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3)
2023(15618)
2022(13660)
2021(12474)
2020(10531)
2019(24216)
2018(23893)
2017(46204)
2016(24723)
2015(27734)
2014(27519)
2013(27098)
2012(24666)
2011(22289)
2010(22126)
2009(20273)
2008(19216)
2007(16444)
2006(14524)
2005(12498)
作者
(70352)
(58725)
(58167)
(55509)
(37417)
(28143)
(26454)
(23150)
(22512)
(20707)
(20081)
(19869)
(18592)
(18339)
(18238)
(17716)
(17451)
(17085)
(16845)
(16817)
(14399)
(14369)
(14031)
(13491)
(13232)
(13068)
(12853)
(12594)
(11818)
(11339)
学科
(118116)
经济(118010)
管理(74094)
(65817)
(54954)
企业(54954)
方法(50360)
数学(44293)
数学方法(43751)
地方(26734)
(26649)
中国(25571)
(24800)
(24723)
业经(23714)
环境(22070)
农业(18055)
(17177)
(16617)
贸易(16610)
理论(16487)
(16443)
(16380)
(16004)
(15819)
财务(15749)
财务管理(15719)
地方经济(15678)
技术(15577)
企业财务(14937)
机构
大学(351975)
学院(351741)
(149003)
经济(146091)
管理(142291)
理学(124362)
理学院(123031)
管理学(120876)
管理学院(120259)
研究(117186)
中国(84933)
(73675)
科学(72397)
(63564)
(57405)
(53095)
中心(52986)
研究所(52810)
(52614)
财经(52299)
业大(52035)
(47607)
经济学(45572)
(45545)
北京(45381)
师范(45125)
(43150)
农业(40908)
经济学院(40867)
(40221)
基金
项目(248379)
科学(196443)
基金(181679)
研究(180362)
(157743)
国家(156514)
科学基金(135867)
社会(115818)
社会科(109850)
社会科学(109819)
(97002)
基金项目(96993)
自然(88655)
自然科(86505)
自然科学(86486)
自然科学基金(84906)
教育(82063)
(80694)
资助(74702)
编号(72531)
成果(56484)
重点(55453)
(54669)
(53331)
(51185)
课题(49095)
国家社会(47844)
创新(47822)
科研(47502)
教育部(47093)
期刊
(162475)
经济(162475)
研究(101098)
中国(59371)
学报(53501)
管理(52122)
科学(50100)
(47811)
(46093)
大学(40975)
学学(38963)
教育(32648)
农业(32300)
技术(32018)
经济研究(26407)
财经(25719)
业经(25635)
(25531)
金融(25531)
(22023)
问题(20737)
技术经济(18692)
资源(17672)
图书(16912)
科技(16598)
理论(16422)
统计(16416)
(15981)
现代(15743)
商业(15495)
共检索到500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克亮  孟祥瑞  杨宝臣  程云鹤  
长期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模式给中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衡量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度的指标,生态效率可以体现某个经济单元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排放(环境压力)的一种能力,反映了经济增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文选择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煤炭消费量、工业COD排放量以及工业SO2排放量作为环境压力代表性指标纳入DEA分析框架之中,实证测算2006-201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5类工业生态效率(IEE)指标值,并考察IEE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收敛分析方法检验IEE的收敛性,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章恒全  陈卓然  张陈俊  
借助LMDI分解技术和Tapio脱钩模型,研究2000—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工业水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和脱钩努力程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水环境压力呈现出从弱脱钩到强脱钩的良好态势,各地区的脱钩系数、脱钩状态存在时空差异;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脱钩努力程度不同,其中,重庆做出的脱钩努力最大,江西做出的脱钩努力最小;从各脱钩努力指标来看,节水技术的脱钩努力程度显著提高,排污系数的脱钩努力指标先上升后下降且一直处于低效状态,产业结构的脱钩努力状态由无效转为低效,人口规模一直未作出脱钩努力。因此,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做到节水增流与控源减污双管齐下,产业优化与人口控制协调配合,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庆民  吴秀琳  
用融合径向与非径向距离函数特征的EBM方法测度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借助效率核密度图和技术分解分析效率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继而利用泰尔熵量化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并将其分解结果运用于地区差异的成因识别中。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环境效率普遍偏低,在经历短暂的上升期后,近年来持续走低,规模效率下降是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差距仍为驱动总体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上游区域内差距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爱军  邓微微  
以《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的工业行业产值为数据源,采用比值对比分析法和结构相似度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优势工业行业和工业结构相似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且重化工业发展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差异较为显著,同构性现象不明显;各省(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政策,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黄艳  任毅  蒲坤明  
运用能源强度、离散系数、莫兰指数综合测度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建立面板托宾模型探索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从下游至上游存在梯度差异,空间差异由趋异向趋同转变,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比重、政府影响力(财政支出比重)、电力消费比例、研发投入力度呈正相关,与能源消费比例、煤炭消费比例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不明确。提高工业能源效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提高研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协调发展度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省市看,耦合度除上海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类型主要处于磨合阶段和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除上海和云南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也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中度协调类;(2)从各区域看,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中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3)从区域整体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都波动上升,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生态环境响应和压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明玉  袁宝龙  
基于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网络SBM-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阶段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不高,不同区域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这对设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形式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高,进而打造我国绿色经济支撑带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建民  仇定三  蒋倩颖  张敏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11省市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动静分析;并结合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模型分析影响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别显著;技术进步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高的贡献率高,提升潜力大;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等因素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则具有抑制作用。最后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发展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成  吴传清  
测度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把脉二者协同效应,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在全国视野下,基于2011~2017年省级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运用熵权法-Topsis评价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V"型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小;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工业绿色转型效率与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协同系数普遍较低,且呈加剧趋势,主要原因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工业绿色转型。建议地方政府提高对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着力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工业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特别要加大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推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农业和工业生态化发展,普及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安全治理体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智君1,2,张雅晴1  
以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绿色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997-2015年虽然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工业绿色生产率均呈提升态势,但仅有2014-2015年的上海、2015年的江苏是有效率省份,且省市之间效率差距不断拉大;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低、中、高3种环境规制强度地区中,只有中等环境规制强度地区能够通过环境规制显著提升工业绿色生产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兴莲   胡伟辉   毛小明  
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耦合协调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0—2022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全域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总体平稳上升,环境保护水平先降后稳。长江各区域耦合协调度稳定提升,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游地区>全域>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空间分布为“中间低两翼高,北部高南部低”,呈现“江浙”保持引领、“沪渝”相对缓慢、“湘鄂”稳步提升、“赣皖”逐步发力、“云贵川”发展放缓的格局。各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各有差异,地区不对称性明显。因此建议:构建系统融合发展机制,坚持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推动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熙悦  孙芳城  王怀祖  
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综合效率的提升需要系统性地考虑生产与治理两个阶段的影响。利用网络SBM-Malmquist模型,分别评价了2010—2015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生产用水效率、废水治理效率及两阶段综合绿色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生产用水阶段的效率高于废水治理阶段的效率,两阶段综合绿色效率增长较好,其增长主要由生产用水阶段的技术进步所主导,在废水治理阶段的管理效率与技术进步水平还需要加强。长江上游及长江下游地区的生产用水效率增长相对较大,但上游地区废水治理效率增长相对不足,长江中游地区的情况则与长江上游地区相反。研究有利于更加系统性地评价与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邓明亮  仇文琦  韩慧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问题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工业集聚水平,工业竞争力,工业梯度、同构和转移,工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研究空间尺度侧重于沿线重点省市工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单指标比较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统计分析方法、结构方程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未来应该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和研究空间尺度,同时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集成创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白露珍  邱玉莲  
文章以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解,并对其时空分异和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地区差异,且上中下游对比情况存在时期分异,2012—2013年呈"东高西低V型"分布,2014—2015年呈"西高西低V型"分布,2016—2017年呈"西高东低阶梯"分布;纯技术效率呈东高西低的"V"型分布,规模效率则从西到东依次递减;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上升趋势,但各时期变化源泉不同,且存在地区差异。因此,要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不仅应适当加大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还应重视提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各省市需因地制宜制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大来  赵娜  李青松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2011—2018年11个省份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未能达到DEA有效状态;分区域看,下游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分省域看,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湖南、四川表现较为理想,而其他省份则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空演化的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较高的省份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企业规模、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市场化程度、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却表现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