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80)
2023(11271)
2022(9598)
2021(8906)
2020(7430)
2019(17204)
2018(16792)
2017(31324)
2016(16863)
2015(18840)
2014(18645)
2013(17854)
2012(16303)
2011(14264)
2010(13983)
2009(12492)
2008(12276)
2007(10589)
2006(8729)
2005(7297)
作者
(47673)
(39642)
(39573)
(37533)
(25153)
(19027)
(17965)
(15699)
(15268)
(13961)
(13734)
(13589)
(12410)
(12271)
(12204)
(12068)
(11964)
(11806)
(11546)
(11474)
(9702)
(9621)
(9584)
(9174)
(8970)
(8873)
(8709)
(8599)
(8009)
(7940)
学科
(66296)
经济(66234)
管理(52645)
(47693)
(40446)
企业(40446)
方法(36236)
数学(31772)
数学方法(31179)
(18262)
(16780)
中国(15411)
(14667)
环境(14477)
业经(14128)
(12906)
财务(12850)
财务管理(12820)
企业财务(12192)
(11848)
贸易(11838)
地方(11794)
(11755)
理论(11725)
农业(11597)
(11544)
(11053)
技术(10724)
(9947)
(8582)
机构
大学(235603)
学院(234859)
管理(95530)
(91880)
经济(90037)
理学(83925)
理学院(83041)
管理学(81265)
管理学院(80843)
研究(73192)
中国(54514)
(48904)
科学(47040)
(41825)
(37408)
业大(36362)
(35384)
中心(35125)
财经(34527)
(33579)
研究所(32723)
(31500)
(30683)
师范(30355)
北京(29760)
农业(29531)
经济学(28236)
(27795)
(26495)
财经大学(25934)
基金
项目(171155)
科学(136000)
基金(125826)
研究(122302)
(110636)
国家(109769)
科学基金(95537)
社会(78201)
社会科(74364)
社会科学(74341)
(66866)
基金项目(66600)
自然(63438)
自然科(62010)
自然科学(61993)
自然科学基金(60834)
教育(57305)
(56685)
资助(51542)
编号(48205)
重点(38874)
(38067)
成果(37434)
(35882)
(35674)
科研(33801)
创新(33439)
国家社会(33176)
课题(32922)
教育部(32632)
期刊
(89635)
经济(89635)
研究(59689)
中国(41345)
学报(37764)
科学(34756)
(33958)
管理(33638)
(31426)
大学(29188)
学学(27655)
教育(24760)
技术(23608)
农业(22064)
财经(16135)
(15074)
金融(15074)
业经(14208)
统计(13898)
(13803)
经济研究(13772)
(12432)
(12325)
技术经济(12292)
资源(12199)
(12186)
问题(11817)
财会(11459)
图书(11344)
决策(11229)
共检索到323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年磊  卢亚灵  蒋洪强  程曦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本文从环境承载力评价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即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衡量大气、水及综合环境承载力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试点开展案例研究。评价结果显示:1环境综合承载力方面,99%的区县超载。2大气环境承载力方面,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是主要污染因子,98%的区县超载;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的超标状况也非常严重,分别有87%、72%的区县超载。3水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评价的108个区县全部超载,总氮(TN)、溶解氧(DO)、氨氮(NH3-N)和总磷(TP)为主要的超标污染因子。该评价模型以环境质量为基础,客观地反映了环境承载力状态,可广泛应用于中国不同尺度单元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年磊  卢亚灵  蒋洪强  程曦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本文从环境承载力评价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即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衡量大气、水及综合环境承载力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试点开展案例研究。评价结果显示:1环境综合承载力方面,99%的区县超载。2大气环境承载力方面,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是主要污染因子,98%的区县超载;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的超标状况也非常严重,分别有87%、72%的区县超载。3水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孙坤鑫  
本文从"胡焕庸线"这一地理学的概念出发,以基于沿"胡焕庸线"垂直递减假说而量化的生态承载力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选取中国大陆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未含拉萨市)2003—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实证了经济集聚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用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分别实证了生态承载力与经济集聚、生态承载力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环境质量是生态承载力和与之相关的经济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较高的生态承载力会提高地区的经济集聚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曾维华  吴舜泽  吴悦颖  孙宏亮  
从现有环境压力、开发利用水平及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这一新的概念,并从区域环境承载率、区域资源利用与污染物排放强度、区域发展能力三个角度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评价指标体系。以北海市为例,对其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北海市的现状发展模式尚属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但其环境承载压力仍然较大,还需提高区域发展能力。对北海市三区一县来说,海城区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最高;合浦县排在第二位,其区域承载压力相对较小,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能力较低。铁山港区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最低,虽其区域发展能力最高,但仍需提高其开发利用水平、降低资源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洪阳  叶文虎  
本文在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其应用,最后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及其变量的外延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维华  杨月梅  陈荣昌  李菲菲  
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之一。对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分析,能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准确地评估区域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在环境承载力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环境综合承载力量化方法——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广州市南沙国际汽车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为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晓红  何群  
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生活空问和时间,但却带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违背环境承载力的结果。因此,重新审视环境承载力的价值功能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从社会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自然环境承载力等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法确定了四个维度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了2003-2013年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得分较高,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得分较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蓝盛新  李美芳  王平  傅晓华  朱健  徐美  王晓娜  彭雪琳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及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连接社会、环境与经济三大要素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学术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回顾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变历程与研究进展以及近十年来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发现其研究逐步呈现研究领域多样化、研究要素多元化、评价方法动态化和研究内容综合化的特点。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存在概念泛化、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随研究推进需不断完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比较。就研究方法而言,将静态分析和动态模型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更能有效地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蓝盛新  李美芳  王平  傅晓华  朱健  徐美  王晓娜  彭雪琳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及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连接社会、环境与经济三大要素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学术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回顾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变历程与研究进展以及近十年来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发现其研究逐步呈现研究领域多样化、研究要素多元化、评价方法动态化和研究内容综合化的特点。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存在概念泛化、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随研究推进需不断完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比较。就研究方法而言,将静态分析和动态模型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更能有效地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天  甘碧群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是实现对生态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运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娜  王伯铎  崔晨  张秋菊  
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的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环境)能否承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以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论证,得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固废排放等的问题最为突出,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心  赵清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施加压力,水环境进行自我调节,而社会根据环境调节状况做出响应,以维持水环境系统的健康稳定状态。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构建了一个"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北京市2003~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际评价后发现,北京市水环境压力呈现逐渐加大的态势,水环境状态基本稳定,全社会对水环境压力的响应稳步向好。总的来看,近十年来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在快速提升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