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77)
- 2023(12074)
- 2022(10139)
- 2021(9063)
- 2020(7556)
- 2019(17020)
- 2018(16315)
- 2017(31526)
- 2016(16568)
- 2015(18242)
- 2014(18121)
- 2013(17740)
- 2012(16081)
- 2011(14308)
- 2010(14056)
- 2009(12808)
- 2008(11819)
- 2007(10037)
- 2006(8563)
- 2005(7453)
- 学科
- 济(93280)
- 经济(93220)
- 管理(49217)
- 业(43138)
- 方法(37623)
- 企(34890)
- 企业(34890)
- 数学(34237)
- 数学方法(33802)
- 地方(22318)
- 中国(19084)
- 农(18378)
- 财(18172)
- 业经(16691)
- 学(15027)
- 地方经济(14687)
- 农业(13277)
- 环境(12919)
- 贸(11642)
- 贸易(11634)
- 务(11517)
- 财务(11477)
- 财务管理(11454)
- 和(11227)
- 易(11212)
- 制(10975)
- 企业财务(10855)
- 理论(10027)
- 融(9931)
- 金融(9929)
- 机构
- 学院(233523)
- 大学(232683)
- 济(109198)
- 经济(107361)
- 管理(93683)
- 理学(81838)
- 理学院(80998)
- 管理学(79609)
- 管理学院(79164)
- 研究(77325)
- 中国(57446)
- 京(46751)
- 财(46221)
- 科学(44820)
- 财经(37932)
- 所(36571)
- 中心(36005)
- 经济学(35137)
- 经(34558)
- 研究所(33304)
- 江(32998)
- 农(31854)
- 业大(31724)
- 经济学院(31486)
- 范(29082)
- 师范(28831)
- 院(28756)
- 北京(28444)
- 财经大学(28247)
- 经济管理(26178)
- 基金
- 项目(164784)
- 科学(132380)
- 基金(122223)
- 研究(120500)
- 家(105777)
- 国家(105005)
- 科学基金(92153)
- 社会(80935)
- 社会科(77064)
- 社会科学(77044)
- 基金项目(64552)
- 省(63887)
- 自然(58169)
- 自然科(56833)
- 自然科学(56823)
- 自然科学基金(55768)
- 教育(55137)
- 划(53185)
- 资助(49334)
- 编号(46917)
- 重点(37301)
- 部(37038)
- 发(36903)
- 成果(35814)
- 国家社会(34837)
- 创(34244)
- 教育部(32354)
- 创新(32189)
- 人文(31832)
- 课题(31806)
- 期刊
- 济(116597)
- 经济(116597)
- 研究(67712)
- 中国(39544)
- 财(36485)
- 管理(34558)
- 学报(31089)
- 科学(30460)
- 农(26850)
- 大学(24885)
- 学学(23881)
- 技术(23291)
- 经济研究(20147)
- 财经(19142)
- 教育(18760)
- 农业(18750)
- 融(17485)
- 金融(17485)
- 业经(16677)
- 经(16607)
- 问题(14922)
- 统计(14423)
- 技术经济(13999)
- 策(12897)
- 决策(11819)
- 资源(11452)
- 贸(10805)
- 商业(10445)
- 理论(10226)
- 世界(10013)
共检索到334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颜双波
文章从经济增长效益度、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三个评价维度,构建福建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九个地级市的2001—2016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值大小排序、聚类分析和三个维度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九地市综合评价值和分维度评价值有小幅度上升,福建经济增长质量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度最大,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次之,经济增长效益度最低;经济增长质量地区间差距有收窄趋势;排序前三位的厦门、福州和泉州与排序后六位的漳州、莆田、龙岩、三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国清
借助丹尼森方法 ,对福建的区域工业增长进行了要素分解与分析。从要素的贡献水平及其变动中得出了一个大体的评价 :即福建工业正处于从依靠增加投入、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增长向依靠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集约式增长转型的加速阶段。为此 ,必须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实行正确的中小企业政策 ,依靠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充分发展非国有经济来实现工业的进一步增长。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丹尼森方法 工业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贾名清 汪阔朋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在当前备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学家的关注。从经济结构、经济波动、经济效率、城乡收入差距、资源利用几个方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工具,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2005年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列第一位,其经济结构优良、科技投入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能源利用效率高,经济增长方式正朝着集约化形式发展。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东部地区 经济增长质量 信息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柱 李从欣
文章依据中国1986~2008年数据,运用熵值法构建一个综合环境指标,在考虑财政分权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和样本期有关,尤其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比较大;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可以降低污染程度,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分析结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熵值法 经济增长 环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潘闽 张自然
本文选取18个环境质量指标,分析2003—2016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板块的区域环境质量分化、区域经济分化和纳入环境因素的区域经济分化情况,并使用1990—2016年数据检验环境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跃 卜曲 彭春香
本文以2007-2011年间我国30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方法检验,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体现出明显的"核心-外围"的区域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汉云
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与金融机构数量的扩张,而金融发展涉及的是金融质量的提高,因此,金融发展的质量便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已有的金融和经济增长文献研究大多集中在金融体系的规模,很少涉及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差异的金融中介质量调节。本文运用我国中部、东部、西部部分地区经济和金融中介发展的数据,分析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银行效率评价,提出了对经济增长存在巨大影响的金融中介调节质量的方法。本文的分析表明金融发展质量调节的改善促进了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金融代理的成本,增进金融产品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涂山峰 曹休宁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区域品牌的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企业都有充分的激励去建立和维护区域品牌,从而有效防止"柠檬"市场的出现,利用索洛模型,可以解释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宛瑾 张龙
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因此在明确信息基础设施内涵的基础上,从通信基础、网络基础、用户基础、公共服务基础、科研基础五个方面构建信息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全国各省市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同时利用2005年至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在全国和区域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且区域间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性,表现在东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效应不明显。政府应继续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信息设施建设差距,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
信息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熵值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宇文 谭凤连 谌岚 李亚诚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为线性关系,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对外开放扩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规模增大以及经济转型可以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和能源消费强度扩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宇文 谭凤连 谌岚 李亚诚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为线性关系,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对外开放扩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规模增大以及经济转型可以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和能源消费强度扩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莉 黄汉民 郭苏文
文章以中国31个省市1994-2012年的经济增长和制度质量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检验了制度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度质量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经济增长差异也会致使区域间的制度环境不同。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市场化发展,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产权关系,提高政府效率,使经济增长和制度环境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这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元三 李惠娟
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省内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却日渐突出,这种现象在发达东南沿海发达省份也同样存在。文章以江苏省为例,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里,苏北、苏中对苏南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苏北对苏南的促进作用大于苏南对苏北的带动作用,苏南、苏中对苏北有带动作用,但是作用不甚显著,苏南对苏中的带动作用与苏北对苏中的促进也不甚显著。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带动作用,都有滞后期。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 经济增长 相关性 江苏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冉茂盛 陈夏
本文基于技术效率的视角对能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区技术效率水平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契合,但从技术效率的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各地区技术效率呈显著的收敛趋势。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煤炭消费比重、能源消费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关键词:
随机前沿模型 技术效率 实证检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星匀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协调以及多极化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每一个区域发展阶段都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