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27)
- 2023(16062)
- 2022(13944)
- 2021(13115)
- 2020(11146)
- 2019(25449)
- 2018(25210)
- 2017(48109)
- 2016(26158)
- 2015(29563)
- 2014(28821)
- 2013(27645)
- 2012(24960)
- 2011(22305)
- 2010(22090)
- 2009(19854)
- 2008(19243)
- 2007(16650)
- 2006(14139)
- 2005(11799)
- 学科
- 济(97157)
- 经济(97058)
- 管理(79063)
- 业(73342)
- 企(63709)
- 企业(63709)
- 方法(47778)
- 数学(41152)
- 数学方法(40492)
- 中国(25612)
- 财(25177)
- 农(24769)
- 业经(23167)
- 技术(21604)
- 学(20960)
- 地方(19407)
- 理论(19026)
- 农业(16862)
- 务(16696)
- 财务(16618)
- 财务管理(16584)
- 和(16305)
- 制(16216)
- 贸(16216)
- 贸易(16206)
- 易(15718)
- 企业财务(15684)
- 环境(15181)
- 划(14553)
- 教育(14423)
- 机构
- 大学(354417)
- 学院(351565)
- 管理(144051)
- 济(133930)
- 经济(130944)
- 理学(125950)
- 理学院(124628)
- 管理学(122157)
- 管理学院(121525)
- 研究(109685)
- 中国(80030)
- 京(74219)
- 科学(69433)
- 财(60822)
- 业大(52833)
- 所(52511)
- 农(52066)
- 中心(50879)
- 江(50035)
- 财经(49354)
- 研究所(48209)
- 范(47954)
- 师范(47519)
- 北京(46152)
- 经(45001)
- 州(41080)
- 院(40825)
- 农业(40622)
- 经济学(39315)
- 技术(38212)
- 基金
- 项目(250170)
- 科学(197568)
- 研究(184809)
- 基金(180129)
- 家(155877)
- 国家(154547)
- 科学基金(134734)
- 社会(115351)
- 社会科(109318)
- 社会科学(109291)
- 省(99722)
- 基金项目(96335)
- 自然(88054)
- 教育(87043)
- 自然科(86097)
- 自然科学(86077)
- 自然科学基金(84508)
- 划(83011)
- 编号(76129)
- 资助(73256)
- 成果(60944)
- 重点(55547)
- 创(55346)
- 部(54628)
- 发(52474)
- 课题(52323)
- 创新(51006)
- 科研(47858)
- 大学(47657)
- 项目编号(47638)
- 期刊
- 济(137879)
- 经济(137879)
- 研究(98843)
- 中国(67527)
- 学报(53898)
- 管理(53053)
- 科学(49512)
- 教育(48357)
- 财(46964)
- 农(45038)
- 大学(42143)
- 学学(38699)
- 技术(33911)
- 农业(32007)
- 融(24213)
- 金融(24213)
- 业经(23459)
- 财经(22832)
- 图书(22525)
- 经济研究(21932)
- 经(19505)
- 科技(19010)
- 技术经济(17803)
- 问题(17352)
- 业(17251)
- 理论(16509)
- 版(16085)
- 统计(15615)
- 策(15202)
- 实践(15187)
共检索到497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洁
高校系统是一个认知的系统[1],它们的生存依赖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依赖于促进其发展进化的知识创新能力。高校本身不是封闭体系或孤立体系,而是开放体系,它存在着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换的复杂过程[2]。知识创新也并非只是达到限于"高校生存"这个动态平衡状态就中止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知识创新工作经历了技术推动创新——需求拉动创新——综合作用创新——一体化创新——系统集成创新的创新过程[3],高校通过知识创新发挥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
熵值法 高校 知识创新能力 评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江涛 吕建秋 田兴国 孙雄松
结合科技创新自身特征,从科技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3个维度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广东省总体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3个维度发展各异,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略有上升但波动起伏较大。针对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科技投入、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大人才引进力以及推进技术市场培育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科技管理体制 科技创新能力 评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汪本强 陈猛 郑姗姗
针对目前安徽省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从环境、投入、产出、效率和绩效等方面构建区际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熵权法(AHP-EWM)综合评价安徽省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省内区际间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巨大差异,但资源禀赋类似地区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相似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与其分指标排名不匹配,科技创新水平较高地区对周边辐射能力仍较弱,合肥、芜湖、滁州和马鞍山对全省科技创新成果的贡献率最大,基础服务设施是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提出安徽省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与合作交流平台以及科技创新效率综合评价机制,实施"三管齐下"科技创新人才引培战略,以破解科技创新产出成果偏低和区际间发展不平衡难题,从而推动省内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珍远 刘婧 李悦
在经略海洋的战略大背景下,文章针对东海区特殊地理区位,首次试编了东海区三省一市的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各种投入产出系数构建海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评价体系权重,并对海洋产业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出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挖掘海洋产业增长点、建立健全海洋创新技术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海洋产业链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浩 王艳慧
如何评价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突变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随后利用突变评价法,建立了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地区的12所大学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证明突变评价法是一种可行的综合评价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志芳 马晓琳
技术创新是木材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文章从技术创新倾向、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六个维度,构建了木材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09—2016年间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数。研究发现,木材加工业三个亚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这种提高主要源自技术创新倾向、资源投入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
熵值法 木材加工业 技术创新能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新红 李世婷
本文从基本要素驱动能力、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绿色发展驱动能力和经济效益驱动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对中国制造业2009年到2014年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提升,但制造业仍然存在高学历人才缺乏、互联网设施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多渠道吸引人才,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积极建设研发中心,全面施行绿色改造升级。
关键词:
改进熵值法 中国制造业 创新驱动能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新红 李世婷
本文从基本要素驱动能力、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绿色发展驱动能力和经济效益驱动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对中国制造业2009年到2014年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提升,但制造业仍然存在高学历人才缺乏、互联网设施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多渠道吸引人才,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积极建设研发中心,全面施行绿色改造升级。
关键词:
改进熵值法 中国制造业 创新驱动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孔峰 贾宇 贾杰
VIKOR法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折衷方法。本文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VIKOR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4家企业进行了横向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
关键词:
技术创新 VIKOR 综合能力 评价模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郭显光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综合评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综合评价是对被评对象的全面评价,如对某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价、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对某个企业管理水平的评价,对某个企业或地区经济效益的评价等等。 目前国内外建立的评价方法有数百种之多,但大多数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不十分成熟。最主要的和最常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秋霞 高长春
通过构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线性加权法和TOPSIS方法对各网络要素创新水平和总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创意产业集群 创新网络 评价指标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熊国经 熊玲玲 陈小山
[目的/意义]期刊评价指标间多重共线性与指标权重不确定性是学术期刊评价面临的两大难题。基于此,提出一种新的复合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首先以图情类期刊为例构建PLS路径模型得到各指标外部权重,其次通过熵值法的差异系数对PLS路径模型的外部权重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造加权规范矩阵,最后用加权TOPSIS法比较样本期刊与最优解的相对贴近度并进行排序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有效消除了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合理为指标赋权,且对期刊的评价结果是有效的、合理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炳富 刘芳
文章通过修正经典知识溢出模型构建了包括知识存量差距、知识互补能力、知识扩散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社会资本能力等变量在内的创新集群知识转移综合能力模型;并假设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了知识互补能力与创新集群知识转移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知识互补能力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采用混合多属性决策方法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客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创新集群 知识转移 知识互补,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鑫 陶化冶 隋金雪 张岩
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可拓评价方法建立了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综合关联度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将多指标的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所存在的缺点。通过对中国大陆12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新方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 可拓理论 可拓评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牟绍波 黄雷 田敏
增强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已经受到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正确评价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对于增强集群创新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阐释了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内涵,探讨了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技术吸收能力、市场能力、创新文化和社会资本四个维度构建了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期对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