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0)
- 2023(8484)
- 2022(7326)
- 2021(6998)
- 2020(5971)
- 2019(13999)
- 2018(13883)
- 2017(27044)
- 2016(14466)
- 2015(16291)
- 2014(15971)
- 2013(15261)
- 2012(13462)
- 2011(11733)
- 2010(11600)
- 2009(10192)
- 2008(9410)
- 2007(7690)
- 2006(6236)
- 2005(5014)
- 学科
- 济(56701)
- 经济(56643)
- 管理(42846)
- 业(42207)
- 企(36035)
- 企业(36035)
- 方法(33082)
- 数学(30225)
- 数学方法(29625)
- 财(15752)
- 农(14079)
- 中国(12562)
- 业经(11577)
- 务(11353)
- 财务(11300)
- 财务管理(11281)
- 企业财务(10770)
- 学(10413)
- 理论(9968)
- 农业(9447)
- 贸(9406)
- 贸易(9401)
- 技术(9394)
- 易(9176)
- 地方(9150)
- 制(8743)
- 和(8368)
- 环境(7914)
- 划(7648)
- 银(6817)
- 机构
- 学院(192614)
- 大学(190481)
- 管理(80274)
- 济(76103)
- 经济(74695)
- 理学(71281)
- 理学院(70622)
- 管理学(69047)
- 管理学院(68701)
- 研究(56512)
- 中国(41363)
- 京(37181)
- 科学(36046)
- 财(33428)
- 农(30826)
- 业大(30095)
- 财经(27961)
- 中心(27476)
- 所(27011)
- 江(26801)
- 经(25721)
- 研究所(25091)
- 农业(24595)
- 经济学(23352)
- 范(22491)
- 师范(22165)
- 北京(22089)
- 技术(21545)
- 财经大学(21385)
- 经济管理(21323)
- 基金
- 项目(143621)
- 科学(114321)
- 基金(105881)
- 研究(101870)
- 家(93358)
- 国家(92637)
- 科学基金(80978)
- 社会(64563)
- 社会科(61383)
- 社会科学(61365)
- 省(57007)
- 基金项目(56130)
- 自然(55020)
- 自然科(53867)
- 自然科学(53854)
- 自然科学基金(52861)
- 教育(48910)
- 划(48405)
- 资助(44090)
- 编号(40739)
- 重点(32723)
- 部(32099)
- 创(31248)
- 发(30310)
- 成果(30307)
- 创新(29141)
- 科研(28758)
- 教育部(27635)
- 计划(27451)
- 课题(27258)
共检索到254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纲 郑晓琼 朱国平 陈新军
水温是影响鲐鱼生长、繁殖、补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渔获量、标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2月产卵场(127°30'E、29°30'N)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建立了基于SST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分析SST对东、黄海鲐鱼资源和持续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持续产量可由捕捞努力量和SST的函数来表征,表达式为:Yt=1 080.97ft-0.006ft2+114.51SSTt ft-2.91SSTt2ft,鲐鱼资源量和持续产量的变动受产卵场SST和捕捞努力量控制。分析认为,2月产卵场最适SST范围为18.5~20.6℃。为此,建议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各年海洋环境状况来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雅丽 陈新军 李纲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其种群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作业规模、单位作业的经济成本和贴现率等有关。传统生物经济模型通常忽视了贴现率对渔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根据1999年-2009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t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生物经济模型 贴现率 东黄海 鲐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波 陈新军 李纲
鲐是我国近海重要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渔场分布与时空、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根据1998-2004年我国东黄海大型鲐围网渔业的生产统计和时间、空间、表温、表层盐度、表温梯度、表温的月差异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广义线性模型(GLM)对鲐资源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4°E、26.5°N~28°N,适宜表温26.5~30℃,适宜表层盐度33.3~34.3,并明显集中在锋区周边海域;在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5.5°E、33°N~37.5°N,适宜表温15~20℃,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广文 陈新军 李思亮 李纲
鲐鱼是我国近海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船队主要捕捞种类。如何兼顾两种渔业的利益,并从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根据渔获统计等数据,在理论上模拟了50年内(1948年-2048年)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捕捞船队的动态变化,探讨5种方案下各渔业捕捞努力量、鲐鱼资源量、产量及利润,以及与其对应的总利润及总产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所有方案下,资源量在前10年(1998年-2008年)中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随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在基准方案下,群众围网船队在捕捞努力量、产量及利润方面占优。其余方案中,大型围网船队最终在捕捞努力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易炜 陈新军
根据1998—2015年中国鲐灯光围网生产的统计数据、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的评估结果和相关经济数据,基于Pella-Tomlinson模型推算东、黄海鲐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生物经济平衡点(bioeconomic equilibrium,BE)和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MEY)以及相应的捕捞努力量。考虑不同的管理目标,对f_(MSY)、f_(BE)和f_(MEY)取不同权重,设计出10种不同的捕捞计划,比较在不同捕捞方式下鲐5年、10年和20年的生物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发现:东、黄海鲐的资源丰度逐年下降;加强捕捞努力量的投入会对经济效益、产量和资源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权衡生物、经济和社会目标,确定策略10为最适捕捞策略,即f_(MSY)、f_(BE)和f_(MEY)的权重取值分别为0.25、0.25和0.50,此策略下5年内累计的利润和产量分别为30.19亿元和132.02万t,5年后的资源量为86.73万t。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卫忠 李长松 俞连福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对东海鲐鲹鱼类最大持续产量(MSY)作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鲹鱼类合计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接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鲹为22.2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鲹鱼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广文 陈新军 李纲
鲐鱼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如何综合考虑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日、韩三国鲐鱼围网生产作业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构建基于Schaefer剩余产量的生物经济模型,探讨不同管理目标下的产量及其对应捕捞努力量,以及1年(短期)、5年(中期)和10年(长期)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最大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平衡点(BE)对应的捕捞努力量(以我国大型灯光围网的单位网次产量为准)分别为23964网次,13816网次和27631网次,其对应的第1年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9.29万t和5.56亿元,22.65万t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从军 陈新军 李纲
鲐鱼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Gordon-Schaefer生物经济模型为理论依据,采用中、日、韩3国1998-2008年灯光围网渔业的生产作业数据以及相关的经济数据,估算东、黄海鲐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平衡点(BE)及其对应的捕捞努力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多种基于不同权重的生物、经济和社会目标的捕捞方案,建立东、黄海鲐鱼生物经济社会综合模型,比较其在不同捕捞方案下的短期(1~5年)、中期(10年)、长期(20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渔业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东、黄海鲐鱼资源量正处于或已经处于过度捕...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梦瑶 田思泉
选择5—9月的平均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环境因子,采用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获量进行评价。假设ΔU(观测和预测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残差)是由SST引起的,从而将SST引入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评估模型中。根据1960年以来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业整体发展情况,以1993和2003年为界对1985—2014年的总渔获量进行分段分析,分别为:1985—1993年、1994—2002年和2003—2014年。根据是否引入SST和引入SST后是否分段,分别构建了3个Schaefer模型和3个Fox模型。结果显示,分段Schaefer model-SST的拟合效果最好,ΔU与SST显著负线性相关(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军 闫庆 李纲
根据1998-2011年7-12月的东中国海鲐鱼渔业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渔场作业位置与海区表温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北纬32°为界,将东中国海鲐鱼渔场分为北部黄海渔场和南部东海渔场两部分,分别给出了各月份北部和南部渔场的最适表温范围。基于海洋模式ECOM-si建立了东中国海区的三维温盐流数值模型,结合各月份的最适表温数据,初步建立了鲐鱼渔场渔情预报模块。应用此预报模块,对鲐鱼主要作业期(7-12月)的中心渔场位置进行了回报,结果与历史捕捞作业数据符合良好。数值模型结果再现了北部渔场8月份起在黄海深水区周边发展,10月达到最盛,11月渔场位置南移,12月基本位于黄海海盆深水区的过程;以...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官文江 吴佳文
剩余产量模型中的Schaefer模型与Fox模型在渔业资源评估中被广泛应用,但这两个模型是剩余产量模型一般形式Pella-Tomlinson模型的两个特例,分别由形状参数的两个不同值确定。由于形状参数直接影响种群的生产能力,并与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能力等紧密相关,将形状参数固定为某个值,可能会影响剩余产量模型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为此,本文利用印度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数据,分析剩余产量模型形状参数对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1)形状参数较难估计,并随数据时段的不同,形状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会有很大的不同;(2)形状参数会对承载能力、内禀增长率的估计产生显著影响;(3)随形状参数值的增加,资源被掏空率与过度捕捞程度会不断增加,因此,不同形状参数的设置会对渔业资源状态及过度捕捞程度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立夏
一般来说,公司净资产基于投向可以分为净经营性资产和净金融性资产。这两种净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属性是不同的,净经营性资产承担的是经营性风险,而净金融性资产承担的则是金融性风险。作为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决策者,在公司净资产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经营性投资与金融性投资间的比例并作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以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本文基于一般形式的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根据净经营性资产具有经营风险,净金融性资产则具有金融风险的风险识别与判断,从理论上构建出双风险因子调整的剩余收益经营与投资决策模型(Operation and Investment Decision Model of Dual-risks RIM,OIDM-DRRIM)。同时,利用中国资本市场1997年到2014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OIDM-DRRIM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公司经营决策者可以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净经营性资产和净金融性资产之间的最优分配比例,进而作出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与投资决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飞 钱伟国 田思泉
根据2000~2004年7~12月东、黄海鲐鯵鱼生产统计以及表层温度和盐度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鲐鯵鱼产量分布及作业渔场与表层温度、盐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鲐鯵鱼高产(2000t)区域主要在122~125°E、26~28°N和123~125°E、32~38°N之间的海域。整个渔场的产量分布呈南部和北部高而中部低的态势。南北渔场汛期差异明显,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8~9月份,北部渔场高产期集中在10~11月份,且北部渔场高产期的产量比南部渔场高出22.7%。鲐鯵鱼适温范围为9.5~29.5℃,最适范围为28.5~29.5℃;适盐范围为30.9~34.4,最适范围为32....
关键词:
鲐鯵鱼 产量分布 渔场 海洋环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雅丽 陈新军 李纲
资源租金是自然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合理收取资源租金既可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渔业资源再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本。以生物经济模型为基础,以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yield,MSY)处所获得的资源租金作为参考,估算2008年东黄海鲐鱼渔业资源租金状况。研究认为,2008年东黄海鲐鱼资源的全部价值为373.03百万元,其所捕捞的渔获价值为179.70百万元,MSY时的资源价值为157.89百万元。同时,随着鲐鱼的繁殖生长,平均每年渔获可增加的经济价值为13.81百万元,渔业净利润为9.81百万元。以2008年中日韩3国近海鲐鱼的生产数据和经济数据为基准,累计5年...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官文江 马雪莲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种之一,其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日益受到重视。加强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评估研究是其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为此,基于1979—2019年中国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6省2市与日本、韩国的日本鲭捕捞产量以及相关文献的资源丰度指数数据,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对日本鲭进行了资源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禀增长率(r)与承载能力(K)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的先验分布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给出合理的r先验有利于提高模型评估的质量;渔获量数据的观测误差精度对模型参数估计及资源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结构的划分仍存在争议,目前无法按种群分别进行资源评估,若按数据统计单元对日本鲭进行资源评估将不利于日本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鲭有较大概率(大于60%)被过度捕捞,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低于4.82×10~5 t时,10年后其未被过度捕捞的概率大于60%。基于当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争议的现状及相应数据收集存在的困难,建议将东、黄海日本鲭作为同一个种群处理,以满足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假设、提高该渔业资源的评估质量。而将渔获量控制在4.82×10~5 t以下则有利于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