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0)
- 2023(16141)
- 2022(13806)
- 2021(12808)
- 2020(10947)
- 2019(25593)
- 2018(25373)
- 2017(49137)
- 2016(26449)
- 2015(30041)
- 2014(30047)
- 2013(29696)
- 2012(27556)
- 2011(24922)
- 2010(24988)
- 2009(23079)
- 2008(22510)
- 2007(20029)
- 2006(17261)
- 2005(15420)
- 学科
- 济(126582)
- 经济(126462)
- 管理(74750)
- 业(69980)
- 企(57777)
- 企业(57777)
- 方法(54463)
- 数学(48261)
- 数学方法(47512)
- 中国(29789)
- 农(28981)
- 地方(28365)
- 财(26825)
- 学(25026)
- 业经(24684)
- 制(19767)
- 贸(19630)
- 贸易(19616)
- 农业(19463)
- 理论(18951)
- 易(18928)
- 和(17324)
- 务(16928)
- 财务(16861)
- 财务管理(16822)
- 环境(16809)
- 技术(15965)
- 企业财务(15872)
- 地方经济(15767)
- 银(15719)
- 机构
- 学院(381353)
- 大学(380162)
- 济(160213)
- 经济(156800)
- 管理(147472)
- 理学(127545)
- 研究(127055)
- 理学院(126070)
- 管理学(123510)
- 管理学院(122788)
- 中国(94697)
- 京(80033)
- 科学(78987)
- 财(70100)
- 所(63868)
- 农(61927)
- 中心(59286)
- 研究所(58221)
- 江(57326)
- 财经(56631)
- 业大(56572)
- 经(51355)
- 北京(49899)
- 范(49755)
- 经济学(49645)
- 师范(49253)
- 农业(48534)
- 院(45895)
- 州(45803)
- 经济学院(44501)
- 基金
- 项目(257848)
- 科学(203516)
- 基金(187819)
- 研究(184517)
- 家(163969)
- 国家(162654)
- 科学基金(140578)
- 社会(117577)
- 社会科(111437)
- 社会科学(111405)
- 省(101367)
- 基金项目(99465)
- 自然(92795)
- 自然科(90690)
- 自然科学(90665)
- 自然科学基金(89034)
- 教育(86127)
- 划(85295)
- 资助(78078)
- 编号(74024)
- 成果(59131)
- 重点(58078)
- 部(56604)
- 发(55446)
- 创(53316)
- 课题(51288)
- 创新(49837)
- 科研(49723)
- 教育部(48671)
- 国家社会(48555)
- 期刊
- 济(175720)
- 经济(175720)
- 研究(108249)
- 中国(71378)
- 学报(59127)
- 财(55736)
- 科学(54983)
- 农(54642)
- 管理(53951)
- 大学(44879)
- 学学(42487)
- 教育(37465)
- 农业(36817)
- 技术(36212)
- 融(31670)
- 金融(31670)
- 经济研究(28998)
- 财经(28267)
- 业经(27087)
- 经(24418)
- 问题(24012)
- 统计(21419)
- 技术经济(20443)
- 业(20253)
- 策(19415)
- 版(18036)
- 图书(17626)
- 决策(17475)
- 资源(17423)
- 商业(17256)
共检索到557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晨曦 吴克宁 高星 宋文 高翔宇
通过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唐山市各区、县、市及经济开发区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市域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分布不均;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正在形成。文章基于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揭示了唐山市区域空间和交通网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解释了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模式以及地理区位对可达性空间差异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晨曦 吴克宁 高星 宋文 高翔宇
通过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应用和改进潜力模型对唐山市各区、县、市及经济开发区的可达性进行综合测算和空间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市市域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分布不均;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正在形成。文章基于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揭示了唐山市区域空间和交通网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解释了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模式以及地理区位对可达性空间差异的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李宁 乔墩墩 刘梦丽
选取城市间最短旅行时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综合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整体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南北向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优于东西向;局部空间上,高低值空间集聚分块状特征明显,显著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2)经济联系整体呈现"钻石"型立体网络格局且分层态势明显;局部空间上凸显以郑州、商丘、洛阳等核心区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格局;网络结构呈小团体集聚特征,团体内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相对松散。(3)经济联系强度受到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区位及资源流通能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红木 冯长春 张剑锋
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中28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研究我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高速公路网路对我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高速公路网络下,可达性格局为以湖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高速公路网络下,转变为以湖北—河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向北方向拉伸显著;高速公路时空压缩效应显著,城市之间总通行时间距离压缩效应达46.76%;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多中心(西南省份、新疆、华北、河南)向外围递减的阶梯式格局;高速公路网络下我国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均衡度下降。
关键词:
可达性 高速公路 空间格局 城市可达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世杰 李俊峰
高速铁路的开通给沿线城市的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可达性测度以及修正的经济潜力模型,利用GIS对安徽省高铁可达性以及经济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高铁开通后安徽省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淮南、芜湖等地为副中心的"多核心"模式。池州、铜陵两城市可达性上升幅度最大,黄山紧随其后,芜湖、滁州变化最小。高铁开通后,滁州可达性排名下降5名,下降幅度最大,合肥、淮南、黄山最为稳定,其他城市均有小幅变化。(2)可达性的提升对城市经济潜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的外围扩展模式。池州、铜陵经济潜力增长最为显著,黄山位列第3,可达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池州、铜陵、黄山三市的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后,合肥、芜湖经济潜力排名始终位于前二,传统经济中心地位不变。马鞍山排名上升4名,幅度最大,池州、黄山两市处于末端,经济潜力仍然较为薄弱。(3)高铁开通后,时空收敛效应明显,可达性的提升令城市经济潜力增长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关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靖忠 关军
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性要素的支撑,而各要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不尽相同。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建立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与主要支撑要素灰色关联模型,结合本模型的特征,选取了计算程序比较简便的绝对关联度来度量二者的灰色关联关系。以唐山市为典型案例,对唐山工业经济与其资源性支撑要素的灰色关联度进行计算,得出资源性支撑要素对唐山工业经济支撑力度的数量标准,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利用可达性评价模型,计算1984—2004年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带来的可达性变化,并对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可达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湖南公路网络变化过程中,可达性显示以中南部为主的“中心—边缘”同心圈层结构,呈现明显“东北—西南”轴线特征,网络变化使湘西、湘南等边远地区受益巨大,但滞后的特征仍然显著。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变异先减小后增大,到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完成,城市间可达性将逐步实现优化均衡,14个地级市4h通勤圈基本形成,长沙等核心城市2h交流圈的扩展将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
公路网络 可达性 空间格局 区域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蒋晓威 曹卫东 罗健 朱胜清 唐云云
以1996、2004、2010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探讨安徽省公路网络中节点城镇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6-2010年,安徽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总体空间格局变动不大,其值大体以合肥地区为中心向外围呈不规则环状递增,且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交通干道指向性。公路网络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节点城镇可达性,其中第一阶段(1996-2004年)可达性值提升较第二阶段(2004-2010年)更为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与初值有关,第一阶段可达性值变化率空间格局由"徐合高速—合芜宣高速"沿线地区和沿江地区组成的"T型"区域向周围递减,第二阶段呈现出沿新建高速公路地区向四周递减的多极空间格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益迥异,江南地区可达性受益最为显著,其次是淮北、江淮地区;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可达性水平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优化,可达性等值线趋于均匀、平滑,中心城市可达性差异逐渐缩小,可达性分布趋于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缪理玲 方朝阳 潘彦江 高丹 徐健
运用可达性方法定量研究井冈山风景区公路网络空间结构,考虑地形、道路等级、拥挤度等因素对车速的影响,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旅游季节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变化。研究表明:1井冈山风景区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分别呈现"中心—外围"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与"东—西"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可达性空间分布遵循空间距离衰减性、交通指向性、高等级路网指向性等。2旅游季节因素对可达性影响显著,旅游旺季可达性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可达性空间分布也受其影响。3路网结构、景点布局和节点规模是影响可达性分布的重要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达性优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方顺
为合理评估高速公路网的时间价值效益,文章基于单个高速公路项目与路网的差异性比较,利用"前后对比分析"法,通过分析节点筛选、路网构建,建立路径选择、流量时间延误和单位时间价值模型等综合分析手段,提出了路网出行时间价值效益的测算方法,并以广东省新一轮高速公路网规划为实例,验证了该测算方法的有效性。文章提出的基于网络视角的时间价值效益测算方法,充分考虑了路网内路网之间的相互影响,更符合实际中公路网建设成网情况下的运营状况,该方法可为各类公路网营运后评价提供支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恩菊 孙虎 李广文 鲍锋
本文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区内旅游公路网络的平均通达度和相对连通性的分析发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旅游公路交通的平均通达度和相对连通性地区差异较大;旅游公路网络存在支线公路建设滞后、通达深度不够、知名景点的通达度差、各景点间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该区旅游公路交通网络建设的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放华 时新镇 龚蓉
基于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城市经济实力,运用可达性系数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出快速交通对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并利用ESDA法测度了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快速交通使得湖南城市整体可达性大幅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快速交通使边缘城市与中心地区城市可达性的差异缩小,高铁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明显优于非高铁沿线城市,高速公路扩大了高铁可达性的影响范围。快速交通使湖南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强化了长沙的经济中心地位,扩大了东西部城市的经济差异,省际经济联系强度受出省通道便捷性的影响。此外,各市经济联系总量总体上具有层次性,演化上存在非均衡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云 李雪梅
使用1998~2012年间的30个省份数据,由专利指标构成区域知识资本的度量。通过考虑区域间的个体异质性和省域可达性导致的空间自相关,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研究证明:一方面,知识存量对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从一个新的维度分析了可达性提高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加;另外一方面,高速铁路网络影响下各关键节点省份的外部知识存量都出现显著增加,我国知识溢出拓扑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可达性 全要素生产率 高速铁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亚婷 秦耀辰 闫卫阳 潘少奇
以最短时间和可达性系数为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对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断面的河南省公路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公路网络连接的县级城市可达性值以中部及中北部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增高,大致呈不规则环状分布格局;研究期内,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变化不是很大,可达性比较好的县级城市主要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及中北部,可达性较差的县级城市均分布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带,3个时间断面中,新县、台前始终是可达性最差的2个县;随着河南省公路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河南省整体可达性及各县的可达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同阶段可达性的提高幅度又有所不同,1986—1996年各县可达性值减少率高于19...
关键词:
可达性 公路网络 空间格局 河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龚宇 余淼 王璞 武瑞焕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
关键词:
重工业城市 热岛效应 影响因素 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