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71)
2023(15263)
2022(13402)
2021(12518)
2020(10544)
2019(24519)
2018(24160)
2017(46603)
2016(24976)
2015(28158)
2014(28016)
2013(27578)
2012(25312)
2011(22605)
2010(22190)
2009(20224)
2008(19548)
2007(16747)
2006(14476)
2005(12240)
作者
(71203)
(59364)
(58762)
(56059)
(37811)
(28567)
(26791)
(23346)
(22605)
(20811)
(20458)
(19803)
(18619)
(18508)
(18322)
(17998)
(17772)
(17632)
(17054)
(16887)
(14616)
(14364)
(14301)
(13468)
(13169)
(13102)
(12876)
(12865)
(11958)
(11735)
学科
(102812)
经济(102709)
管理(72119)
(67653)
(56161)
企业(56161)
方法(52350)
数学(45745)
数学方法(45179)
(27197)
(25952)
贸易(25934)
(25134)
(24673)
中国(24575)
地方(23194)
业经(22288)
(20877)
农业(18339)
理论(17022)
(16462)
环境(16409)
(16031)
财务(15959)
财务管理(15922)
(15796)
技术(15485)
企业财务(15001)
(13890)
(12986)
机构
大学(352229)
学院(350958)
管理(143072)
(141621)
经济(138696)
理学(125480)
理学院(124147)
管理学(121873)
管理学院(121260)
研究(112798)
中国(81997)
(73132)
科学(70878)
(61603)
(55463)
(54863)
业大(53666)
中心(51882)
财经(50924)
研究所(50537)
(49908)
(46578)
(45666)
师范(45229)
北京(45052)
农业(43544)
经济学(42582)
(41995)
(40467)
经济学院(38782)
基金
项目(251609)
科学(198068)
基金(183587)
研究(182062)
(159802)
国家(158542)
科学基金(137327)
社会(114658)
社会科(108829)
社会科学(108798)
(98878)
基金项目(98010)
自然(90867)
自然科(88709)
自然科学(88689)
自然科学基金(87087)
教育(83706)
(82240)
资助(75965)
编号(74120)
成果(57789)
重点(56056)
(55541)
(52966)
(51923)
课题(49902)
科研(48441)
创新(48440)
教育部(47819)
国家社会(47115)
期刊
(144471)
经济(144471)
研究(96142)
中国(60352)
学报(56121)
管理(50607)
科学(50537)
(48819)
(45265)
大学(42582)
学学(40103)
教育(35183)
农业(34330)
技术(31173)
(25314)
金融(25314)
业经(24739)
财经(23871)
经济研究(23195)
(20317)
问题(20045)
图书(18979)
(18537)
资源(18166)
(18000)
技术经济(16673)
科技(16554)
理论(16438)
商业(16049)
统计(16002)
共检索到494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海兰  牛晓耕  
水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和水资源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水资源配置手段只能缓解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短缺问题,还可能打破原有生态平衡。水资源承载力差异和农产品生产相对优势的存在使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虚拟水贸易成为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利用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估算模型,选取2002-2009年相关数据,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全国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比较论证,剖析了虚拟水贸易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可行性和路径选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关婧文   石丹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三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面了解东北三省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层面结合DPSIR模型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借助模糊物元—贴近度模型、探索性空间关联分析、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东北三省2010—2019年综合承载力及其各子系统时空格局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表明:(1)时间演化上,10年间东北三省综合承载力整体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趋势;(2)空间演化上,东北三省综合承载力呈现自北向南“低高相间”的分布情况,3个省会城市及2个经济强市(大连、吉林)综合承载力均高于周边;(3)空间分异上,仅在局部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空间集聚性及部分各市(州、地区)间空间依赖性;(4)预测结果看,综合承载力及其各子系统发展演变曲线整体变化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保持较高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楠  
本文构建了包含人口、生态和经济因素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1999-2007年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指数化分析,并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比较法测度了同期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压力度。研究发现,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资源承载状态处于"超载状态";同时,承压状态分析发现近年来北京水资源承压度出现逐年回升的态势,暗示北京市水资源的"超载"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缓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臧正  郑德凤  孙才志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时期,文章着眼于这一背景,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人口、土地、经济规模的资源承载力阈值、资源负荷、资源强度概念及其表征方法;结合分岔理论和突变理论,引入突变级数法进行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以2011-2013年辽宁省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辽宁省14个行政单元中,人口、土地、经济规模超过水资源承载力阈值的城市分别为8个、8个、4个,水资源强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城市分别为6个、6个、10个;与2011年相比,2013年辽西北的朝阳、阜新及铁岭等3个城市的水资源应急响应级别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吉献  李敏纳  宋绪钦  
文章首先对各区域的灌溉率、水资源利用率、产水系数、供水模数、用水模数和人均供水量6个主要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最佳的综合与简化,研究其在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同贡献率及综合效应。据此,对河南各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潜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以河南省各地市的统计资料为实例进行了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朗  黄莺  刘爱军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状况因子;2000~2009年,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稳步递增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江苏省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苏南的水资源承载力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这主要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水资源条件的影响。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承载潜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树锋  陈俊合  
人工神经网络是复杂非线性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前沿理论,目前在水资源承载力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很少见。结合神经网络基本原理、方法与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建立水资源承载力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基于神经网络的水资源承载力耦合模型。以惠州市为研究区域,预测了未来水平年不同供水保证率下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反映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瓶颈作用;综合评估了研究区域现状和未来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表明了区域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性程度。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理论能较好解决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建模问题,计算结果较合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夏军  朱一中  
水资源承载力是对水资源安全的一个基本度量,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于认识和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和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关系,论文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方法,包括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需求量的计算,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水资源承载力分量的测度等。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地区,因此,论文就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循环模拟研究、生态需水研究等进行了重点讨论,并认为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应加强水文基础与水资源、社会经济学科的综合研究,促进RS、GIS等信息技术和现有模型方法的结合,并重视区域差异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舒  张华  
文章基于2010—2020年我国东三省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指标数据,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区域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极值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东三省区域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三省区域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均处于上升阶段,其发展较为同步;研究期内,区域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上升,但同时也面临着协调度增长乏力的困境;东三省可以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共同体促进协同发展,寻找突破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瓶颈的新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虞祎  张晖  胡浩  
本文基于水足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测算了2003年至2009年全国农区主要省(区)的畜牧业水资源承载力。同时构建了畜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分析农区主要省(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方农区的大部分省(区)及北方农区中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安徽属于水资源盈余地区,有条件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北方农区的河北、河南和山东一直处于水赤字的状态,应对畜牧业生产进行调整;②安徽、江西、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的畜牧业水资源不可持续,虽然现阶段水盈余量还较大,但应密切关注水盈余的变化情况,并适当控制畜牧业的发展速度;③在考虑灰水的情况下,辽宁、吉林的水资源不可持续的风险较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晶  
本文针对资源型城市徐州改进了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并用2007年数据计算了江苏徐州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徐州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3.7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衍广  林振山  陈玲玲  
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紧缺地区能否支撑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限制指标。论文用动力学模型,通过3种方案对山东省未来2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3种方案在未来20年的水资源平衡指数都是小于零的,这说明,水资源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是不可承载的,经济规模也是不可以承载的,人口规模只有方案2可以承载。从方案1预测的结果看,从2006年到2025年,山东省总需水量在270×108~340×108m3之间,波动不是很大,工业用水上升了3倍,但农业用水下降不大;从方案2预测的结果看,总需水量变动较大,20年增加了近3倍,水资源消耗量太大,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美玲  梁虹  祝安  
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的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水资源承载力是涉及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巨系统,通过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从综合、宏观的角度来描述研究区域现实的承载状况,并对其进行定量化表示和分析。以贵州省为例,根据其具体情况,选取了9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运用反映客观赋权的熵值法进行权重的确定,然后通过状态空间法求算出贵州省现实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值及其理想状态值。计算结果表明,贵州省目前的水资源承载状况总体上处于超载状态,但不同的地区又有所差异,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地域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玲  
文章综合考虑水资源的供给、利用、管理以及污染情况,采用灰色关联熵法客观赋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构造支持指数和压力指数并通过支持-压力耦合机制测度水资源承载力,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从支持角度识别水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考察了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对水资源承载力状态进行区域划分,综合评价中国省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发现:(1)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承载力区域WRCC状态划分结果差异较大。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青海和宁夏的水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负荷状态,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海南以及新疆的水资源承载力非常接近警告线,其余省份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过剩。(2)总体而言,考察期内30个省份的平均水资源承载力指数为“V”型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平均支持指数为“V”型变化,但呈下降趋势;平均压力指数为“倒V”型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平均压力指数的变化大于平均支持指数。(3)地下水供水总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以及供水总量/常住人口数量是限制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祖婷  魏厦  
科学评价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构成,构建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河北省的实证分析,提出提高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