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19)
2023(12518)
2022(10594)
2021(10166)
2020(8644)
2019(20105)
2018(19891)
2017(37705)
2016(20141)
2015(22892)
2014(22602)
2013(22373)
2012(20662)
2011(18662)
2010(18152)
2009(16757)
2008(16335)
2007(14226)
2006(11861)
2005(10463)
作者
(56058)
(47312)
(47086)
(44843)
(29804)
(22662)
(21536)
(18505)
(17888)
(16540)
(16022)
(15894)
(14872)
(14825)
(14724)
(14485)
(14302)
(14061)
(13527)
(13476)
(11463)
(11455)
(11415)
(10719)
(10707)
(10651)
(10275)
(10146)
(9414)
(9378)
学科
(86882)
经济(86803)
管理(54732)
(52241)
方法(44074)
(41693)
企业(41693)
数学(40100)
数学方法(39646)
中国(23918)
(22626)
(21248)
(18744)
贸易(18738)
(18326)
业经(16482)
(15858)
农业(14773)
地方(14598)
(14495)
(13350)
财务(13307)
财务管理(13271)
环境(12808)
企业财务(12563)
(12490)
(12411)
银行(12382)
(12040)
金融(12037)
机构
大学(285847)
学院(284649)
(125443)
经济(123281)
管理(111436)
理学(96993)
研究(96939)
理学院(95966)
管理学(94337)
管理学院(93806)
中国(73794)
(59597)
科学(57610)
(54030)
(47742)
(45993)
中心(45185)
财经(44332)
研究所(43782)
业大(41971)
(40559)
经济学(39733)
(39410)
北京(37458)
农业(36449)
经济学院(36030)
(35700)
师范(35346)
(35153)
财经大学(33174)
基金
项目(196154)
科学(155232)
基金(145338)
研究(141780)
(126985)
国家(126036)
科学基金(108421)
社会(91744)
社会科(87125)
社会科学(87103)
基金项目(76630)
(74120)
自然(70190)
自然科(68627)
自然科学(68605)
自然科学基金(67383)
教育(65615)
(63345)
资助(60254)
编号(56088)
(44933)
重点(44383)
成果(44167)
(42258)
(40707)
国家社会(39164)
教育部(38768)
科研(38408)
创新(38225)
课题(38101)
期刊
(127362)
经济(127362)
研究(79670)
中国(49072)
学报(43568)
(41777)
科学(40907)
(40796)
管理(38997)
大学(33578)
学学(31818)
农业(28456)
技术(25467)
教育(24894)
(22891)
金融(22891)
经济研究(22276)
财经(21550)
业经(19810)
(18560)
问题(17240)
(16111)
(16063)
统计(15453)
技术经济(14601)
世界(14117)
国际(13882)
(13622)
(13298)
资源(12951)
共检索到404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袁峰  
基于1990—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法构建了中国能源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总数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将正交试验法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对"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能源强度发展进行情景预测及相关路径规划。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总数增加和能源结构优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上升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促进作用。对2016—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的发展路径进行情景预测,其中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最低可降至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毕清华  范英  蔡圣华  夏炎  
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设定了3种经济发展情景:基准情景、强化低碳情景和粗放型情景。分析了3种情景下我国未来的一次能源需求量、能源消费结构及CO2排放趋势,为把握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形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分析工具。研究方法是在Monash模型的基础上构造的我国能源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DECGE)。结果显示,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率预期,如果没有额外的政策措施,2020年之前我国能源需求仍将快速增长,但在适度的低碳政策引导下,我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将控制在45.52亿t标煤,CO2排放强度将达到1.635 t/万元,相对2005年下降45...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帅  
2016年底,中国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在"十三五"的经济背景下,检测这一能源消费目标的可行性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产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4个维度预测了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其中基于产业结构维度预测了2020年中国生产能源消费量,基于城乡人口结构预测了2020年中国生活能源消费量,最终得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个预测值依次为46.3亿吨标准煤、5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帅  
2016年底,中国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在"十三五"的经济背景下,检测这一能源消费目标的可行性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产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4个维度预测了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其中基于产业结构维度预测了2020年中国生产能源消费量,基于城乡人口结构预测了2020年中国生活能源消费量,最终得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个预测值依次为46.3亿吨标准煤、50.1亿吨标准煤、50.4亿吨标准煤。最后本文认为能源消费"十三五"规划目标具有可行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发根  单葆国  
对2020年、2030年中国能源供需格局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了绿色发展情景与常规发展情景下的能源供需总量、结构、布局、流向和流量等要素。研究发现:2030年之前中国能源需求将保持增长,能源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一次能源结构趋于清洁化和低碳化,但煤炭仍将是第一大能源;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逐渐取代工业成为终端用能的增长主力,但工业仍是能源消费的第一大行业;"三华"仍是全国能源消费重心,能源流将持续扩大,保持自西向东、由北往南、陆海进口的基本流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蔡翼飞  
劳动供给和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对"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劳动供求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使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预测了每年新增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规律预测了劳动需求变化。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稳中略降,年均增加1568万人,劳动需求增长也比较平稳,年均增加1542万人,劳动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不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在对劳动供求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测算了"4050"人员、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失业人员中的规模,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镭  刘立涛  王礼茂  陈枫楠  张超  沈明  钟帅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年的能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史丹/主编2022年3月出版/198.00元ISBN 978-7-5201-9818-9本书从四个方面对中国能源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全面回顾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内外部环境和主要问题,并对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进行研判。二是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全面系统总结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行业、煤炭行业、油气行业和核电行业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分析各行业存在的问题,对“十四五”时期能源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措施与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稻葵  石锦建  金星晔  
本文主要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前景。根据国际比较和历史经验,我们分析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条件:稳定而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发达经济体开放,进而中国在未来10-15年仍将具备7%或以上中高速增长的潜力。释放潜力需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大国经济发展优势,中国经济的地区收敛效应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带来年均1%的GDP增长潜力。第二,通过改革充分发掘我们定义的有效劳动供给以延长人口红利期,有效劳动供给的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带来年均0.3%-0.7%的GDP增长潜力。第三,合理应对TPP等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挑战。从"十三五"前期经济增长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方德斌  董博  
系统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CO2排放预测模型,运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并与传统的GM(1,1)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结果比较。结合情景设计,预测了中国"十三五"时期的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结果表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精度优势,中国能达到2020年CO2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指出:对于CO2减排,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为重点,不可片面牺牲经济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立涛  沈镭  
论文在综合运用基于IPAT方程的情景分析法,借助ArcG 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分区技术,基于该技术开展了中国能源分区及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持续到21世纪中叶,能源消费仍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能源供给则集中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②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具体包括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广东与海南,而能源对外依存度最小的省份则主要分布于"三北"地区;③按能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把中国划分为五大区,即能源强不可持续区(I)、能源不可持续区(II)、能源弱可持续区(III)、能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丽媛  贾名清  张慧明  
制定适宜的能源战略是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与应对环境污染的有效举措。基于此,文章由节能与能源效率、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供给安全、能源体制与能源环境等五个维度,对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变进行剖析。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能源战略尚缺乏针对节能减排的"有差别的责任"原则、针对新能源发展的适度补贴政策、针对天然气煤炭的储备机制、针对环境的低碳科技研发政策等,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