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34)
- 2023(9137)
- 2022(7855)
- 2021(7395)
- 2020(6538)
- 2019(15392)
- 2018(15329)
- 2017(29676)
- 2016(16065)
- 2015(18368)
- 2014(18430)
- 2013(18173)
- 2012(16683)
- 2011(14825)
- 2010(14395)
- 2009(13196)
- 2008(12995)
- 2007(11400)
- 2006(9228)
- 2005(7818)
- 学科
- 济(66891)
- 经济(66823)
- 管理(45692)
- 业(44650)
- 方法(37306)
- 企(36813)
- 企业(36813)
- 数学(33789)
- 数学方法(33362)
- 财(18234)
- 农(17150)
- 中国(14807)
- 学(13719)
- 业经(12794)
- 贸(12468)
- 贸易(12465)
- 务(12331)
- 财务(12289)
- 财务管理(12258)
- 易(12130)
- 地方(12072)
- 企业财务(11630)
- 农业(11317)
- 制(10519)
- 和(10019)
- 理论(9612)
- 技术(9589)
- 环境(9562)
- 银(8877)
- 银行(8852)
- 机构
- 大学(227782)
- 学院(227597)
- 济(92668)
- 管理(91178)
- 经济(90881)
- 理学(80004)
- 理学院(79187)
- 管理学(77680)
- 管理学院(77267)
- 研究(70713)
- 中国(52643)
- 京(46013)
- 科学(45513)
- 财(41064)
- 农(40046)
- 业大(36716)
- 所(35227)
- 中心(34642)
- 财经(33869)
- 江(32695)
- 研究所(32471)
- 农业(31923)
- 经(30772)
- 经济学(28752)
- 范(27981)
- 北京(27741)
- 师范(27620)
- 经济学院(26294)
- 州(25803)
- 院(25705)
- 基金
- 项目(161003)
- 科学(126943)
- 基金(118341)
- 研究(113557)
- 家(103605)
- 国家(102804)
- 科学基金(88831)
- 社会(71538)
- 社会科(67915)
- 社会科学(67895)
- 省(63701)
- 基金项目(63386)
- 自然(59900)
- 自然科(58537)
- 自然科学(58520)
- 自然科学基金(57453)
- 划(53762)
- 教育(53307)
- 资助(48716)
- 编号(45592)
- 重点(36372)
- 部(35926)
- 成果(35408)
- 发(33976)
- 创(33720)
- 科研(32321)
- 创新(31587)
- 计划(30716)
- 教育部(30713)
- 课题(30559)
共检索到309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范江涛 黄梓荣 许友伟 孙铭帅 晏然 陈作志
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200m等深线以浅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数据,首次将渔场水深(D)与SST的乘积(SSTD)引入作为新的变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筛选与渔场关联度最高的变量,将关联度最高的变量与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ect, CPUE)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模型,对模型理论CPUE与实际CPUE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渔场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CPUE随SST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季节CPUE最高的海域水深不同,春季为160 m,夏季为140 m,秋季为60 m,冬季为140 m; CPUE与SST、D、SSTD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各季节CPUE与SSTD关联度最高且关联度均超过0.5;将SSTD作为变量, CPUE作为表征渔场好坏的指标值,建立环境因子与CPUE的关系模型,模型理论CPUE高值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实际CPUE高值区的分布与理论CPUE高值区分布一致,以上结果 P值均小于0.05,模型预测准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熊丹 李敏 李永振 李玉芳 张魁 陈作志
对采集于中国南海北部近岸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7个采样点共246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进行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 b,cyt b)序列的扩增与分析,获得了长度为684 bP的同源序列。碱基a、t、c、G含量分别为22.7%、28.4%、33.4%、15.5%,共检测到多态位点92个,定义了90个单倍型。其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130~0.9012)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0~0.0053)的特点。两两群体间的Fst分析显示,大部分群体间的Fst值均小于0.05,且差异不显著(P>0.05),样本总体分化指数仅...
关键词:
种群判别 短尾大眼鲷 细胞色素b 南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卢占晖 朱增军 林显鹏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6°00′~34°00′N、120°0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以及从水产市场所采样品,对东海区短尾大眼鲷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尾大眼鲷食物组成以磷虾类为主(IRI=2 802.26),其次依次为鱼类(IRI=701.12)、头足类(IRI=488.25)和长尾类(IRI=474.84),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螯虾、乌贼科、短鳄齿鱼等。短尾大眼鲷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95.06%,最高饱满指数达110.92‰,平均饱满指数18.36‰,表明短尾大眼鲷具有较高的摄食强度。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 食性 东海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禹希 王学锋 陈国宝 吕少梁 曾嘉维
研究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渔场形成过程,并为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2014年南海捕捞信息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运用重心分布、自举法(Bootstrap)和地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分布和时空异质性。结果发现,2009—2014年大眼鲷资源密度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极显著,最高值为2012年的(26.69±7.34) g/(h·kW·nets)。不同年份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均分布在南海北部50~100 m等深线间,资源密度重心年际分布差异不显著,主要集中于调查海域中部。大眼鲷资源密度在70~90 km的尺度范围内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良好的空间结构性(块金系数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鹏 杨吝 谭永光 张旭丰
根据2007年8-9月的海上生产调查数据,对南海北部母子式金线鱼延绳钓渔获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金线鱼、深水金线鱼和长尾大眼鲷为渔获优势种,其相对重要性指标(IR I)分别为7518.10、3446.33和2052.65;渔获平均体长分别为203 mm、129 mm和264 mm;平均体重分别为190 g、57 g和426 g;渔获物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160~240 mm、100~160 mm和230~270 mm;平均上钩率分别为0.96%、0.96%和0.19%;方差分析未显示此3种鱼在早晨、中午和傍晚不同时段的上钩率有显著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冬芳 董丽娜 李永振 卢伟华 李希国 于杰 黄梓荣 艾红 朱文聪 崔科 李娜娜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
关键词:
多齿蛇鲻 种群分析 遗传结构 南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舒黎明 邱永松
综合20世纪60~90年代南海北部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的生物学资料,利用ELEFAN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58.5cm,K=0.30,t0=-0.39。根据生长参数及鱼类栖息环境平均水温用Pauly公式计算得自然死亡系数为0.61。根据各个年代的资料采用长度变换曲线法计算总死亡系数,进一步计算捕捞死亡系数,20世纪8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1.55,是20世纪60年代的近2倍,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与80年代相比又增加了1倍,在目前的开捕规格下,渔业点进一步偏离了最适产量区;若维持当前的开捕规格及捕捞强度不变,会导致...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飞飞 陈芃 陈新军 陈国宝
根据2015年8-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62尾短蛸样本,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短蛸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2467 mm,平均胴长为43.2 mm,优势胴长组为3550 mm,占样本总数的70.9%;样本的体质量范围为9124 g,平均体质量为37.0 g,优势体质量组为1352 g,占样本总数的83.8%。不同海域短蛸的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北部湾海域的样本个体要小于南海北部海域。回归分析表明,短蛸的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0.66
关键词:
短蛸 生物学特性 南海北部陆架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孟磊 陈作志 徐姗楠 张俊 于文明
陆坡是陆架到深海的过渡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特征,能量和物质交换活跃。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生态系统状况,实验根据2015—2016年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6.5)软件构建了由22个功能组组成的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生态通道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总特征。结果显示,南海北部陆坡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为1.00~4.47,海豚占据了最高的生态位。关键度指数(KSI)分析表明,中型浮游动物、鸢乌贼为南海陆坡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能量来源于碎屑的比例为52%。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能量主要分布在6个整合营养级,来源于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转化效率分别为21.26% 和22.39%,系统平均转化效率21.94%。研究表明,南海陆坡海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转化效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贾晓平 林钦
石油污染是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为了掌握该海域海洋鱼类石油污染现状及特点,在近岸6个水域采集了蓝圆(Decapterusmareausi)、金线鱼(Nemipterusvirgatus)、斑(Clupanodompunctatus)和花鲆(Tephrinectessinensis)等4种鱼类样品,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鱼类样品的脂肪烃组分(f1)。其正构烷烃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nC12~nC30)、f1UCN(12.9~35.1mg/kg)、nC16指数(3.27~140)和CPI(0.73~2.61)等特征参数表明,鱼类样品体中的脂肪烃类组分主要来源于石油烃类,而其某些...
关键词:
石油烃指纹 海洋鱼类 南海北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涵 樊成奇 陈莎 周进 周俊芳 陆亚男 马丽艳 田晓清
为探究南海北部表层海水微生物的多样性及部分真菌代谢产物的活性,采取平板涂布稀释的方法对南海北部8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进行分离,基于16S rRNA和ITS序列测定对纯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共分离到162株细菌和43株真菌。其中162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5个纲,15个目,21个科,35个属的61个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门;43株真菌分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5个纲,7个目,7个科,7个属的14个种,曲霉属为优势属。从分离得到的真菌中选取16株真菌进行培养,对其粗提物进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100 μg·mL~(-1)浓度下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抑制率在44% ~ 54%之间;在60 μg·mL~(-1)浓度下对人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在2% ~ 37%之间;在200 μg·mL~(-1)浓度下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ickers两株指示菌未显示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局部地区表层海水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高;对部分真菌的活性测试结果为后续筛选天然产物来源的海洋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静霞 熊合勇 吴俊颉 金方彭 高海涛 赵承远 雷春云 李光华
通过线粒体D-loop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澜沧江上游表村(BC)、叶枝(YZ)、里底(LD)以及乌弄龙(WNL)4个群体,共计77尾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为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相关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921bp的D-loop控制区序列中,共发现变异位点22个,其中单一变异位点8个,简约变异位点14个,定义单倍型21个;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_(d))为0.837~0.942,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516~0.00572;其中,里底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表村群体最低,且各群体呈现出“高H_(d)低π”遗传多样性模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短尾高原鳅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97.91%),2.09%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各群体之间不存在遗传分化(F_(st)=-0.0213,P=0.805);表村和里底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远(0.00567),叶枝和乌弄龙群体遗传距离最近(0.00511);核酸中性检测结果均不显著(Tajima’s D =0.624,P = 0.737;Fu’s Fs= -0.669,P = 0.377),核酸错配未呈“泊松”单峰分布均表明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近期未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综上所述,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圣法 严利平 李长松 胡芬
利用1997-2000年东海北部(29°30′~33°00′N,122°30′~128°00′E)四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选取生物量占总生物量90%的前27种鱼类,运用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法,研究了东海北部鱼类组成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东海北部鱼类组成可分为三个群聚类型,即近海群聚、较深海域群聚和外海群聚。近海群聚的主要种类有凤鲚(Coilia myst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黄鲫(Setipinna taty)等;较深海域群聚的主要种类有鳀(Engraulis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日本鲭(Scomber ...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魏刚 陈永强 黄林
对嘉陵江短尾鮠的繁殖作了研究,主要研究了短尾鮠的生殖群体、繁殖力和胚胎发育。采用LRH-A、HCG加鲢脑垂体催产短尾鮠获得成功,催产适宜水温23~26℃,效应时间10~14h,胚胎发育较快,感官、须等在出膜之前出现。
关键词:
短尾鮠 繁殖力 胚胎发育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吉祥
位于日本南部宫崎县的幸岛是短尾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对幸岛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洗红薯。科学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非人类种群表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对短尾猴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在沙土里种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