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86)
- 2023(17922)
- 2022(15389)
- 2021(14519)
- 2020(12288)
- 2019(28956)
- 2018(28857)
- 2017(56219)
- 2016(30688)
- 2015(34648)
- 2014(34846)
- 2013(34330)
- 2012(31609)
- 2011(28377)
- 2010(28481)
- 2009(26146)
- 2008(25606)
- 2007(22614)
- 2006(19403)
- 2005(16827)
- 学科
- 济(124621)
- 经济(124492)
- 管理(86257)
- 业(81937)
- 企(67888)
- 企业(67888)
- 方法(60748)
- 数学(53544)
- 数学方法(52700)
- 农(33292)
- 中国(32073)
- 财(30808)
- 学(27277)
- 地方(26656)
- 业经(26492)
- 农业(22106)
- 贸(21582)
- 贸易(21572)
- 制(21546)
- 理论(21241)
- 易(20856)
- 务(19981)
- 财务(19888)
- 财务管理(19842)
- 和(19152)
- 企业财务(18710)
- 环境(18598)
- 技术(18219)
- 银(16927)
- 银行(16868)
- 机构
- 大学(434802)
- 学院(434260)
- 管理(171402)
- 济(168523)
- 经济(164604)
- 理学(149447)
- 理学院(147715)
- 管理学(144662)
- 管理学院(143887)
- 研究(141065)
- 中国(103784)
- 京(93794)
- 科学(91017)
- 财(75475)
- 农(71902)
- 所(70952)
- 业大(67576)
- 中心(65249)
- 研究所(65050)
- 江(63110)
- 财经(61346)
- 北京(59100)
- 范(58003)
- 师范(57416)
- 农业(56613)
- 经(55667)
- 院(51766)
- 州(51246)
- 经济学(50455)
- 技术(46804)
- 基金
- 项目(300789)
- 科学(235517)
- 基金(216982)
- 研究(215887)
- 家(189463)
- 国家(187922)
- 科学基金(161703)
- 社会(133791)
- 社会科(126735)
- 社会科学(126699)
- 省(118374)
- 基金项目(115777)
- 自然(107819)
- 自然科(105306)
- 自然科学(105280)
- 自然科学基金(103340)
- 教育(100588)
- 划(99723)
- 资助(90504)
- 编号(88744)
- 成果(71016)
- 重点(67285)
- 部(65411)
- 发(63479)
- 创(61662)
- 课题(61187)
- 科研(58039)
- 创新(57591)
- 大学(55976)
- 教育部(55793)
- 期刊
- 济(178152)
- 经济(178152)
- 研究(121055)
- 中国(77133)
- 学报(70753)
- 科学(64399)
- 农(63697)
- 管理(59980)
- 财(58404)
- 大学(53236)
- 学学(49970)
- 教育(47482)
- 农业(43833)
- 技术(40023)
- 融(31939)
- 金融(31939)
- 业经(30138)
- 财经(28861)
- 经济研究(28475)
- 问题(24988)
- 经(24624)
- 图书(23067)
- 业(22933)
- 技术经济(21517)
- 统计(21481)
- 版(21051)
- 科技(20415)
- 资源(20115)
- 理论(20052)
- 策(19535)
共检索到614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关键词:
多中心 点模式 空间联系 北京都市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晖 袁丰 赵岩
就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出城市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论文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多中心密度函数等方法综合刻画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就业结构化分散、就业中心增长转型、就业异质性集聚与土地混合利用3个方面剖析其就业区位模式特征。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区就业郊区化与多中心化并存,"分散化集聚"的结构性特征显著;(2)就业中心决定着就业空间的整体结构与密度分布,然而城市中心影响力开始减弱而次中心则逐渐增强;(3)就业中心出现增长转型,服务化转向与高技能化趋势明显;(4)就业分布呈现异质性集聚模式且与混合土地利用存在正向关联;(5)城市就业空间格局演变是自组织与他组织2种力量、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2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集聚经济、城市规划、土地市场开发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伟力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子区。微观尺度下,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街角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效应和中心引力,街角的兴趣点分类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优势街角的定位也为识别核心街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北京为例,不同层面的城市兴趣点结构空间分析证实,兴趣点有良好的城市形态表征能力,是探索城市功能结构的聚散规律和空间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祥 王茂军 蔡嘉斌 贺梦晨
采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道为最小行政单元,结合常住人口数据,综合使用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密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2000~2010年空间结构机理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近、远郊区过渡环带形成了"增长圈",并有向北、东、南方向蔓延的趋势;(2)外来人口宏观扩散,局部集聚,形成显著空间集聚性结构,外来人口牵引常住人口重心向东、北部移动;(3)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天安门为中心的20km范围内,密度由中心向外围先增后减,在7km处形成密度峰值;外来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型与常住人口不同,以Clark模型最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晖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颖 扈万泰
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对重庆、香港、上海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重庆都市区一心两圈的宏观结构和多组团、分片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模式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张宁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云蕾 孙铁山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第二产业要明显比第三产业严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就业的郊区化进程及其集聚状况,成为行业间职住分离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振龙 马国强
文章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应用到城市空间格局研究领域,进行南京都市区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总结了1979年以来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变化轨迹,对南京市未来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城市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南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康琪雪 刘蜜蜜
已有文献较多研究了在聚集经济作用下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我们从环境因素中凝练出环境容量因素,确定其既是决定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又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这样,在聚集经济和环境容量的共同作用下,大都市就形成了同时促进节能环保和经济增长的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上述结论:高关联度服务业围绕着市中心或次中心集中布局,知识密集型重工业主要布局在外围区,高关联度重工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布局在近郊区和远郊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关小克 徐艳 王胜涛 郭力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铁山 齐云蕾 刘霄泉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在升级,就业正脱离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就业结构变动剧烈的行业,尤其是在就业结构中比重迅速增加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动也十分突出,表现出就业分布的空间转移和新的空间集聚,从而带来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重组。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地区总体就业增长也比较迅速,形成了新的就业集聚区,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空间转移和集聚具有特定的区位指向,形成了专业化的地域分工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逸群 黄春晓 张京祥
城市研究的基础方法面临转型,传统研究中将社会看作固化的事物进行研究,而忽略其流动的本质属性,在新流动范式理论视角的构建上存在盲区,推动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本次研究选取南京都市区为实证对象,将基于手机信令、共享单车等多源时空数据的流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内部空间研究。研究发现,在城市层面,城市节点间的连接性取代物理距离,成为制约要素流动的关键因素;在社区层面,网络嵌入性不足是"边缘化"社区产生的原因。研究的政策意义是,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应重视对流动要素的管控,通过对约束的解除和优化,增加流动网络的网络密度,提高关键节点接入网络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流动空间秩序。
关键词:
流动空间 人类移动性 时空数据 数据驱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 谷树忠 胡克林
都市出让地价 ,按用途可分为住宅、商业、综合和工业用地出让地价 ,具有较强的空间特征。对其进行空间分析 ,有助于了解各类土地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都市地价空间分析通常采用空间插值法 ,主要包括趋势面法、不规则三角网法、距离倒数法和克里格法。该文主要运用克里格最优内插法 ,分析了北京市商业、住宅、综合和工业出让地价的空间分布格局 ,发现地价空间变异受随机因子影响较小 ,但 4种出让地价具有较强的空间毗邻效应 ,且毗邻效应有效半径在 7 79km~ 47 0 3km之间。这一发现对于引导地产投资及开发项目布局 ,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出让地价 空间变异 空间格局 克里格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