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67)
- 2023(15260)
- 2022(12945)
- 2021(12175)
- 2020(9969)
- 2019(23038)
- 2018(22809)
- 2017(43417)
- 2016(23291)
- 2015(26266)
- 2014(25898)
- 2013(25377)
- 2012(23452)
- 2011(21172)
- 2010(21507)
- 2009(19378)
- 2008(18834)
- 2007(16474)
- 2006(14407)
- 2005(12783)
- 学科
- 济(99643)
- 经济(99560)
- 管理(65533)
- 业(63217)
- 企(51131)
- 企业(51131)
- 方法(42536)
- 数学(37361)
- 数学方法(36661)
- 农(27916)
- 中国(27869)
- 地方(25759)
- 业经(22813)
- 财(22502)
- 学(19206)
- 农业(19106)
- 制(16996)
- 贸(16822)
- 贸易(16803)
- 易(16239)
- 理论(15920)
- 环境(15833)
- 和(15680)
- 技术(15174)
- 银(14896)
- 银行(14876)
- 融(14638)
- 金融(14634)
- 发(14535)
- 行(14316)
- 机构
- 学院(325322)
- 大学(320915)
- 济(128724)
- 管理(126335)
- 经济(125967)
- 研究(109837)
- 理学(108488)
- 理学院(107276)
- 管理学(104963)
- 管理学院(104372)
- 中国(83835)
- 科学(69236)
- 京(69004)
- 财(57940)
- 农(55867)
- 所(55473)
- 中心(51250)
- 研究所(50365)
- 业大(49826)
- 江(49794)
- 财经(45823)
- 范(43926)
- 北京(43675)
- 师范(43488)
- 农业(43410)
- 经(41671)
- 院(40800)
- 州(39770)
- 经济学(37913)
- 技术(36080)
- 基金
- 项目(222686)
- 科学(175320)
- 研究(162141)
- 基金(159697)
- 家(140214)
- 国家(139046)
- 科学基金(119423)
- 社会(101264)
- 社会科(96050)
- 社会科学(96023)
- 省(89192)
- 基金项目(84071)
- 自然(78285)
- 自然科(76401)
- 自然科学(76383)
- 教育(75353)
- 自然科学基金(74952)
- 划(74771)
- 编号(66599)
- 资助(65850)
- 成果(52478)
- 发(51885)
- 重点(50722)
- 部(48236)
- 创(46627)
- 课题(46389)
- 创新(43517)
- 科研(42572)
- 国家社会(41589)
- 教育部(41041)
- 期刊
- 济(143993)
- 经济(143993)
- 研究(90514)
- 中国(69597)
- 农(51171)
- 学报(50528)
- 科学(47846)
- 管理(47724)
- 财(44947)
- 大学(38701)
- 教育(38225)
- 学学(36329)
- 农业(35531)
- 技术(32163)
- 融(29341)
- 金融(29341)
- 业经(26033)
- 经济研究(22405)
- 财经(21814)
- 业(19813)
- 问题(18876)
- 经(18816)
- 资源(17966)
- 图书(16931)
- 统计(16573)
- 技术经济(16326)
- 科技(15475)
- 策(15456)
- 版(15279)
- 商业(14692)
共检索到486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达 吴克宁 刘霈珈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关乎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针对传统土地评价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评价指标模糊性与随机性以及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主观性过强的问题,研究以景泰县为例,将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引入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建立综合考虑生态、自然、社会经济3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定量测度,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景泰县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2.200 3到3.988 0不等,潜力等别包括较低、中等和较高,对潜力等别为较高的上沙沃镇、寺滩乡、芦阳镇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萍 盖兆雪 张景奇
[目的]耕地后备资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分依赖于土地开发的条件下,认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以及补充耕地的潜力,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限制因子法"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增耕地率和等级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方法,分析规划期内(20112020年)黑龙江省嘉荫县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类型上占补平衡需要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结果]嘉荫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25 838.36hm2,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北部以其他草地为主,西南部以沼泽地为主,其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蓝齐 张丽娟 赵慧颖 宫丽娟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洋 游振波 陈美球 袁梁 鲁燕飞 洪土林
[目的]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特征研究其开发组合序列是有效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以县为分级单元对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潜力分级,对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进行研究,从而为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顺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rc GIS空间图形分析法、DPS数据处理系统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确定开发潜力等级以及开发序列。[结果]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高到底依次分为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Ⅲ级潜力区和Ⅳ级潜力区,面积分别为2.726 672万hm~2、2.306 897万hm~2、2.873 594万hm~2、1.378 88万hm~2。[结论]根据两维图论聚类法分析结果得知,江西省各县地域相似程度较高可优先开发的组合有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彭泽县;袁州区-分宜县-上高县-渝水区-樟树市;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和樟树市-渝水区-上高县-高安市-奉新县-安义县-永修县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洋 游振波 陈美球 袁梁 鲁燕飞 洪土林
[目的]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特征研究其开发组合序列是有效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以县为分级单元对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潜力分级,对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进行研究,从而为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顺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rc GIS空间图形分析法、DPS数据处理系统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确定开发潜力等级以及开发序列。[结果]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高到底依次分为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Ⅲ级潜力区和Ⅳ级潜力区,面积分别为2.726 672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余海
到2030年,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湖北省预计减少耕地70万公顷,而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42万公顷,其类型结构及其分布不够均衡,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湖北如此,其实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形势也类似。不宽裕的家底,促使我们思考应对之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管地用地方式,以求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双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海霞 胡月明
以阳山县为例,借助ArcGIS平台,提取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在DPS中采用两维图论聚类法,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杜步—大崀—小江、大崀—小江—岭背、阳城—七拱—黎埠—岭背的地域相似性较高,宜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组合开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冉澎铼 胡守庚 瞿诗进 童陆亿
中小尺度地区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中小城镇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分布等多维要素,构建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武汉城市圈团风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维度下的后备建设用地状况差异显著,多维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综合状况。具体而言,现有土地开发强度下,团风县后备建设用地数量状况较好,总面积达94.75 km~2,人均约278 m~2;但质量状况总体较差,高、中等后备建设用地数量少,分别仅占总量的14.81%与31.95%;空间分布上,部分后备建设用地距离集镇较远且分布相对零散不便于后期规模开发。镇域尺度综合评价显示,镇域间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差异明显,在全县大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平原地区高、丘陵山地低的分布态势。总体上看,团风镇、回龙山镇与总路咀镇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较大,可作为后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星 吴克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充分利用新常态带来的机遇,转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和生态价值,值得思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国柱 蔡玉梅
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来,耕地在大量被占用的同时,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也在加强。本文分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时间阶段,运用开发力度指标分析了空间演变特征并在评价开发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后备耕地资源,时空演变,动态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宝涛 王鑫淼 刘帅 郄瑞卿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兼顾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存在模糊性和随机性,为了弥补此缺陷,将人工智能的正态云模型引入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借助正态云模型、熵值赋权法、实证研究法,基于Matlab 7. 1软件平台,构建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诊断PSR-EES框架体系,对2000—2016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诊断。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安全"的演化过程,整体呈趋好态势;(2)单一指标演化发展中,状态层和响应层多数指标优化趋势明显,压力层指标恶化较快。正态云模型实现了评价指标向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的不确定性映射,兼顾了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存在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适用于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磊 陈超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少有结合农业机械化来统筹考虑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本文结合农业机械化来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以期结合农业机械化需求来改进土地整治技术、更合理的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推动农业机械应用和区域农业现代化。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考虑区域特点,本文建立了包括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生态退化可能性和农机总体应用特性共5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湖南省道县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到道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47 485万hm2,且总体质量较好,A2和A1等级占到总量近73%;道县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集中...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开发 评价 农业机械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光龙 张文信 杨忠学 刘金花
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区位指标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100.09km~2,仅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他以草地为主。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东营市和德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多,面积分别为266.59和210.91km~2;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占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比例均<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可开垦其他草地和可开垦内陆滩涂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可开垦盐碱地和可开垦裸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其他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576.67k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46%。相对稀缺、零散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特征。耕地保护不应只注重占补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强对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金亭 董艳超 方斌
构建耕地后备资源供给潜力和需求潜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需求潜力,并通过耦合模型得出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需协调度,从而判断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给与需求是否能够做到协调发展,又能否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能否实现耕地的有效补充。结果表明:全国有26个省份的供需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其中13个省份需求大于供给,自然条件或技术水平的缺陷导致供给无法满足需求,13个省份需求小于供给,社会经济情况导致需求潜力低于供给。黑龙江、浙江、上海、西藏处于中度协调,黑龙江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及其重要粮仓的地位导致供给略大于需求,而浙江、上海以及西藏则属于需求略大于供给,现存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质量相对较好使其供给潜力仅略小于需求。新疆则是高度协调,依赖于其数量多、质量高的耕地后备资源及其日益突出的全国粮棉基地的地位,供需达到一个良性耦合的状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艳冰 张继国
为有效地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现代化程度,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探索和构建了人口发展程度综合评价模型。针对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建立了基于正态云模型和熵权的综合评判模型。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等5个方面因素构建人口综合发展现代化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于正态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我国人口发展的等级。云模型是表示某个定性概念与定量表示之间不确定性转换的模型,它将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结合在一起,对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具有很强的鲁棒性。采用云模型理论实现评语与评估指标值之间的不确定映射,保留了评估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最后...
关键词:
人口发展现代化 正态云 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