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0)
2023(10390)
2022(8817)
2021(8110)
2020(6710)
2019(15053)
2018(14763)
2017(28197)
2016(14835)
2015(16418)
2014(16002)
2013(15305)
2012(13621)
2011(11987)
2010(11336)
2009(9960)
2008(9233)
2007(7583)
2006(6103)
2005(4953)
作者
(38621)
(32339)
(32187)
(30552)
(20118)
(15442)
(14735)
(12793)
(12481)
(11221)
(11000)
(10867)
(10186)
(9972)
(9707)
(9695)
(9613)
(9534)
(9242)
(9164)
(7769)
(7619)
(7591)
(7452)
(7251)
(7125)
(6840)
(6823)
(6355)
(6274)
学科
(63900)
经济(63850)
管理(42494)
(37016)
方法(31394)
(30263)
企业(30263)
数学(28405)
数学方法(27963)
地方(16120)
(14788)
中国(14522)
(13923)
业经(12180)
(11402)
环境(10607)
农业(10131)
(9778)
贸易(9776)
地方经济(9543)
(9419)
(9250)
技术(9047)
(8968)
财务(8931)
财务管理(8907)
理论(8624)
企业财务(8453)
(8406)
(8128)
机构
学院(196871)
大学(195029)
管理(81373)
(80602)
经济(79099)
理学(72041)
理学院(71235)
管理学(69831)
管理学院(69478)
研究(60402)
中国(45017)
(39079)
科学(37783)
(34139)
中心(29801)
业大(28823)
财经(28793)
(27416)
(27320)
(26818)
(26411)
(25920)
师范(25685)
研究所(25383)
经济学(25098)
(23430)
北京(22973)
经济学院(22880)
经济管理(21918)
财经大学(21821)
基金
项目(150490)
科学(122023)
基金(112478)
研究(108994)
(97895)
国家(97202)
科学基金(86233)
社会(72063)
社会科(68691)
社会科学(68674)
基金项目(60500)
(58908)
自然(56349)
自然科(55123)
自然科学(55112)
自然科学基金(54070)
教育(50487)
(49737)
资助(44235)
编号(43197)
重点(34084)
(33180)
(32508)
成果(32128)
(32083)
国家社会(30908)
创新(30125)
科研(29322)
课题(28877)
教育部(28833)
期刊
(76121)
经济(76121)
研究(49190)
中国(32399)
管理(28069)
学报(27039)
科学(26917)
(25657)
(22888)
大学(21375)
学学(20478)
技术(19381)
教育(17598)
农业(16372)
财经(13030)
业经(12872)
(12712)
金融(12712)
经济研究(12380)
统计(11567)
(11172)
资源(11037)
(10666)
问题(10425)
技术经济(9598)
决策(9543)
科技(9346)
(8941)
理论(8782)
(8748)
共检索到262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乙青  喻丁一  冉静  
近年来愈发频繁的洪涝灾害暴露出城市建设与雨洪安全之间的矛盾已不容忽视,以防洪基础设施为核心的防灾规划和以各类景观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海绵城市规划,需要内涵和方法的转变。以"多规协同"为理论基础,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雨洪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协同关系"的构建,即不同规划要素之间不仅在空间布局上协调无冲突,更重要的是能够导向同一的目标与结果。基于该内涵,提出了国土空间雨洪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的理论框架,应以雨洪安全要素的识别为前提,通过强制性约束措施和引导性联动措施构建雨洪安全要素与国土空间结构、资源用途和支撑系统的协同关系,最终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上雨洪安全目标的落实与格局的形成。为更好地诠释该理论框架,以江西省万载县城关镇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为案例,探索并检验该理论框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及应用价值,以期为落实国土空间雨洪安全格局的目标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宗伟  焦胜  胡亮  杨宇民  蔡青  黎贝  周敏  
构建生态联系紧密且生态干扰更小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土空间中,为形成廊道与源地的协调与保护兼顾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环洞庭湖区域33个县(区)为例,针对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人工廊道分别形成的生态格局、城镇格局,揭示两者之间生态关键点及生态干扰点的分布特征,并差异化应对。结果表明:(1)为促进生态要素的空间联系,1537条生态廊道应纳入生态安全格局中,908处生态关键点需要保护,而0.48%的经济社会源地面积应退让给自然廊道。(2)受干扰的核心生态源地面积占比和自然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1.36%、12.95%,8800处生态干扰点可采取缓冲、预警等主要应对策略,以协同发展自然—人工系统。(3)为满足生态保护用地应持续增加的需求,非核心生态源地内,面积分别为203.22 km~2、125.67 km~2、35.59 km~2的一、二、三级自然廊道可分批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刚  王琳  王晋  
在小流域尺度上,基于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理论,利用Strahlcr—Horton定律和ArcGIS技术提取出韩仓河流域的水系分布和49个集水区,综合考虑洼地、水系节点及实际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确定湿地位置和数量37个,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75%的径流总量控制率标准,分别得到湿地总径流控制容积9.184 2×10~5m~3和湿地防洪调蓄容积4.282 2×10~6 m~3。在小流域空间上实现了雨洪水资源的生态技术调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维佳  马琳  臧振华  高健  李俊清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鹏  罗新星  
运用四维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物流协同要素进行分析,指出现代区域物流协同依赖于时间、成本、效率、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约束因素的协调,从而为现代区域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战略框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军  李益敏  余艳红  
以星云湖流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优化。选取海拔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覆被(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距自然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和距水源距离等因素为阻力因子叠加生成综合阻力要素,根据GIS空间成本距离分析原理,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进一步规划优化流域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1)从各安全等级面积比例和平均生态安全指数角度,星云湖流域中度安全占流域总面积的45.81%,高度安全为25.24%,较低安全为21.05%,不安全占7.9%,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95,流域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生态系统健康一般,但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性较低,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应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坡度、水土流失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格局和距离建设用地(人类活动干扰要素)等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的主要因子;(2)识别规划了中枢生态源、核心型生态源斑块、一般生态源、多种级别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等构成的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进行针对性建设保护,将有效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性和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加强流域生态稳定安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晓茜   江志猛   陈金文   黄冠宇   李岩   樊凯旋   周寒   吴浩  
国土空间功能是区域地理空间要素发展状态的综合表征,科学分析自然资源要素保护的重要性与国土空间功能开发合理性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以武鄂黄黄都市圈为例,在综合考虑国土空间保护重要性和国土空间开发合理性的协同或权衡关系基础上,从“保护-开发”均衡匹配的角度科学分析国土空间功能。结果表明:1)武鄂黄黄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资源禀赋较优的区域承载各类开发利用活动的能力较强;2)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人为对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水平整体呈中等偏低水平;3)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综合指数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土空间功能综合指数水平最低的为武汉市,而最高的则是黄石市;4)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整体上呈协同关系,局部上呈权衡关系,空间功能综合指数具有显著的地区分布差异。该文依据国土空间资源要素“保护-开发”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挖掘出了国土空间功能在人为利用与自然保护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现实特征,探索了重构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合理路径,完善了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的理论与技术范式,研究成果可为当前大型都市圈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鑫鹏  卢新海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基于“量质并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比较的超效率MinDS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并分别基于投入和产出视角探寻科技创新效率短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随机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协同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较强的上升势头,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最大短板。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协同性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个体差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较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青萍  李晓策  陈逸帆  唐健  
海绵城市的提出为系统性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宏观格局规划到具体实施层面统一协调,其中宏观层面构建雨洪景观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阐述了雨洪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的内容与方法,即利用ArcGIS软件模拟区域雨洪生态过程,判别对保障区域洪涝安全、控制径流污染、保护雨水资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和空间关系。最后,以南京市铁北地区为例具体阐述雨洪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和流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蒋廉雄  朱辉煌  卢泰宏  
该文在比较区域品牌与产品、服务品牌基础上,定义了区域品牌资产概念及其构成,构建了区域品牌资产发展体系。首次提出并讨论了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基于协同的区域品牌资产构建。探讨了基于营销协同实现区域品牌效应最大化的原因、原则、任务和策略问题,以促进区域不同主体与政治、经济、文化多层次发展目标的实现。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海龙  
从基本要素、系统结构、服务范围等分析入手,界定了物流网络的内涵,探讨了内在构成要素、外在关联因素与物流网络构建的关系。在分析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区域物流网络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全区物流网络的基本思路,并从区域协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内蒙古区域物流网络"三横两纵、分层次、多节点"的层次结构方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翠红  赵玉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经济增长仍是现阶段主要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优化切入这一问题,将产业系统内的经济联系和生态联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首先对经济学角度和生态学角度研究的产业系统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分析了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结构关系,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供了新的产业系统分析框架。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喜群  
生态治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嵌套性使得生态治理难以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而需寻求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以太湖流域生态治理案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分析对象的研究发现,生态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趋向多元化;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开始互动融合;政府在生态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生态治理效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内部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有效应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现行困局,需建立强有力的生态治理专门机构以协同政府内部的治理行为,建立环境市场以协同政府和企业的治理行为,健全公众参与制度以协同公众与政府以及公众与企业的治理行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晶晶  葛颜祥  郑云辰  
流域生态补偿作为平衡上下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与市场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关系演进以及实践探索过程均呈现出不断协同的趋势,协同过程应遵循平等—协同、生态服务价值定量化、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等原则,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需建立补偿资金筹集管理机制、健全相应配套法律制度、完善补偿监督评估机制等政策措施,增强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的科学性、长效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喜群  
生态治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嵌套性使得生态治理难以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而需寻求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以太湖流域生态治理案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分析对象的研究发现,生态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趋向多元化;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开始互动融合;政府在生态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生态治理效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内部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有效应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现行困局,需建立强有力的生态治理专门机构以协同政府内部的治理行为,建立环境市场以协同政府和企业的治理行为,健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