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7)
- 2023(12992)
- 2022(10935)
- 2021(10277)
- 2020(8398)
- 2019(19180)
- 2018(18975)
- 2017(35773)
- 2016(19405)
- 2015(21783)
- 2014(21270)
- 2013(20435)
- 2012(18258)
- 2011(16033)
- 2010(15482)
- 2009(13619)
- 2008(12780)
- 2007(10893)
- 2006(8902)
- 2005(7291)
- 学科
- 济(71841)
- 经济(71770)
- 管理(52811)
- 业(49776)
- 企(41220)
- 企业(41220)
- 方法(33844)
- 数学(29782)
- 数学方法(29296)
- 农(21206)
- 财(19235)
- 中国(18105)
- 业经(17164)
- 地方(17048)
- 农业(14499)
- 学(14134)
- 务(12999)
- 财务(12954)
- 财务管理(12918)
- 理论(12700)
- 企业财务(12148)
- 贸(12058)
- 贸易(12050)
- 制(12007)
- 环境(11903)
- 易(11617)
- 和(11547)
- 技术(11488)
- 划(9818)
- 银(9347)
- 机构
- 学院(252030)
- 大学(247531)
- 管理(98898)
- 济(94800)
- 经济(92632)
- 理学(86136)
- 理学院(85163)
- 管理学(83542)
- 管理学院(83053)
- 研究(75953)
- 中国(57110)
- 京(50544)
- 科学(48137)
- 财(44156)
- 江(38032)
- 中心(37819)
- 农(36927)
- 业大(36858)
- 财经(35755)
- 范(35435)
- 所(35378)
- 师范(35107)
- 州(32506)
- 经(32445)
- 研究所(32407)
- 北京(30347)
- 院(29289)
- 经济学(28739)
- 农业(28639)
- 技术(28277)
- 基金
- 项目(181351)
- 科学(143690)
- 研究(135954)
- 基金(129805)
- 家(112219)
- 国家(111204)
- 科学基金(97028)
- 社会(85342)
- 社会科(80668)
- 社会科学(80646)
- 省(73718)
- 基金项目(69897)
- 教育(63915)
- 自然(62682)
- 自然科(61186)
- 自然科学(61175)
- 划(61117)
- 自然科学基金(59994)
- 编号(57031)
- 资助(51154)
- 成果(44214)
- 重点(41259)
- 发(39776)
- 部(39322)
- 课题(38994)
- 创(38644)
- 创新(35927)
- 科研(35079)
- 国家社会(34735)
- 项目编号(34599)
- 期刊
- 济(100055)
- 经济(100055)
- 研究(67424)
- 中国(46508)
- 财(36464)
- 学报(35938)
- 管理(34567)
- 科学(34073)
- 农(32257)
- 教育(32119)
- 大学(28322)
- 学学(26452)
- 技术(25497)
- 农业(22232)
- 业经(18620)
- 融(18010)
- 金融(18010)
- 财经(16288)
- 经济研究(14934)
- 经(13977)
- 问题(13506)
- 资源(13427)
- 图书(13082)
- 财会(12752)
- 版(12427)
- 业(12209)
- 技术经济(11839)
- 科技(11612)
- 理论(11008)
- 商业(10939)
共检索到353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赵志远
传统聚落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传统中华农耕文化的特质,具有重要的保护与传承价值。文章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古徽州传统聚落的总体特征与价值,对古徽州传统聚落进行多维度价值认知。基于特征认知和经典文献为依据,运用Delphi、AHP等方法构建古徽州传统聚落多维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建筑遗产价值、民俗文化价值、传统生产方式延续价值、人居环境价值四个维度架构指标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域内93个传统聚落展开多维度价值评价,继而进行类型划分。针对性提出传统聚落"因地制宜"的保护发展策略,探索不同类型传统聚落的活化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叶家珏 刘瀚 张俊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网络状和枝状发展特征,规模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与等级性,形态上趋于均衡分布。在内部空间序列上,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街巷空间、水口空间、滨水空间的组织规律,发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深受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结构、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宗族观念等影响。最后,基于特征认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自然环境、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强 王爱 储金龙 黄超伟 余浩然 Chan EME
[目的]全面评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及阶段性特征,是有效引导农旅融合、农民创收和农居焕新的重要路径。[方法]以古徽州四批次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EVM法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可视化模拟,全面探讨不同视角、不同方向下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结果]基于非参数空间统计方法,既能较好地刻画旅游竞争力整体分布的规律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又能优化样点数据的评估误差。[结论]总体上看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旅游市场环境、相关配套设施、文化物质环境较好;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呈现出圈层化的分布格局,北部以徽州区为主、南部以婺源东部地区为主的两大核心区已然形成;各侧视图的空间形态以及典型方向的剖切线,均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的空间梯度分布态势,同时也表现出空间上的跳跃和突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鹄
传统聚落作为一种有形的建筑实体,是历史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见证。从文化层面上看,应当保护和尊重;从居住现状的层面上看,更需要加以更新和发展。通过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所面临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的适宜性保护与更新等相关策略,旨在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传统聚落 保护 更新 适宜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阳兵 刘亚香 罗光杰
在微观尺度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化,有助于深入理解聚落演化的多样性。论文选择位于贵州高原面上的典型喀斯特乡村聚落,以长时间序列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实地农户调查,在聚落斑块尺度上探讨聚落的多元空间演化模式。结果发现,研究区聚落总体呈"外密中疏"的空间特征,且这一空间格局从1963年到2015年不断强化。聚落演化类型可划分为逐渐废弃空心化型、旧衰建新型、自然衰落型、内部改造型、基本不变型和扩展型;从1963年到2015年,研究区聚落景观经历了以新旧混杂型为主、以老旧型为主、以新旧混杂型和新房屋为
关键词:
峰丛洼地 乡村聚落 多元路径 后寨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帅强 贺建丹 邓运员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山丘区、多民族大聚居地,系统收集传统聚落的数据资料,并结合适量野外补充调查,建立可表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概念与构成。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构建了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及其数据库,并对其图谱数据进行了管理与表达。在此基础上,以大湘西地区为例,从民族基因的角度,分析了其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的民族性传统聚落隐含了多次迁徙后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内涵,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拥有聚落空间本身应具有的景观特征和所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帅强 贺建丹 邓运员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山丘区、多民族大聚居地,系统收集传统聚落的数据资料,并结合适量野外补充调查,建立可表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概念与构成。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构建了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及其数据库,并对其图谱数据进行了管理与表达。在此基础上,以大湘西地区为例,从民族基因的角度,分析了其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的民族性传统聚落隐含了多次迁徙后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内涵,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拥有聚落空间本身应具有的景观特征和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外,还往往与周围其他聚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信息联系;(2)通过建立景观基因符号特征,对于区域分异的划分有着重要参考作用;(3)在区域尺度上,将文化基因与自然环境结合,揭示这些基因符号的格局特征,有助于分析其地域差异及其原因,这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建筑学的分析有了区别;(4)研究工作解决了如何依托已有GIS平台构建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并分析其特征的实践问题,这对今后全面开展区域尺度的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双权 马玉凤 郭仰山 杜军 王德甫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关键词:
古聚落 分布特征 河湖变迁 郑州地区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马振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中约有1.5万件教育考试类文献,具有保存完整、以应试为导向的特点,主要为书院教育类文献和科举应试类文献。徽州文书中教育考试类文献是封建教育体系之下书院教育与科举应试的产物,鲜活地体现了当时基层教育的状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鑫 贾绿媛 林箐
以快速城市化前杭嘉湖丘陵山地区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古籍、舆图与田野调查等途径,从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两方面分析聚落景观成因,将之划分为圩?型聚落、畈田型聚落,从区域尺度、片区尺度与村镇尺度总结各类型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特点,并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水利建设、交通条件、文化传统对聚落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为三角洲丘陵山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研究及现代聚落景观的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慧 胡最 王帆 易臻照
"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经济战略给传统聚落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得其景观特征识别、价值特征挖掘与保护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信息链可以理解为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不同景观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线状空间结构,文章从功能属性、形态结构、要素分布和等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其次,结合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句法等方法构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定量识别方法。最后,文章以湖南省衡山县萱洲古镇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萱洲古镇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传统商贸型,在形态结构上属于条状型结构,过江码头巷—下河街是萱洲古镇主要的景观信息廊道,整体格局受到地形、河流、宗教思想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印朗川 李伯华 刘沛林 宁东阁
“景观基因胞”概念原指传统城镇景观的基本单元,是对有机体细胞的类比,所有聚落建筑、构筑物其实都可以看成形态、功能不一的细胞单元,它们共同协作构成聚落文化景观有机整体。文章延续这一概念,并继续与生物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类比。研究认为,景观基因胞具有如下生物学特征:代谢活动;增殖与凋亡;遗传与变异。其中,代谢活动包括空间代谢、物质代谢与功能代谢,遗传方式包括胞扩散、胞变异与胞恒定三种方式。最后,文章选取湘东北及湘东南三个传统聚落——张谷英村、中田村以及上甘棠村,对景观基因胞生物学特征的表达方式进行案例诠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鑫 郭巍 林箐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