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8)
- 2023(15096)
- 2022(13207)
- 2021(12299)
- 2020(10081)
- 2019(23394)
- 2018(22969)
- 2017(44329)
- 2016(23962)
- 2015(26568)
- 2014(26404)
- 2013(25775)
- 2012(23367)
- 2011(20829)
- 2010(20448)
- 2009(18355)
- 2008(17398)
- 2007(14711)
- 2006(12593)
- 2005(10472)
- 学科
- 济(95255)
- 经济(95158)
- 管理(68703)
- 业(62300)
- 企(52113)
- 企业(52113)
- 方法(45991)
- 数学(40484)
- 数学方法(39881)
- 中国(25222)
- 农(24216)
- 财(22365)
- 学(20694)
- 业经(20468)
- 地方(20378)
- 环境(17205)
- 农业(16369)
- 理论(16304)
- 贸(15433)
- 贸易(15428)
- 和(15204)
- 易(14933)
- 技术(14885)
- 务(14585)
- 财务(14513)
- 财务管理(14479)
- 划(14077)
- 制(13980)
- 企业财务(13714)
- 教育(12058)
- 机构
- 大学(328949)
- 学院(328216)
- 管理(133951)
- 济(126573)
- 经济(123709)
- 理学(117651)
- 理学院(116341)
- 管理学(114093)
- 管理学院(113517)
- 研究(106114)
- 中国(75436)
- 京(69052)
- 科学(68132)
- 财(55021)
- 所(51289)
- 业大(50477)
- 农(50023)
- 中心(48497)
- 研究所(47485)
- 财经(45579)
- 范(45160)
- 江(44730)
- 师范(44719)
- 北京(42842)
- 经(41640)
- 院(39845)
- 农业(39278)
- 经济学(37499)
- 州(37303)
- 师范大学(36518)
- 基金
- 项目(239765)
- 科学(189298)
- 基金(173835)
- 研究(173788)
- 家(151414)
- 国家(150197)
- 科学基金(130503)
- 社会(109232)
- 社会科(103445)
- 社会科学(103415)
- 省(94353)
- 基金项目(93521)
- 自然(86457)
- 自然科(84472)
- 自然科学(84452)
- 自然科学基金(82850)
- 教育(80440)
- 划(79516)
- 编号(70887)
- 资助(70842)
- 成果(54875)
- 重点(53650)
- 部(52096)
- 发(50941)
- 创(49723)
- 课题(48425)
- 创新(46380)
- 科研(46059)
- 教育部(44766)
- 大学(44619)
- 期刊
- 济(129338)
- 经济(129338)
- 研究(91400)
- 中国(55572)
- 学报(51503)
- 科学(47931)
- 管理(46467)
- 农(43807)
- 财(40551)
- 大学(39354)
- 教育(37871)
- 学学(37132)
- 农业(31084)
- 技术(29868)
- 业经(22236)
- 融(21692)
- 金融(21692)
- 经济研究(20843)
- 财经(20830)
- 问题(18132)
- 经(17721)
- 图书(16490)
- 资源(16389)
- 科技(16371)
- 技术经济(15736)
- 业(15664)
- 理论(15358)
- 版(15003)
- 统计(14300)
- 现代(14284)
共检索到451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鑫 吴丹子 李倞 王向荣
【目的】城市滨河景观视觉质量对城市滨河景观品质和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筛选对城市滨河绿道视觉感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视觉感知量化处理,实现智能化分析滨河景观,是未来滨河景观的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拟人的视觉感知,训练一套用于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并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视觉景观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各项量化的景观特征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二环水系为例,分析视觉感知下的景观特征,总结关于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提升的策略。【结果】(1)训练出的城市滨河绿道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达到了0.93的准确率;(2)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在10项指标(绿视率(GVI)、蓝色视野指数(BVI)、驳岸硬质度(HRI)、滨河建筑密度(RBD)、桥梁可视度(BV)、干扰因素指数(IFI)、滨河自然开阔度(WO)、滨水围护度(WG)、道路宽广度(RWI)、乔灌草比率(RTG))体系中,有5项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作用显著,分别为GVI、WO、BVI、IFI和RTG,其中GVI、WO与视觉感知呈正相关,其余3项呈负相关;(3)北京二环水系绿视率北部高于南部,WO与BVI呈较为均质的状态,IFI整体较低,RTG呈现按河道划分的特征;(4)当提升视觉感知效果时,可重点从影响显著的5项指标出发,根据影响作用的强弱进行权衡。【结论】本文为研究城市滨河景观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测度方法,为人本视角的大规模滨河绿道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更多可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可石 刘轩宇
河流往往是城市形态及其文化的起源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滨河区作为城市景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点改造区域。文章就我国城市滨河区景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为例,探讨以修复生态系统为前提的城市滨河区景观改造,并从游憩系统、土地利用及文脉延续等角度,对我国现代城市中的滨河区景观改造提出建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京婷 吴晓华 汪天瑜 徐斌
【目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杭州上塘河正遭遇活力不足的困境。探讨杭州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特征,可为激活运河城市滨河景观带空间活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上塘河一级缓冲区内的8个样地[城北体育公园(A_1)、东新门广场(A_2)、永丰公园(A_3)、望宸公园(A_4)、水陆院遗址(A_5)、千桃园(A_6)、天都公园(A_7)、西洋桥公园(A_8)]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注记法对上塘河滨河景观带进行了活力特征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和核密度估算法(KDE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从人群维度来看,人群多元化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A_3、A_6、A_1、A_7、A_5、A_2、A_8、A_4,行为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7、A_5、A_2、A_1、A_8、A_3、A_4,主要原因是A_3、A_6水岸空间多元复合,历史文化遗址、景观性设施等吸引人们开展自发性活动。(2)从时间维度来看,人群活动的波动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7、A_2、A_5、A_3、A_1、A_8、A_4,活动时长大于30 min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A_6、A_1、A_8、A_2、A_3、A_7、A_5、A_4。主要原因为A_6、A_1内有滨河夜景、文化活动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延长人群驻留时间。(3)从空间维度来看,活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1、A_3、A_7、A_2、A_5、A_8、A_4,单位时间段的人群聚集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_1、A_2、A_6、A_3、A_5、A_7、A_8、A_4。主要原因是人群空间分布会受到空间边界、空间活动面积、空间围合感、周边用地性质、周边人口密度等多因素影响。【结论】营建复合滨河景观,促进空间多元功能融合,挖掘山水、人文景源,增设景观装置小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营造活力水岸夜景,举办文化互动活动,是提升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的有效措施。图6表2参20
关键词:
游客行为 滨河景观带 空间活力 活力特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晓云 杨晓辉 易娜 张壮 王清莹
在城市体检中构建主客观相互联动的街道绿化景观质量评价机制,对在城市更新中建设高质量街道空间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以昆明市呈贡老城区龙城街道为对象,以绿视率作为主要客观评价指标,以现场问卷调查数据作为主观感知评价指标,构建主客观联动的评价体系,揭示二者间内在规律,并对提升景观质量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绿视率 景观质量 街道空间 感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鹏雁 戴思兰 何燕
北京市通州区京杭运河河段以其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及重要的交通运输和景观观赏作用,使得运河滨河绿地的功能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调查,对通州区滨河段的4大块绿地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等进行了记录和统计。通过分析发现:该地区使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偏少;使用的园林植物绝大多数为乡土植物,对外来种的引种和使用也很少,植物景观较为单调;滨河绿地的不同地块常绿树种占总树种的比例在14.81%~20.00%之间,常绿植物种类偏少,不同地块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的比值在0.81~4.00之间;群落的层次不够丰富,这与地被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关系;滨水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水泥驳岸使得景观生硬无趣。基于这些现状,提出了改造通州区...
关键词:
滨河绿地 京杭运河 树种调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守邦 张诗阳 王向荣
【目的】基于活力影响构建城市滨河绿地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探讨滨河绿地对其自身及周边街区活力的影响,为城市滨河绿地的评价方法及更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构建递阶层次城市滨河绿地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组合赋权,TOPIS法进行数据综合。(2)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评估滨河绿地准则层各维度质量、各指标层单一环境要素对场地和周边街区活力影响。(3)采用交互探测,评估各环境要素评价维度交互作用对场地和周边街区活力影响。【结果】(1)研究构建包含区位环境、河道空间形态、水岸空间形态、生态环境质量、设施服务质量、可达性6个准则层31个指标的城市滨河绿地评价模型。(2)海淀6段典型河段27个研究单元的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单元中,研究单元21最佳,研究单元26最差。河段中,土城沟、南长河评价较好;京密引水渠由于区位环境与可达性不佳,评价居中;永定河引水渠、小月河评价较差,归因于河道空间形态的局限性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3)指标层方面,场地活力与周边街区建筑密度、单元形状指数、外侧道路等级值显著相关,而周边建筑密度、单元文化和休憩设施密度对周边街区活力体现出高解释力。(4)准则层方面,单一维度准则层环境要素对场地活力影响有限,周围街区活力与设施服务质量相关性显著;双因子交互探测均呈现对活力解释的增强作用。区位环境与设施服务质量两者协同对场地活力和周边街区活力都有着最高解释水平。【结论】(1)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一定程度支撑城市滨河绿地系统性评估,并提供优化参考。(2)南长河和土城沟的总体品质较高,京密引水渠昆玉段需通过降低道路等级、增加人行天桥等方式提升滨河绿地可达性,而小月河、永定河引水渠等河段则应通过覆绿、近自然化改造等方式改善现状硬质驳岸,营建多类型亲水场所,并通过塑造多种乡土植物群落以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多样自然风景。(3)总体建议方面,应重视区位环境条件,强调形态、品质与可达性的均衡发展,而在部分维度受限时,则应优先关注设施服务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4)实施策略方面,提升绿地边界形状不规则度,降低绿地与周边街区间的道路等级,是增强滨河绿场地活力的有效途径;而增加滨河绿地内部文化、休憩场所设施类型与密度,增加民众亲水机会,塑造更为开敞体验感受等则是提升周边街道活力的多种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姝 朱灿
基于人体对景观环境的视觉感知反应,可以实现对景观要素与景观空间吸引元素的分析,提出贴近人们预期的设计建议。基于照片问卷调研法与情绪评价方法,调查与分析成都工业学院郫都校区师生在校园景观环境中对景观要素与景观空间感知的愉悦度。结果表明:植物、建筑、道路、水体和设施五类景观要素感知均为正向,分数在3.0~3.5。各景观空间感知以正向为主,分数在3.0~4.0,其中,愉悦度较高的空间多沿湖区与校园重要建筑分布。五类景观要素类型与空间愉悦度呈显著正相关,植物要素相关性最强。师生对自然要素丰富与审美特征较强的空间感知愉悦度较高。校园景观的建设与更新可通过符号介入来改善景观要素具体问题、满足需求以强化景观空间积极体验、生态优化来促进校园景观格局良性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榕 李卫正 王亚炜 王浩
城市绿道作为当今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生态、交通和游憩主体,其承载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加剧以及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从视觉感知入手,基于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机制理论,就南京市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形态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以具有"显性""隐性"和"显—隐性"三性的"生境斑块""自然骨架"和"生态基底"三种景观空间类型为载体,分析玄武湖绿道与要素、形态和格局之间的视觉吸引关系,构建出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解决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吸引形态和吸引格局不显著等问题,为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城市聚居环境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绿道 景观空间 视觉吸引 玄武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凯 刘晓惠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看"和"被看",道路景观设计应汲取城市意象、环境心理和动态视景的相关理论知识,建立"道路一视景"的概念:本文综合考虑整合一体、环境契合、个性鲜明等景观视觉要求,从城市环境意象的构成要素入手,在视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不同地段环境特征的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闫东升 朱战强 黄存忠
广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但观光旅游对城市旅游发展的贡献有所下降。近年来,针对观光旅游资源相对欠缺的现象,广州市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观光旅游资源。作为国内较早开始绿道建设的城市,广州市绿道建设较为完善,大力发展绿道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对提升城市观光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目的地意象对研究旅游者行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旅游者对广州市绿道的景观意象特征,进而探讨广州市绿道建设与旅游开发状况。对广州市绿道旅游者问卷调查获取相关
关键词:
绿道 绿道旅游 景观意象 广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警卫 杨士乐 张莉
为探索环境声音对人们美学感知的作用,通过在城市公园中拍摄的20张照片作为视觉美学评价的媒介,选取五种声音与照片进行配对组合,以大学生为评判者对该组合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纯视觉的美学质量与添加了流水声及鸟鸣声的美学质量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添加了风声、古典音乐和现代轻音乐的美学质量差异不显著;把流水声设置在拥有自然水体,较高植被覆盖率以及较多大树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流水声的美学效应,而把鸟鸣声放置在植被覆盖度较高的环境中能够更多地提升游人的环境美学体验;声音的视觉联想以及该联想与声音所处环境
关键词:
声景观 视觉美学 感知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警卫 杨士乐 张莉
为探索环境声音对人们美学感知的作用,通过在城市公园中拍摄的20张照片作为视觉美学评价的媒介,选取五种声音与照片进行配对组合,以大学生为评判者对该组合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纯视觉的美学质量与添加了流水声及鸟鸣声的美学质量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添加了风声、古典音乐和现代轻音乐的美学质量差异不显著;把流水声设置在拥有自然水体,较高植被覆盖率以及较多大树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流水声的美学效应,而把鸟鸣声放置在植被覆盖度较高的环境中能够更多地提升游人的环境美学体验;声音的视觉联想以及该联想与声音所处环境的吻合程度对于人们的美学感知较为重要;声景观设计的关键在于选择或创建与声音的视觉联想相一致的环境。
关键词:
声景观 视觉美学 感知效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漪南 赵芯 王宇泓 李方正 李雄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乡村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将VR全景图技术应用于景观评价的研究中,进行了新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尝试。利用VR全景图技术对空间、场景高度还原仿真的特点,改进传统的SBE法,以城市青年人群为例,通过观测实验并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原始数据,对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及景观要素偏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改进后的SBE法与SD法构建了乡村景观视觉评价模型,并确定了4个显著影响指标(建筑肌理感、植物种类、道路形态和卫生状况)。其次,根据VR全景图场景中偏好视域截图,进而从截图中归纳提取出9个景观偏好指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这9个景观偏好...
关键词:
VR全景图 乡村景观 视觉评价 视觉偏好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崔健
城市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是城市中具有线性特征的景观类型,其景观的设计建设为游客在城市滨水绿地内的游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由于其自身长度的问题,在设计不合理时往往建造成完整性不足的景观,因此对滨水绿地自行车道景观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并找出其设计建设的合理方法十分重要,也有助于城市滨水区域整体景观的营造设计。近年来,随着自行车产业与自行车运动的兴起,社会对于骑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开始修建自行车道,但是对于城市滨水绿地内的自行车道景观的针对性设计指导理论却相对缺乏,本文将以对骑行者在滨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翁殊斐 朱锦心 苏志尧 袁喆 郜春丽
【目的】评价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质量,揭示其营建规律,为植物造景和景观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4个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单元(100 m2)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单元的景观质量进行评价,探寻2种景观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相关性,并引入聚类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植物景观单元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多度和岭南特色滨水植物景观特征。【结果】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景观美景度值(Y_(SBE))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景观质量值(Y_(AHP))的排序差值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