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9)
- 2023(10153)
- 2022(8684)
- 2021(8167)
- 2020(7021)
- 2019(16091)
- 2018(16085)
- 2017(30626)
- 2016(16711)
- 2015(18993)
- 2014(18449)
- 2013(17585)
- 2012(15681)
- 2011(13754)
- 2010(13653)
- 2009(11808)
- 2008(11273)
- 2007(9521)
- 2006(7774)
- 2005(6141)
- 学科
- 济(61467)
- 经济(61407)
- 管理(44842)
- 业(42750)
- 企(36193)
- 企业(36193)
- 方法(34166)
- 数学(30935)
- 数学方法(30280)
- 农(15473)
- 财(15237)
- 中国(14860)
- 学(13136)
- 业经(12800)
- 理论(12607)
- 地方(10650)
- 技术(10287)
- 贸(10239)
- 贸易(10233)
- 务(10207)
- 农业(10160)
- 财务(10152)
- 财务管理(10130)
- 易(9939)
- 企业财务(9578)
- 和(9485)
- 制(9345)
- 环境(9097)
- 教学(8863)
- 划(8383)
- 机构
- 学院(221288)
- 大学(218734)
- 管理(87437)
- 济(83221)
- 经济(81525)
- 理学(77159)
- 理学院(76372)
- 管理学(74503)
- 管理学院(74121)
- 研究(68672)
- 中国(49665)
- 科学(45392)
- 京(44131)
- 农(37369)
- 财(36768)
- 业大(36058)
- 所(33483)
- 中心(32852)
- 江(31798)
- 研究所(31284)
- 财经(30530)
- 农业(29656)
- 范(28117)
- 经(28024)
- 师范(27687)
- 技术(26831)
- 北京(26390)
- 院(26379)
- 经济学(25448)
- 州(25100)
- 基金
- 项目(165020)
- 科学(130161)
- 基金(119419)
- 研究(117001)
- 家(106056)
- 国家(105228)
- 科学基金(90842)
- 社会(72432)
- 社会科(68766)
- 社会科学(68746)
- 省(66485)
- 基金项目(63361)
- 自然(61732)
- 自然科(60373)
- 自然科学(60358)
- 自然科学基金(59229)
- 教育(56818)
- 划(56346)
- 资助(49334)
- 编号(47607)
- 重点(38152)
- 成果(36450)
- 部(35872)
- 创(35638)
- 发(34905)
- 创新(33225)
- 课题(32930)
- 科研(32720)
- 计划(31908)
- 大学(30969)
共检索到297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志杰 何绪刚 张美琪 聂可 曹清 江善晨 牛智有
为掌握池塘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养殖周期的生长特征变化规律,测定体质量为(16.3±4.9)~(424.9±27.2)g生长周期内大口黑鲈的体长、全长、吻长、眼径、头长、尾柄长、头高、体高、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生长特征参数,分析其生长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和随机森林回归(RF)的体质量预测模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确定最佳模型;并运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建立各个生长特征参数的最佳生长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与生长特征参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佳,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96,均方根误差为9.004,平均绝对误差为6.598;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7×L3.224,决定系数R2为0.977;全长、体长、吻长和头长的最佳生长模型为Logistic模型,头高、体高、眼径和体宽最佳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anffy模型,体质量、尾柄长和尾柄高最佳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在养殖周期内大口黑鲈肥满度在2.26%~2.93%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利用生长模型和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掌握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精准投喂达最佳养殖效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则优 谭鹤群 郑祺 李彬涛
为了探究过滤材料用于池塘圈养尾水的处理效果,采用火山岩、活性炭及沸石作为过滤材料,以滤料种类、滤料粒度和滤料厚度为试验因素,以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去除率、氨氮(NH_4~+-N)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为试验指标,开展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试验。结果显示,3种滤料均能去除池塘圈养尾水中的TSS和COD,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池塘圈养尾水中的NH_4~+-N浓度,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2种滤料,且活性炭粒径越小或厚度越大时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效果越好。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以活性炭滤料、粒径为0.5~2 mm、滤料厚度为80 cm时,过滤装置对池塘圈养尾水具有最佳的综合处理效果,在该条件下对池塘圈养尾水的TSS、COD、NH_4~+-N去除率分别为83.86%、49.78%、29.89%。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邦杰 梁仁杰 毛大宁 张邦豪
花鲈在淡水池塘的生长及规模化饲养张邦杰梁仁杰(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心站,511700)毛大宁张邦豪(东莞市合成养殖场511768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Cuvieretvalenciennes)俗称海鲈、七星鲈,是珠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裕玉 徐跑 聂志娟 邵乃麟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15 000和25 000尾/槽2个养殖密度,经过12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皮质醇和溶菌酶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组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组。在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生长方程分别为y=0.031 6x~(2.903 8)(R~2=0.980 1)和y=0.032 1x~(2.898 5)(R~2=0.982 4)。结果表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高密度养殖而不影响大口黑鲈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2)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3)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4)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寿兵 程力日见 刘兴国
为建立关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适宜性的评价系统,为普通养殖户提供更为科学的池塘溶解氧管理和调节指导,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面向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浓度的适宜性分级及其分值,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荟萃分析,确定了不同适宜度等级的评价基准和评分方法。大口黑鲈池塘溶解氧适宜度等级及相应浓度范围确定为:最适期≥8.20 mg/L,正常期8.20~5.50 mg/L,影响期5.50~1.20 mg/L,危险期1.20~0.80 mg/L以及死亡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鲁强 李慷 李征程 巴旭冰 徐岩 张美琼 刘利平
为了研究吊水饥饿处理对土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肉品质的提升效果,本研究在种植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的清水池塘中,比较了不同暂养时间下(0、1、4、7、10、13、16 天),鱼肉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土腥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暂养不同时间后:(1)大口黑鲈鱼肉的水分含量显著下降至74.90%±2.40%(第7 天),灰分含量显著上升,达到1.27%±0.17%(第7 天);总糖含量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含量水平0.49±0.03 g/100 g(第13 天)。(2)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新增加3种(C20:3n3、C20:4n3、C22:4n6),总脂肪酸达到23种(第10 天);游离氨基酸有16种,氨基酸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随着暂养时间延长有显著变化(P1(第4天),呈苦味的组氨酸TAV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饥饿处理 暂养 品质提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宪磊 魏宝成 刘兴国 顾兆俊 陆诗敏 车轩
为了从能量量化的角度分析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选择了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泖港,N30°57′1.89″,E121°08′52.21″)构建的分隔式和序批式2种复合养殖模式,并选择了1个传统池塘作为对照。根据2016年全年的实测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6.5软件分析了3种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结果显示,传统池塘、分隔式池塘、序批式池塘饲料的营养传递效率(EE)最高,依次为0.77、0.75、0.99,饲料系数依次为2.5、2.8、1.6
关键词:
池塘 复合养殖 Ecopath模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谢苏明 王裕玉 聂志娟 孙毅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铮 高森 张泽扬
为实现对池塘溶解氧变化趋势的准确和可靠预测,降低池塘养殖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构造预处理(Feature construction,FC)与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directional gate recurrent unit,BiGRU)的溶解氧预测模型FC-TCN-BiGRU。通过对样本序列的统计特征、环境因子特征和季节特征进行构造,挖掘变量间深层次的相关性;采用TCN对构造特征序列进行多层卷积和降维处理,在保留全局时序特征的同时去除冗余信息;结合BiGRU对降维特征进行建模,实现对溶解氧的准确预测。另外,构建了沙猫群算法(Sand cat swarm optimization,SCSO)优化的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对溶解氧预测误差的分布范围进行估计。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决定系数分别为0.027 5、0.143 2、0.165 8和0.94,优于其他比较模型。同时,区间估计能够有效覆盖溶解氧的波动范围,量化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池塘溶解氧的短期预测中,本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对水产养殖的水体健康监测和养殖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凯 余德光 谢骏 王广军 郁二蒙 龚望宝 李志斐 魏南 夏耘 王翠翠 刘邦辉
为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生态经济性能,实验以能值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该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特点,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该系统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性。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投入的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太阳能、风能、雨水能、地球循环能和河水能)和购买的外部资源(设施、苗种、电能、饵料、药品、劳动力、租金、维护费)两部分。养殖系统投入的总能值为4.51×10(17)sej/(hm2·a),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总和为1.24×10(16) sej/(hm2·a),占总投入能值的2.75%。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池塘养殖系统 能值 珠江三角洲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管敏 王佳喜 任洁 黄畛 章金平 何法章 余正国
本文报道了 2 0 0 1年 5月 15日至 2 0 0 1年 11月 2 0日利用六口池塘进行的一年两茬主养全雄太阳鲈商品鱼的试验结果。六口池塘分为两个组 ,A组三口池塘面积均为 667m2 ,B组三个池塘面积均为13 3 4m2 。鱼放养前每 667m2 施用大草 50 0kg培育水质 ,并投喂粗蛋白质含量为 3 3 %的配合饲料。第一茬在5月 15日每 667m2 放养规格为 6~ 8cm ,平均体重为 4 6g的全雄太阳鲈鱼种 2 50 0尾 ,8月 15日起捕出售太阳鲈。迅速干池消毒后返回白鲢等套养鱼到池塘中 ,并于 8月 2 0日再放养 10~ 12cm (10g左右 )全雄太阳鲈...
关键词:
全雄太阳鲈 池塘 主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倪金金 王裕玉 徐钢春 聂志娟 李全杰 徐跑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抗氧化状态、消化酶、组织结构及HSP70、Cu/Zn-SOD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0.2 kg/m~3(SD1)、0.4 kg/m~3(SD2)和0.6 kg/m~3 (SD3),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60天、90天和120天采集样本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的最终密度分别为5.64 kg/m~3(SD1)、8.79 kg/m~3(SD2)和11.21 kg/m~3(SD3)。养殖前90 d,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各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20 d时SD1组显著高于SD3组(P0.05),而90~120 d时,SD1组显著低于SD3组(P0.05);各密度组肝脏HSP70、Cu/Zn-SOD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0 d和60 d没有显著差异(P>0.05),90 d和120 d时SD3组肝脏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SD1与SD2组(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念 谢从新 赵峰 吕元蛟 李瑞娇
报道了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及浮游动物与池塘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主养草鱼池塘中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7属81种,其中原生动物20属27种,轮虫23属48种,枝角类2属4种,桡足类2属2种。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9~4.25)×104ind/L和2.64~7.06 mg/L。浮游动物的密度在7月份达到最大,生物量在6月份达到最大。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2.03~3.33之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生动物丰度与总氮和COD显著相关(P<0.05);轮虫丰度与总氮和氨氮显著相关(P<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高宇 张翔 黄晓林 肖国强 蔡景波
为了揭示台州温岭地区海水池塘不同养殖模式间的物质流动规律,以贝类单养和虾贝综合养殖2种模式的海水池塘为研究对象,基于EWE 6.5软件分别构建了14和15个功能组的Ecopath模型。结果显示,综合养殖模式第Ⅰ、Ⅱ营养级之间物质传输效率(52.1%)高于贝类单养模式(26.5%),同时其碎屑组的物质流通量占比(20.81%)也高于贝类单养模式(4.64%)。与贝类单养模式相比,综合养殖模式关键种从大型浮游动物转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营养效益分析显示虾功能组主要对浮游生物和碎屑产生影响,导致浮游动物生态营养学效率(Ecotrophic efficiency, EE)升高,浮游植物EE值降低,而两种模式中贝类功能组混合营养效益未发生明显改变。贝类单养和虾贝综合养殖模式的Finn's循环指数分别为2.75%和13.21%,系统连接指数分别为0.256和0.250,杂食指数分别为0.049和0.065,这表明由于综合养殖模式具有更完善的食物网,整体结构要优于单养模式,但两种模式整体成熟度和稳定性均较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可引入新功能组,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稳定性、饵料利用率以及养殖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