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96)
- 2023(15684)
- 2022(13623)
- 2021(12572)
- 2020(10642)
- 2019(24691)
- 2018(24350)
- 2017(46825)
- 2016(24911)
- 2015(27960)
- 2014(27718)
- 2013(27397)
- 2012(24993)
- 2011(22652)
- 2010(22491)
- 2009(20581)
- 2008(19740)
- 2007(16959)
- 2006(14895)
- 2005(12724)
- 学科
- 济(117902)
- 经济(117795)
- 管理(73405)
- 业(65126)
- 企(53643)
- 企业(53643)
- 方法(49189)
- 数学(43199)
- 数学方法(42629)
- 农(27271)
- 地方(26671)
- 中国(26009)
- 学(25104)
- 财(23960)
- 业经(23336)
- 环境(19954)
- 农业(18809)
- 和(17827)
- 理论(16784)
- 贸(16613)
- 贸易(16604)
- 制(16408)
- 易(16011)
- 地方经济(15574)
- 务(15231)
- 财务(15156)
- 划(15130)
- 财务管理(15124)
- 技术(15011)
- 企业财务(14347)
- 机构
- 大学(353816)
- 学院(353463)
- 济(146481)
- 经济(143464)
- 管理(141981)
- 理学(123688)
- 理学院(122311)
- 管理学(120095)
- 管理学院(119461)
- 研究(118887)
- 中国(86590)
- 京(74719)
- 科学(74493)
- 财(63608)
- 所(58984)
- 农(54287)
- 研究所(54191)
- 江(53955)
- 中心(53731)
- 业大(52693)
- 财经(51883)
- 经(47162)
- 范(46564)
- 北京(46329)
- 师范(46128)
- 经济学(44318)
- 院(43763)
- 农业(42255)
- 州(41028)
- 经济学院(39708)
- 基金
- 项目(249060)
- 科学(196025)
- 基金(181216)
- 研究(180601)
- 家(157911)
- 国家(156667)
- 科学基金(135204)
- 社会(114511)
- 社会科(108536)
- 社会科学(108506)
- 省(97284)
- 基金项目(96607)
- 自然(88613)
- 自然科(86363)
- 自然科学(86340)
- 自然科学基金(84754)
- 教育(82231)
- 划(81219)
- 资助(74563)
- 编号(73224)
- 成果(57372)
- 重点(55795)
- 部(54651)
- 发(53503)
- 创(51050)
- 课题(49528)
- 创新(47721)
- 科研(47625)
- 国家社会(47196)
- 教育部(46796)
- 期刊
- 济(161087)
- 经济(161087)
- 研究(100889)
- 中国(62414)
- 学报(55596)
- 管理(51748)
- 科学(51193)
- 农(47860)
- 财(47812)
- 大学(41898)
- 学学(39609)
- 教育(34077)
- 农业(33507)
- 技术(32016)
- 经济研究(25815)
- 融(25789)
- 金融(25789)
- 业经(25414)
- 财经(25167)
- 经(21535)
- 问题(20437)
- 资源(19181)
- 图书(18707)
- 技术经济(18379)
- 业(16914)
- 科技(16637)
- 理论(16480)
- 统计(16099)
- 现代(15707)
- 版(15639)
共检索到507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红光 陈敏 唐志鹏
建立基于水污染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模型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核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6~2015年的灰水足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横向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总灰水足迹基本维持不变,且农业灰水足迹始终占最大比重;(2)从灰水足迹负荷指数看,下游省份负荷较高,上中游负荷相对较低;(3)从生态补偿横向支付情况看,上海、江苏、安徽、湖北一直为水资源生态补偿支付地区,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一直为水资源生态受偿区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协奎 王瑶
近年来,水流域生态补偿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地和谐发展,同时还涉及解决上下游区际公平发展的问题和代际公平问题。以区域经济发展公平为视角,生态服务服务价值供给方在剔除自身消费后的生态服务剩余价值理应获得生态补偿。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广西西江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利用水足迹估算出区域自身消费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得出广西西江经济带存在生态价值溢出,并对当地生态补偿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时润哲 李长健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合理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无论是在促进生态保护方面还是在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补偿相关数据,在测算各省市水资源生态补偿综合绩效、水足迹、灰水足迹的基础上,使用双目标决策的序列DEA-SBM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8年间反映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变动呈“W”型波动特征,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偏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偏低的分布格局。城乡消费公平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在绿色化协同水平指标的调节作用下,生产性投入的提升与城乡分配公平的提升均能够提高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因此,从改善资本投入结构、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三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提升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耿涌 戚瑞 张攀
流域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系统的整体性以及资源外部性等特征要求各相关区域应共同承担环境保护。如何衡量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保投入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已成为流域管理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水足迹理论和方法,界定流域水足迹内涵,通过反映流域沿岸各区域水生态服务耗费情况判断分析水生态系统安全状态,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流程及不同情况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从而客观、准确地量化流域生态补偿额度,为管理者正确分析和解决流域各区域间利益冲突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支持。同时本文以碧流河为案例,收集并分析了2002-2006年间碧流河沿岸各行政区水足迹和环保投入情况,理清各区...
关键词:
水足迹 流域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小飞 傅春 陈伏生 杨丽
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效益外部性使得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本应由相关的若干区域共同承担,因此,建立合理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及区域内外共同补偿机制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前沿。通过构建水足迹与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对江西省及11地市水足迹与水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如下:2000~2013年,江西省总生产水足迹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粮食、水产品、猪肉生产所占比重较大,水盈余呈波动下降趋势。11地市生产水足迹与水足迹效率呈上升趋势,除南昌市出现水赤字要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外,其余各市均有水盈余,应获得生态补偿资金。2000~2013年江西省水盈余共需补偿1 805.76亿元,平均每年128....
关键词:
水足迹 生态补偿标准 时空格局 区域尺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钢 吴蓉 王慧敏 黄晶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ESDA)与泰尔熵(Theil)指数,构建流域-区域-省域的跨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框架,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3年截面数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阐明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水足迹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上中下游分显递减、平缓、波动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长江经济带的水足迹强度无明显空间集聚现象。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强度的空间分异性主因源于区域内差异。为促进经济社会空间均衡发展,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议缩小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水足迹强度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建国 刘宁宁
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是优化生态补偿制度、统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方式,其落地实施的关键在于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界定。由此,基于资源环境要素的无界性和流动性特征,本文探索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案。本文参考“自然资源负债”的定义与范畴,建立区域资源环境负担清单,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界定的价值基础。随后,本文考虑资源环境不平等交换因素,提出基于贸易隐含资源环境责任共担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思路。接下来,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技术测算区域间贸易隐含资源环境负担转移量,并选择基于“受益原则”的分配因子分摊各区域资源环境责任,由此界定区际协同的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检验了测算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本文的测算方案能够符合理论要求、满足现实需求且契合政策导向,有助于提高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完善系统性、整体性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奕淇 李国平
本文首先基于科斯定理进行理论分析,构建水足迹视角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通过比较流域上、下游地区的水足迹和实际可用水量,判断生态盈亏状态。然后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下游地区应向上游地区支付16.07亿元的生态补偿额,并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进一步分配,得到下游地区的西安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5.09亿元、6.05亿元,渭南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2.25亿元、2.68亿元。该结果既可弥补生态盈余区域的水资源价值,又充分考虑了生态赤字区域的补偿能力,有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实现生态资源的永久保护,同时也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水足迹 流域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纪新 吕晴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探究该地区水足迹与省市规模15年的时空关联格局,基于脱钩模型和不均衡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20年水足迹与省市规模时空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探究影响区域水资源消耗的因素,并从时空异质性角度展开讨论。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长率逐年降低,且各省市水足迹强度与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相似。(2)2006~2020年间各省市水足迹与经济规模呈现弱脱钩,但已有6/11省市于“十三五”期间达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水资源丰富的省市水足迹与人口规模协调度较好,水足迹与空间规模的发展均衡性与各省市地形地貌有关。(3)省市规模、节水技术、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管理等因素对水足迹高低产生显著影响,水足迹的驱动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影响力随发展阶段和地区变换而改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秋怡 颜凤芹 丁智 汤旭光 姚丽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之一,其生态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开展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十分重要。论文选取多源数据,采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模拟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以及三维生态足迹,而后进一步构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等指标量化生态安全变化,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三维生态足迹的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足迹广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利用水平不高,足迹深度较大且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除外),通过消耗资本存量来满足自然资源需求;在空间上,地类足迹广度呈“西高东低”格局,足迹深度则相反;在地类组分构成上,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各地类占比不平衡,耕地对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的贡献率最大,林地生态可持续性较好。(2)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差异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过度消耗存量资本,生态安全形势严峻。长江中游、成渝双城地区生态环境相对安全,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能存在逐渐失衡的趋势。云贵地区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安全状况较好。(3)驱动力分析表明,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是导致区域生态资本占用增加的重要因素,而科技水平、生态建设在目前阶段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较小。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可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新海 柯善淦
通过计算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之间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建立各省间水资源利用和经济补偿的联动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长江流域各省份水资源超载指数,结合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考虑地区补偿能力,构建水资源生态补偿的量化模型,计算各省份应当支付的生态补偿量。长江流域各省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量高达9.37×1012元,各省生态服务价值也都在3.1×108元以上。整体上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趋势,上中下游生态服务价值比例分比为44%,49%和7%。因此,处于长江流域下游以及中游的地区理论上应当对上中游地区水资源保护以及"生态服务价值外溢...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足迹 长江流域 补偿系数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树华
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监测数据,2007年以来,长江流域每年的废污水排放量均超过300亿吨,2012年达到347.4亿吨,呈持续增长态势。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探索从组织协调、资金投入、产业支撑、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等角度出发,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跨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理顺长江上中下游各省市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 张安录
以“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为依据,分类核算“消费-产出”生态足迹账户,改进生态可持续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1)“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呈波动递减的态势,具有明显的时序和地域差异性;(2)粮食主产区耕地供给、需求和产出水平均较高,而长江下游经济发达或上游欠发达地区相反;(3)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依托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农业发展比较优势,除上海和浙江经济活跃地区不可持续加剧,其余省份生态可持续程度持续向好,但耕地均处于超载利用状态,生态压力较大。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警惕因产量增加带来的可持续假象,注重和防范因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的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婷 王奕淇 李国平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递增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7.72%、8.32%和8.19%,说明陕南三市为保护与建设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做出努力,使当地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逐年递增;根据测得的能值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现陕南三市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扣除自身消费后,还能向社会提供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陕南三市应获得生态补偿;汉中、安康、商洛应获得的补偿标准分别由2011年的11.22亿元、5.67亿元、2.9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4亿元、11.24亿元、5.94亿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婷 王奕淇 李国平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递增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7.72%、8.32%和8.19%,说明陕南三市为保护与建设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做出努力,使当地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逐年递增;根据测得的能值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现陕南三市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扣除自身消费后,还能向社会提供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陕南三市应获得生态补偿;汉中、安康、商洛应获得的补偿标准分别由2011年的11.22亿元、5.67亿元、2.9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4亿元、11.24亿元、5.94亿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