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13)
- 2023(19701)
- 2022(17049)
- 2021(15821)
- 2020(13586)
- 2019(31541)
- 2018(31007)
- 2017(59046)
- 2016(32289)
- 2015(36847)
- 2014(36707)
- 2013(36423)
- 2012(33741)
- 2011(30614)
- 2010(30325)
- 2009(28229)
- 2008(28083)
- 2007(24673)
- 2006(21356)
- 2005(19161)
- 学科
- 济(131669)
- 经济(131518)
- 管理(91646)
- 业(85751)
- 企(70954)
- 企业(70954)
- 方法(63438)
- 数学(55120)
- 数学方法(54404)
- 中国(35112)
- 农(34472)
- 财(33615)
- 学(31828)
- 业经(28007)
- 贸(26041)
- 贸易(26032)
- 易(25286)
- 地方(24268)
- 制(23685)
- 农业(22920)
- 环境(22832)
- 理论(22363)
- 务(21234)
- 财务(21154)
- 财务管理(21105)
- 和(21025)
- 银(20508)
- 银行(20425)
- 企业财务(19978)
- 融(19949)
- 机构
- 大学(472874)
- 学院(468160)
- 济(187992)
- 经济(184036)
- 管理(179369)
- 研究(161581)
- 理学(155797)
- 理学院(153990)
- 管理学(151015)
- 管理学院(150201)
- 中国(120417)
- 科学(103231)
- 京(101472)
- 财(84796)
- 农(83453)
- 所(83304)
- 研究所(76456)
- 业大(74315)
- 中心(72811)
- 财经(68748)
- 江(67573)
- 农业(66271)
- 北京(64244)
- 经(62560)
- 范(61794)
- 师范(61061)
- 院(58236)
- 经济学(57727)
- 州(54438)
- 经济学院(52152)
- 基金
- 项目(320895)
- 科学(250478)
- 基金(232917)
- 研究(227430)
- 家(205857)
- 国家(204213)
- 科学基金(173441)
- 社会(142223)
- 社会科(134713)
- 社会科学(134677)
- 省(124387)
- 基金项目(122533)
- 自然(115294)
- 自然科(112599)
- 自然科学(112562)
- 自然科学基金(110557)
- 划(106009)
- 教育(105186)
- 资助(97924)
- 编号(91129)
- 成果(74171)
- 重点(72776)
- 部(70770)
- 发(67947)
- 创(65738)
- 课题(63518)
- 科研(62520)
- 创新(61511)
- 教育部(59944)
- 计划(59777)
- 期刊
- 济(198643)
- 经济(198643)
- 研究(134007)
- 中国(86566)
- 学报(82633)
- 农(74296)
- 科学(73172)
- 财(64749)
- 管理(63457)
- 大学(61508)
- 学学(57978)
- 农业(51285)
- 教育(50180)
- 技术(39798)
- 融(37980)
- 金融(37980)
- 财经(33487)
- 经济研究(32838)
- 业经(30989)
- 经(28708)
- 业(27447)
- 问题(25989)
- 图书(24069)
- 版(23507)
- 技术经济(22488)
- 统计(22469)
- 科技(21948)
- 贸(21939)
- 理论(21426)
- 业大(20942)
共检索到678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来科 张云
文章回顾了贸易与环境关系以及"污染天堂假说"相关研究文献,对纳入环境要素的H-O模型和"污染天堂假说"理论进行逻辑分析,然后改进投入产出法并计算各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来计算中国各行业的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在确定高排放行业基础上通过计算净出口消费指数来检验中国是否存在"污染天堂假说",最后针对中国产业布局以及污染产业转移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要素 污染天堂假说 二氧化碳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是否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中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使中国成为"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呢?本文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运用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问题。本文得到几个结论:(1)在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生产的CO2所占比例逐步减少;(2)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干净"产业;(3)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因此,中国并没有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发达国家的"...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污染产业转移 CO2排放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屈小娥
本文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测算了各省份的CO2排放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了CO2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分析了CO2排放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我国各省份CO2排放效率差异显著,CO2排放效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湖南;CO2排放效率最低的五个省份依次为青海、贵州、宁夏、新疆、陕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效率最高,依次为东北综合经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CO2排放效率提高过程中省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省际之间累积CO2排放效率经历了由"双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亚东 张永红 丁涛 蔡靖雍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小钢 张耀辉
本文利用拓展的"污染排放需求-供给"模型,选取中国工业36个行业2000~2009年面板数据,从行业特征、环境规制的角度考察了工业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各因素的影响效应与强度。主要结论是:第一,能源使用、物质资本密度以及外资比重都与行业CO2排放成正相关;第二,企业平均规模、人力资本密度、全要素生产率与行业CO2排放负相关;第三,研发虽然与CO2排放负相关,但不显著,中国工业研发投资未能显著减少排放,需要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投资效率;第四,环境规制对行业CO2排放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我们提出了推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与提高企业行动响应的治理措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共同前沿马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份的CO2排放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技术差距比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差异明显,存在巨大的减排增产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省份CO2排放技术构建了全国潜在的最优技术前沿,中、西部省份与其技术差距比率分别为年均-0.24%和-0.87%;除安徽、吉林和湖北外,中、西部其他省份与东部省份技术差距逐渐加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王建军
调整高耗能行业的结构,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围绕如何设计这一过程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口因素、人均不变价格GDP、高耗能行业结构、高耗能行业能效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的STIRPAT关系模型,通过对1980~2012年期间的数据模拟得到长期均衡发展关系模型,最后通过设定不同的情景研究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变化对我国CO2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第三产业结构、人口因素和人均不变价格GDP而言,我国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更大,我国在未来是有可能通过调整高耗能行业结构和提高高耗能能效在203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杨涛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家庭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不断增长。本文以1991年-2010年为样本期,对城乡家庭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城镇和农村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以及总量变化,都呈现出以1998年为拐点的先下降后上升特征。原因在于1998年之前,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与家庭规模缩小的节能减排效应大于消费水平提高的增能增排效应,而1998年之后,后者超过了前者。城镇和农村家庭直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促使户均直接能源消费CO2排放增加,原因在于电力的CO2排放不断增加。城镇的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一直高于农村,但差距正在缩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赵楠 冯恺
研究和分析了城市CO2排放的核心驱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CO2排放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上升是城市CO2排放的主体驱动力,而城市地理位置、空间形态和城市所采取的低碳政策是城市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驱动力的差异,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低于全国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对城市CO2排放的影响是长期和不易改变的,主要通过影响城市的采暖和制冷来影响城市CO2排放;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则是中长期的,密集程度高,空间布局紧凑的城市其人均CO2排放水平往往较低;城市...
关键词:
城市CO2排放 驱动力 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有鑫
国际贸易的开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加入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30个省区的贸易、排放等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发达国家通过出口非环境密集型商品、进口环境密集型商品将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排放跨境转移;2008年我国净出口内涵排放量为11.875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4.84%,我国通过国际贸易成为CO2净出口国;"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一省平均对外依存度高于20%就有极大可能沦为"污染避难所"。
关键词:
国际贸易 CO2排放 “污染避难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关键词:
CO_2排放量 联立方程组模型 经济增长
[期刊] 预测
[作者]
尤建新 陈震 张玲红 马军杰
综合国内外文献,本文通过运用SML指数对我国1998~2009年省域连续性CO2排放绩效进行测算,进而对其区域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CO2排放绩效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主要是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影响因素方面,R&D人员、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CO2排放绩效呈显著的正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负效应显著,R&D强度影响不显著,存在间接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
关键词:
CO2排放网格数据 城市 特征分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唐杰英
文章利用修正的净出口消费指数检验"污染天堂假说"发现,我国没有成为污染产业的"天堂";尽管我国的产业转移是双向的,但工业集聚的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构建CO2排放影响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贸易开放程度对CO2排放有负向影响,提高贸易开放程度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和参与程度对CO2排放均有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或参与程度的提高会增加我国的CO2排放压力。最后指出限制贸易或外商直接投资不能有效降低我国工业的CO2排放,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通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降低排放密度来控制CO2的排放规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贵景 常克亮 陈慧琴 施智杰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_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