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9)
- 2023(13184)
- 2022(11164)
- 2021(10319)
- 2020(8343)
- 2019(19278)
- 2018(19009)
- 2017(36625)
- 2016(19376)
- 2015(21609)
- 2014(21260)
- 2013(20707)
- 2012(19150)
- 2011(17105)
- 2010(16703)
- 2009(14678)
- 2008(13912)
- 2007(11684)
- 2006(9992)
- 2005(8707)
- 学科
- 济(85110)
- 经济(85031)
- 管理(50105)
- 业(48403)
- 企(37813)
- 企业(37813)
- 方法(33601)
- 数学(29019)
- 数学方法(28644)
- 中国(27196)
- 地方(26232)
- 农(23762)
- 业经(19633)
- 财(16971)
- 农业(16446)
- 贸(14313)
- 贸易(14301)
- 环境(13818)
- 易(13701)
- 学(13447)
- 地方经济(13292)
- 发(12997)
- 制(12780)
- 和(12655)
- 理论(12545)
- 技术(12533)
- 融(12169)
- 金融(12167)
- 银(12077)
- 银行(12066)
- 机构
- 学院(258360)
- 大学(255557)
- 济(106558)
- 经济(104293)
- 管理(101202)
- 理学(87232)
- 研究(86279)
- 理学院(86193)
- 管理学(84744)
- 管理学院(84219)
- 中国(64908)
- 京(54176)
- 科学(51431)
- 财(46551)
- 中心(41116)
- 所(40566)
- 农(39092)
- 江(38527)
- 财经(37279)
- 范(37058)
- 研究所(36782)
- 师范(36734)
- 业大(36239)
- 经(33947)
- 北京(33455)
- 经济学(32461)
- 院(32317)
- 州(31617)
- 农业(30165)
- 师范大学(29769)
- 基金
- 项目(180636)
- 科学(144076)
- 研究(135470)
- 基金(130578)
- 家(112239)
- 国家(111196)
- 科学基金(97476)
- 社会(87725)
- 社会科(83169)
- 社会科学(83152)
- 省(71947)
- 基金项目(70231)
- 教育(61818)
- 自然(61559)
- 自然科(60156)
- 自然科学(60146)
- 划(59979)
- 自然科学基金(58995)
- 编号(55532)
- 资助(51360)
- 发(44067)
- 成果(43264)
- 重点(40434)
- 部(39348)
- 创(38291)
- 课题(38024)
- 国家社会(36186)
- 创新(35695)
- 发展(35390)
- 展(34801)
- 期刊
- 济(119242)
- 经济(119242)
- 研究(76089)
- 中国(51638)
- 管理(37385)
- 农(36238)
- 财(35339)
- 科学(34847)
- 学报(34574)
- 教育(30241)
- 大学(27832)
- 学学(25982)
- 农业(25138)
- 技术(24637)
- 融(23526)
- 金融(23526)
- 业经(21365)
- 经济研究(18125)
- 财经(17645)
- 问题(17317)
- 经(15305)
- 发(13515)
- 业(13406)
- 图书(13379)
- 资源(13246)
- 技术经济(12097)
- 现代(12091)
- 商业(11724)
- 科技(11686)
- 版(11482)
共检索到384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文彤
借助香港元朗天后诞实例分析发现,民众在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当中发挥着基础性核心角色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持与恢复重现其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引发政府、企业等主体参与这一进程,从而推动城市传统文化的强化与发展,避免衰落或消亡的结局。这一"自下而上"的机制与政府、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机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无功利性,正是这一特性保证了前者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诸多传统文化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能够得到延续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缺乏市场价值的城市传统文化而言更为关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众 城市 香港 天后诞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黄晓勇
我们理解的传统文化,是指相对于近现代的乃至当代的文化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中最具有稳定形态的精神意蕴和具象的符号形式。我们在这里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韩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韩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关联,是因为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某些主流中不断注入支流,经长期的、多元的和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
中韩两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璐琳 乔枫
教育是最有生命力的减贫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和机遇,能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脱贫攻坚起到积极的双赢作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民族贫困地区具有特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以青海省热贡唐卡为例,详述教育精准扶贫对该地区脱贫攻坚和唐卡传承保护的重要机制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应加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建设、增强个体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知、发挥文化企业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精准减贫氛围,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寅
区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注重挖掘和发扬好区域传统文化,实现区域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的内在动力。马援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传统文化,在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发掘和利用好马援文化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防城港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推进防城港城市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
区域传统文化 城市发展 马援文化 防城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秦燕华
文章首先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借助文化产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方法,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势必会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祝平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保障民生的出发点,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乡村文化和民生问题,深入研究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系统回顾了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参与群体、文化活动和建设投资三个方面,从文化民生的角度提出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战略。
关键词:
文化民生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宗灵 何雨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对文化加以传承的思想根植于尚学尚德的中华传统,契合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凝练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文化建设经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面临着文化同质化风险、传承技术变革挑战、资源保护及代际传承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本来、外来、未来三重维度对文化传承进行了精辟地展开。当今,从政策扶持、教育培训、媒体传播、产业创新、国际交往等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了全新样态,但仍有待从数字技术融合、传承人才培育、社会活力激发、国际影响拓升几个层面推动其发展的深入化、融合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杨璐嘉
文化世家是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人文地标。常熟翁氏家族以耕读起家,以文学见长,受常熟深厚历史文化的滋润和熏陶而兴盛,成为人才辈出、科第联翩的文化世家。翁氏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众多传统文化世家的一个缩影,反映出藏书、读书、用书与修身、为善、立业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书香孕育对于“润身”与“淑世”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文章通过探讨翁氏文化世家形成发展的文化因素,解析翁氏家族书香传承、绵延不衰的人文缘由,展现传统文化世家对于书香的尊崇与挚爱,并立足于当前新时代发展背景,为当代书香家庭、学习型家庭的建设乃至书香社会的构建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树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使命,我们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必须肩负历史责任。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建设新时期宏伟工程、打造精神世界"大国重器"的实践中,更应该发挥工匠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菊玲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上下硬功夫。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校园环境、科研导向等方面发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成为"清泉"和"活水"。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君
近日,在天津举行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来自北大、清华、南开、人大、复旦等40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再造弥足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九龙 贺秉花 尹莉
轩辕黄帝荆山铸鼎,标志“肇立华夏”。荆山原在秦汉时期称中华原,北周时期置中华郡,由此也被喻为中华民族的“破晓之地”。建于荆山原的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等,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实践支撑,而“三大融合”“三让情怀”“三学并举”的创新实践是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探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田玉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高度普及,当前"互联网+"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相结合,需将赫哲文化和历史放入"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研究以增强其适应性。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传承和弘扬必将依靠与互联网的结合对接,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德刚 史云
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地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传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发展旅游又往往使传统地区过快地抛弃传统,在经济利益的牵动下传统文化发生非正态变异。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对传统文化如何应答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图对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保护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旅游开发 传承 变异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温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重要的精神保障。"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人格精神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对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及传统民族文化素养大有裨益。为此,改进《大学语文》课程应从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注重实践拓展、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教师队伍着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