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1)
2023(11078)
2022(9358)
2021(8721)
2020(7417)
2019(16829)
2018(16728)
2017(32251)
2016(17190)
2015(19216)
2014(18825)
2013(18396)
2012(16637)
2011(14836)
2010(14368)
2009(13060)
2008(12528)
2007(10593)
2006(9048)
2005(7752)
作者
(46484)
(39080)
(38691)
(36961)
(24784)
(18696)
(17597)
(15295)
(14919)
(13628)
(13402)
(13144)
(12273)
(12007)
(11992)
(11937)
(11622)
(11522)
(11200)
(11121)
(9497)
(9385)
(9223)
(8952)
(8767)
(8744)
(8401)
(8299)
(7687)
(7679)
学科
(69098)
经济(68994)
管理(55647)
(49397)
(41073)
企业(41073)
方法(32689)
数学(29420)
数学方法(29037)
(20567)
(19262)
中国(16789)
(16399)
业经(15600)
地方(14998)
农业(12921)
(12641)
财务(12593)
财务管理(12563)
环境(12457)
企业财务(11952)
(11735)
(11437)
(10939)
(10849)
贸易(10843)
技术(10818)
(10556)
(10489)
(10037)
机构
学院(235093)
大学(234761)
(98700)
经济(96752)
管理(96130)
理学(83972)
理学院(83111)
管理学(81686)
管理学院(81226)
研究(73895)
中国(55724)
(47244)
(46953)
科学(44573)
财经(37522)
中心(35864)
(35742)
(34948)
(34794)
业大(34302)
(34238)
研究所(31842)
经济学(30948)
(29746)
师范(29482)
财经大学(28227)
北京(28200)
经济学院(28103)
农业(27716)
(27288)
基金
项目(170137)
科学(136809)
基金(126630)
研究(124229)
(109493)
国家(108659)
科学基金(95807)
社会(81707)
社会科(77668)
社会科学(77648)
(67974)
基金项目(67903)
自然(62340)
自然科(60812)
自然科学(60797)
自然科学基金(59697)
教育(57169)
(55554)
资助(50465)
编号(49182)
(38437)
重点(38303)
成果(38032)
(36369)
(36268)
(36065)
国家社会(34440)
创新(33928)
教育部(33444)
课题(33095)
期刊
(102724)
经济(102724)
研究(63604)
中国(44438)
(37335)
管理(35014)
学报(33976)
科学(32675)
(31552)
大学(26625)
学学(25162)
农业(21523)
技术(21417)
教育(20168)
(19192)
金融(19192)
财经(18358)
业经(16915)
(15692)
经济研究(15349)
资源(13857)
问题(13762)
(11394)
技术经济(11155)
理论(11069)
科技(10629)
(10579)
统计(10541)
财会(10439)
(10077)
共检索到334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亮广  戴仕宝  江玉晶  
基于目前大多数干旱研究偏于气象、水文和农业干旱,不能较好地反映供求矛盾,论文根据水资源供需成因的旱情评价方法,对安徽省2001—2005年的旱情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安徽省2001和2005两年同为中度干旱,但差别甚大,平水年份的2005年的旱情等级数(Drought Index,DI)(1.485 9)却远高于偏枯的2001年(DI 0.890 9);在空间上,平水年份的2005年总体为中度干旱,但各地市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用水量大的城市干旱严重(如合肥、淮南、马鞍山、芜湖市等)。淮北(DI-0.146 1,无旱)与芜湖(DI 2.466 2,严重干旱)两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初龙  郑朝洪  
水循环某环节供需失衡可影响区域水资源系统整体平衡,整体平衡格局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构建指标体系以表征其水循环系统各环节的水资源供需平衡(WRSDB),采用赋权加和法、K-means cluster、Theil Index等方法分析WRSDB区域分异。结果表明:①WRSDB水平区域差异幅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用水效率;②静态WRSDB格局,闽东沿海地区强于闽西北和厦门,其主导因素是用水效率和水资源丰度;③动态WRSDB格局,降水由丰转平,丰水区WRSDB水平的发展快于其他地区;由平转枯,较缺水但水利投入较大地区维持WRSDB能力较强,说明降水充足区WRSDB不能只考虑水量平衡。...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张静  余鹏翼  刘娜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缺水、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广州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同水资源缺乏和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文章通过对水资源近期和长期需求的预测来反映未来广州市不同时点水资源的供需能力,并对广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朝  高瑞  朱明栋  
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红华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并结合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要求,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按典型年标准估算,得到的区内土地整理后的需水量远小于可供灌溉水量,设计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要求,供需平衡十分合理;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50%时,全区未来各个年份普遍缺水;而按照采用的灌溉保证率为75%~95%的标准推算,项目区今后几年供需水处于盈水状态。表7参11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维平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对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与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因此,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占补平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倾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现象仍较为突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晓蓓  金素文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霾发生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历年霾日数变化趋势、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a霾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霾日数存在显著的增多趋势;霾高发期在秋冬季,1月更是一年中霾发生最多的月份;5~6月是霾发生的次高峰,6月的极重霾为全年中最多;白天出现霾的几率高于夜晚,早上8时是一天中最容易出现霾的时刻。安徽省霾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平原多于山区,主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霾日数较多,山区很少;沿淮淮北的极重霾日数最多。2007年前后霾的年平均日数达到40a来的最高值。霾日数EOF前4个模态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左  王芳  张运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重要商品粮食基地,因受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旱灾频发。论文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WSI,结合气象数据和MOD13数据,分析2000—2014年安徽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基于MOD16产品计算的作物缺水指数可用于安徽省干旱的监测。2)2000—2014年间安徽省CWSI多年均值为0.524,最大值在2011年(0.569),最小值在2003年(0.458),整体上呈现弱增加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表现为南部湿润、北部干旱。各市多年CWSI年均值相差不大,但变化趋势各异,淮北平原地区和江淮之间地区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皖南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3)安徽省CWSI年内月变化整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单谷型趋势,1—6月和10—12月CWSI值较高,最大值在3月,为0.66,7—9月CWSI值较低,最小值在8月,为0.27,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淮北平原易出现春旱、秋旱和冬旱,江淮丘陵易出现春旱及秋旱,沿江地区易出现春旱。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WSI年内变化特征差异明显,林地和草地整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单谷趋势,其月均最大值在3月,城镇和耕地则表现为多峰趋势,最大月均值在6月。5)CWSI与降雨、温度以及植被的关系密切,在降雨较多的地区,温度较低,植被指数较高,CWSI值较小,干旱程度较轻,说明降雨对CWSI变化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腾  张震  徐艳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选择海淀区为典型研究区,结合水资源供需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综合考虑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非常规供水、生态需水、生产需水、生活需水及缺水率的影响等因素的情况下,分析其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文章采用系统动力学法,建立海淀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将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真实性,进而通过该模型对海淀区2011~2030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进行了模拟与仿真分析。根据控制变量的确定原则,提取若干个敏感决策变量,通过调整几种变量的组合,提出了3种发展模式:现状趋势发展型、经济发展型及可持续发展型。到2030年,现状趋势发展型缺水率将涨到5...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汤奇成  张捷斌  程维明  
在我国西部1980年和1990年两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3个时段进行预测,借助可供水量、需水量、缺水量和缺水率的变化,系统分析了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预测时段分为对2010年的预测及对2030年和2050年的展望,这些预测和展望可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性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民士  刘晓双  侯兰功  
以安徽省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了该省2010年水足迹,并对水资源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安徽省总的水足迹为728.98亿m3,人均水足迹为1 067.79m3/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31.44m3/人,水资源的消耗已明显超出其水资源可利用量,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2)安徽省水足迹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占全省水足迹总量的99.49%;(3)此外,安徽省万元GDP水足迹值相对较高,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状况。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利用过境水来实现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全省水资源科学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郁家成  黄小燕  郁阳  陈晓红  王华  
论文在探索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包括入梅期、出梅期和梅雨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包括梅期平均日雨量、雨量梅年比、梅期暴雨日数和梅雨强度指数)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安徽沿淮一带11站梅期雨量和雨强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①安徽沿淮地区多年平均梅雨期为24d(6月16日入梅,7月10日出梅),梅雨量为221.9mm,梅期日雨量为8.6mm,雨量梅年比为22.3%,暴雨日数为1.3d,梅雨强度指数为4.0;②沿淮历年梅雨特征量均呈明显的波动趋势;③沿淮梅期雨量和雨强年际变化的平均波动周期约为9年,但随年代推移具有振幅减小和频率加快的特点;④安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洪顺发  郭青海  李达维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吉喜斌  康尔泗  赵文智  陈仁升  肖生春  金博文  
结合黑河干流高崖水文站至平川大桥水文站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资料建立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式,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黑河分水对中游典型灌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利用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现状年地下水开潜力很小,甚至有些灌区开采潜力严重不足,超采严重。现状年各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都已经接近安全警戒线,平川灌区已经超过安全警戒线,若今后在水资源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调度、农业节水等方面没有重大突破,黑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开宇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会影响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水资源的供需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预测我国未来城镇化对水资源供求变化趋势的影响,提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现国  务宗伟  牛波  周春生  
洛阳市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地区。按可供水资源量,现状尚可维持,但预计2010年和2015年全区年缺水分别为0.75亿m3和2.43亿m3。为了保证洛阳市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依法治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污水资源化是实现市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核心是抓好农业节水和城镇用水。文章对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供国土规划时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