修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在构建基础课程方面对保持民族性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国家对武术在发挥塑造学生体魄和心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永宁  
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应用于外语教学已有多年,较大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的进程。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改革仍有待深化。外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要转换角色,外语教学新的改革任务在于由"教"的环节向侧重"学"的环节转变,即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在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更应注重指导并提高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进行自学的能力。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春来  许沁舒  陈蔓  
针对现代岩土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和建构了基于云平台的现代岩土测试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测试数据上传云端,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预判,并将结果通过云平台发送手机等终端,解决了人工处理数据难等问题,改革和重构了实验教学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测试准确性。该系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学生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胡定荣  
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兴起和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反映了西方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教育民主与公正的危机与要求,在理论来源上受到了威廉斯的文化选择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的影响。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主张把课程改革作为文化再生产的政治斗争实践;课程改革的动力来自对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抵抗;课程改革权力主体应从统治者转移到被压迫者;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应揭露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对课程改革实践者进行启蒙;课程改革活动应通过批判性实践来对不舍理的社会结构进行颠覆或重组。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对课程现代化改革实践具有警示和启示作用,理论上有创新,但是,其对课程改革实践和理论的性质作...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田华银  
批判性思维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思维模式,并且被许多国家确定为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对一定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基本实现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目标,形成了"四个一体+一个分解"的课程教学范式,有效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范式的弊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人才培养信心带来了新的希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知识始终是教育变革史中的关注焦点,倘若以轻视知识作为评论视角,则会转移视线,忽视现代教育变革所蕴涵的知识重建努力。对于追求民主、努力使知识接近社会生活经验的现代教育家来说,真正的挑战不会是古典主义者依据理想的知识标准所展开的批评,而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知识表达个体经验的课程革命,因为后者的理想乃是细化现代课程变革的求知使命,使之接近个体生活经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